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廈門市安兜小學)
摘 要:“犯錯誤是學生的權利”“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然而如果不能減輕“再次”錯誤這種現象的出現,那么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習慣等造成不利的影響。主要結合學生出現“再次”錯誤的原因,談談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從批改、講評、輔導等三方面有效緩解學生作業的“再次”錯誤。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錯誤以及“再次”錯誤時,要將其視為學生成長的必經之路,寬容出錯,引導并幫助學生從中受益。
關鍵詞:“再次”出錯;批改;講評;輔導
曾記得有位高考狀元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被問及“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優異的成績”時,他說“因為我善于總結自己的錯誤,力爭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他說的“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指的就是多數學生再次碰到相同或類似的題目時,仍然不能很好地改正錯誤,也就是“再次”錯誤。高考狀元如此,更何況成長中的小學生。他們由于認知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完善,很難完全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一些有效的緩解措施,那么就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一、重批改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批改是講評前的準備工作,也使得后續的輔導跟蹤有了針對性。
1.符號細致
有些教師由于工作量大、時間緊迫,批改作業一般只采用“√”“×”等符號。一方面,有的教師批改符號不清晰,學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做錯了還是做對了;另一方面,有些學生知道自己這些題目做錯了,但是不知道錯在哪里,于是出現直接抄寫其他同學答案的現象。對此,教師應該做到批改符號清晰化,對錯一目了然,遇到錯題加一點批注或符號標明做錯的原因,另外,還可以適當地添加一些評語,如“真好,全做對了”或“加油,還有兩道題就全對了”等或利用附有各種評語的小印章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2.統計到位
我們學校有位數學老師,設計了一個表格,橫向是知識點,縱向是學生的姓名,每次改完作業,她都對全班學生的錯題進行統計,橫向看丟分情況,縱向看知識點的丟分情況,然后她根據表格算出錯誤率并記錄典型錯例、制定教案,這樣一來,她便對哪些題目要精講,哪些同學要重點輔導了如指掌。
3.再改徹底
這里的“再改”指的是二次批改。二次批改是教師通過講評一次批改的作業,讓學生訂正后再次批改,以檢查學生的訂正情況。一般情況下,教師只是簡單地將“×”變成“√”,至于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該道題目的正確解法并不在意。如此,導致學生對于錯誤的訂正持無所謂的態度,積累大量的學習問題,長此以往產生更多更嚴重的錯誤。因此,教師可以考慮對學生的訂正給予第二次評價,如“不錯,你一點也不比別人差”“瞧,下次記得點上小數點就行了”等,另外,還可以在作業空白處再出幾道類似的題目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
二、會講評
講評在注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學習情感等,努力提高講評的有效性。
1.“逐題講解”不如“歸類分析”
“逐題講解”錯例既浪費時間又收效甚微,然而把相似的錯例集中起來進行“歸類分析”,只講每一類中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其他題目讓學生自己動腦動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做法是很有必要的。
2.“讓教師講”還要“讓學生講”
教師講解是教師嚼過之后吐給學生的,有的學生不動腦筋,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有收獲。相反,學生講解或學生共議,能變單向信息傳遞為多向信息交流,使學生參與的機會多些,思維活動空間更大。因此,教師的講評要適可而止,點到為止,應該留出充足的時間鼓勵學生訂正并上臺講解自己的錯誤,允許同桌或小組成員互糾互補。就像李希貴所說的那樣,“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空間。”
3.“傳授知識”更應“培養習慣”
培根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基本保證。學生做錯題的原因除了知識點的問題外,還可能是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包括專心聽講、認真審題、規范做題、及時反思和總結等。為了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許多教師下了很多功夫,如建立錯題本、用好草稿本等。
三、抓輔導
經過批改和講評后,仍然還有一些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改正錯誤,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后續的輔導。
1.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要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要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錯題正是學生發展的一個好機會。學困生由于基礎知識較薄弱,理解知識的能力有限,要在短時間內要求其不再犯錯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對于學困生,我采取“重基礎”的做法,鼓勵他們只要能保證基礎題的正確性,就能達標;中等生的身上存在優等生的潛能,他們出錯的幾率雖然沒有學困生高,但還是有一定數量的。除了鼓勵他們向優等生看齊外,還應特別監督他們對于錯題本的利用;優等生記憶力好,理解性強,因此作業的錯誤率最低,但是如果不能克服粗心大意的壞毛病,要取得高分也是不容易的。利用優等生爭強好勝、不服輸的心理特點,我設立競爭機制,為他們準備了記分卡,比比誰的作業錯得少,從而促使他們督促自己,避免產生對錯誤不以為然的心理狀態。
2.課上輔導比課下輔導更有效
學生都有懶惰心理,錯題放置的時間久了,便懶得動筆修正。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預留出充分的時間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對于仍然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及時掌握知識的好習慣,還能減輕師生的共同負擔。
3.變“要我改”為“我要改”
“錯一題抄十遍”“做錯的同學放學留下來訂正”等“要我改”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會讓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討厭做數學,不敢直面數學錯誤,更別提認真訂正并反思錯誤了。數學作業作為檢查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情況的教學手段,本不應當成為教師懲罰學生的“棍棒”。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溫柔”的方法,比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和學生講講蘇聯宇宙飛船由于點錯了一個小數點而導致宇航員殉難的故事;錯得比較多的同學,教師應該鼓勵大家看到他做對了幾題而不是錯了幾題等,久而久之,讓學生從內心上愿意主動改正錯誤,實現從“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轉變。
4.發揮“家校聯系”的作用
“家校聯系”是個時髦詞匯。因為它,教師不再單干,如果教師能夠較好地利用家長這個“資源”,那么便在無形中增添了幾十個“得力助手”。如,學生能及時改正錯例,并呈交給老師批閱的現象大有人在,教師若能及時聯系家長,表揚學生的這種行為,不僅可以取得家長對于教師的信任和配合,同時也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為學生及時改正錯誤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面對學生的錯誤,最重要的是,在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技能的同時,不要因為做錯題而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不忘“借題發揮”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困難并克服困難的精神。
參考文獻:
任勇.我教數學的“土”經驗[J].福建中學數學,2012(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