黃敏
(江蘇省常州市光華學校)
摘 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特教教師要尊重智障學生的生命主體,關注他們的生命需要、生命個性和生命發展。將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每一位學生,從而為其營造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教學氛圍,以促進其生命主體全面、和諧、主動、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智障語文教學;生命需要;生命個性;生命發展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新課程也明確要求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和學生發展結合起來,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從而使學生健康安全地、愉快積極地、負責任和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尊重智障學生的生命主體,將其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每一位學生,從而為其營造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教學氛圍,以促進他們的生命主體全面、和諧、主動、健康地發展。
一、透過文本對話,關注生命需要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這樣的幾種需要:探究的需要、獲得新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被欣賞的需要、責任承擔的需要。一旦觸及學生的生命需要,必將創造出矚目的奇跡!離開了需要談語文教學,無異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要想讓智障學生自立于社會,特教教師更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加倍地關注并了解他們生命的所需所求,盡量滿足他們的生命需求。
要了解智障學生的生命需要,首先應從與學生的心靈對話開始,學生的內心世界包含了他們的所需所求,只有想方設法打開他們的心靈大門,讓他們敞開心扉,大膽而無拘束地向你訴說,我們才能充分了解其生命需要。
在學習每一課課文前,我總是先讓學生試著預習課文內容,學生通過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查字典及劃出文中的疑點等方法,知道了自己的所需所求,在學習課文前,我先讓他們說說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再讓學生看課題想一想:你最想知道哪些問題?在師生心靈對話中,教師對學生學習課文的心理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這對理解課文內容非常有利。“心靈對話”平臺的設立,使教師更加親近學生,從而使教學融入學生的心田,激發其“自我實現”的強烈內驅力。如,在學習《會飛的水》一課前,學生碰到了這些問題:水為什么會飛?是從哪里飛出來的?在學習《金色的細雨》一課前,學生最想知道:課文中的細雨怎么是金色的?“金色的細雨”究竟是什么東西?在學《趕時間的孩子》前,學生很想知道這個孩子是誰?他為什么要趕時間?他趕時間是為什么?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圍繞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靈活地改變和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生學得輕松活潑,興趣盎然,通過課堂學習,我運用智慧引導他們自己找到了所需要的答案,滿足了他們的多種心理需求。他們的生命之花也得到了充分的綻放。
二、創設教學情境,關注生命個性
1.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
雖然智障學生的各方面不如正常學生,可他們的個性卻是豐富的,他們的潛能也是無限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造潛能,鑄就了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的個性。教學的根本任務就在于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個性從依附走向獨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內向走向開朗。
智障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使得他們在學習時常常表現為膽小、害怕、封閉、懦弱、緊張、擔心、焦慮等心理特點,特教教師應悉心呵護他們脆弱的心靈,千方百計為他們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寬松的學習氛圍不僅是學生個性自由流淌的小溪,也是學生個性自由穿透的陽光,更是學生向個性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師任何時候的嚴厲訓斥、冷嘲熱諷,都只會扼殺一個個創造的萌芽,使學生喪失表現的信心和勇氣,無故地產生自責和恐懼心理,使個性發展陷入依賴、封鎖、禁閉的尷尬境地。相反,教師對學生親切的交談、信任的注視、寬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關愛的舉手投足,都可以構成一種寬松的教學氛圍,學生置身于這種氛圍中才能產生“如沐春風”的愉悅享受,使自己的個性彰顯光彩。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
發展智障學生的個性,要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我們要努力創設積極進取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思想品德、知識水平、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特長培養等方面都滿懷信心地去進取,讓學生有發展個性的機遇,有成功的體驗。在語文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動起來,通過演一演、夸一夸、評一評、說一說、試一試、讀一讀、擂臺賽等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如,在學習《蠶姑娘》一課后,我讓王成同學把自己喂養的蠶寶寶帶來給大家觀賞,他們見到了真正的蠶后,一個個欣喜萬分,有的用手去輕輕摸一摸,有的喂桑葉給它吃,有的在對蠶寶寶說:“你真可愛,我很喜歡你!”在學習《北京》一課時,我讓學生上臺當一次導游,向游客介紹一下北京的名勝古跡,同學們在同桌演、小組演的基礎上推選代表登臺演,人人參與,好不熱鬧。在學習《山會說話嗎》一課后,我讓學生在自己所在小區的地下車庫試著喊一喊,第二天,學生興奮地告訴我真的聽到了回聲,這為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很有幫助。在學完《古詩二首》后,我和學生一起舉行擂臺賽,比一比誰背得又好又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總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理解和鞏固課文內容,對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非常有益。
三、滲透健康教育,關注生命發展
關注智障學生生命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關注生命的和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我們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學生的成長歷程。
如,在學習《蘇珊的畫》一課時,學生明白了只要會動腦筋,壞事就可能變成好事。在學習《茅以升立志造橋》一課時,讓學生學習茅以升從小立下造橋志向,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經過長期努力,終于實現自己理想的可貴精神,每一位同學當場都說出了自己的理想,表示要像茅以升那樣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在學習《一顆豆瓣的旅行》時,學生懂得了吃東西要細嚼慢咽的道理等。
總之,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時時刻刻善于捕捉智障學生生命中的浪花,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生命,我們才能撥動他們生命的琴弦,走進他們的心靈,才能使他們的情感得到熏陶,生命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培養,學生對自己的生命前景才能充滿憧憬。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