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琴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福利路第一小學)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命的基石,一個人幼年、童年、青少年時期所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其一生的幸福起著奠基作用。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心理健康地成長呢?經過多年的探究,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慎言”
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語言的威力是多么大。樹一顆心難,毀一顆心卻可能是瞬間之事。在孩子的身上我們關注什么,什么就會被放大。當一個孩子因為弱點、缺點、錯誤,而多次處于家長、老師以及身邊的其他人的不良的語言環境之中,受到惡語中傷和太多的苛責、抱怨時,這個孩子的內心就會充滿陰霾,產生深刻的、不良的自我意識和自卑感,甚至丟失自尊,從而情緒消極、沉淪,以致心理扭曲,再也不會積極向上,甚至產生一系列不良行為,導致墮落。因此,家長和老師在引導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慎重使用我們的語言,要用春水般清澈的言辭滋潤孩子們的心田,不能一味用指責、抱怨甚至侮辱性的語言去打擊、諷刺、挖苦孩子,放大其錯誤和缺點而造成負面影響,這是對教育者最基本的要求。我們要用鼓勵的、積極的語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其心理上發生變化并改正錯誤和缺點。當我們用一雙善于發現優點的眼睛,全方位地去觀察孩子,把孩子當成大自然的杰作去發現他、欣賞他,用優美而中肯的語言贊美他、引領他,教育的奇跡就會發生。孔子說“人抬人,出圣人;人踩人,出小人。”發掘孩子身上潛藏的優點和長處,并給以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做出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培養起來,他就會去進一步發展自我。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優秀,就會形成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他的內心就會充滿陽光,也會把這個陽光灑向生活。
二、追求“教育無痕”的最高境界
古希臘語說“教育是耕種。”的確,教育是在孩子的心田里做世界上最細膩、最偉大的培育靈魂的“耕種”。這種“耕種”的最高境界便是做到“無痕”。身教大于言傳,教育者把人生、生活的哲理都融于日常的生活、學習當中,而不是端起架子、板起面孔、居高臨下、滔滔不絕地說教、指責、命令、指揮。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次精心設計的游戲、一次溫馨的發自肺腑的交談、一種可貴品質的長期堅持,都會像無聲的細雨滋潤孩子的心田,滋養孩子的靈魂,形成孩子可貴的優秀的品質,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家校聯手,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共同引導孩子成長
一個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只靠學校教育是完不成的。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是家庭。教在學校,立在家庭。所以,我們要做到家校聯手,共同教育孩子。我們的許多家長不懂教育,學校要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給家長灌輸正確的科學教育思想和理念,教給家長教育和引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方式方法,讓家長明白在學校相同的教育平臺上,孩子的優秀與否,心理健康與否,比的是家長的教育智慧和策略,讓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盡量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在孩子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家長要多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以便互相全面了解孩子,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培養其堅定的自信心,把正能量注入孩子的心里,讓孩子學會掌控自己生命的力量,這會讓孩子從挫折和失敗中重新站起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形成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品格,在以后的人生中風雨無阻地走下去,追求成功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一個沒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心里和眼里是沒有別人的,只知索取不懂回報,將來也不會服務和回報社會。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于發現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和知恩圖報的健康心理。因此,我們要教育孩子從小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感恩老師,是他們教給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感恩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幫助過我們的人,是他們在我們困難時助我們一臂之力。學會感恩孩子才會體會到“舍”和“得”的幸福。
五、培養孩子的人文情懷,加強生命教育
著名教育家任小艾說過:“教師要把培養孩子的人文情懷當做終生的事業,這比培養高分的學生意義更大,影響更深遠。”培養孩子的人文情懷要從牙牙學語開始,從點滴做起,教育孩子熱愛身邊的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尊重和熱愛生命,形成優良的人格和美好的秉性。還要學會建設生活,并會享受生活。這是健康心理的要素之一。
六、培養孩子強烈的運動意識
生命在于運動,身心健康是相輔相成的,健康的心理要有健康的體魄來保障。運動有助于孩子舒緩情緒,長期的鍛煉可以讓孩子不良的情緒得到發泄,使其情緒更加穩定,也能養成孩子忍耐、堅持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競爭心態,還能培養學生積極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這是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
總之,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要求我們把工作做到本質之處,做到細微之處,用我們慎重的語言科學地引導學生成長,通過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人文素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強烈的運動意識,教給學生心理健康的知識,從而構建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這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