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生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古城鎮東河小學)
摘 要:在對小學數學教學研究中發現,四年級是數學學習成績的一條分水線,很多學生從四年級開始數學成績逐漸下滑,并幾乎在同一時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出現偏科的情況,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上,落后的教育觀念處處限制學生數理邏輯思維的發展,從小數學基礎沒打好,越往上學自然越吃力,學生產生心理的落差,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學習數學的興趣自然也就蕩然無存了。對如何“豐滿”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分析講解。
關鍵詞:數學;探究能力;有效策略
在過去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主要通過教師的概念灌輸,被要求機械記憶、進行題海練習來獲取數學知識,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只“背”下了各種公式而不能真正理解數學概念,不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限制了思維的發展,同時學生長期習慣、依賴于教師的灌輸式教育,不會自主思考問題,跳不出教師設置的條條框框,缺乏想象力和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使得學生成為會考試而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優等生”,這樣的培養模式是不健康的。在小學數學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和學生角色對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協作交流進行數學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發展素質教育。
一、開展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
情境教學中,教師把數學知識放進真實有趣的情景中,把生活模型轉變成數學模型,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具象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歷數學求解的過程,并在求知的過程中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起更強烈的探究欲望。
小學生是充滿童趣的,教師可以帶入充滿童趣的教學情境,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學習《角的認識》時,教師創編了一個“角的故事”,介紹“角寶寶”原本是顆五角星,但是現在身體的一部分找不著了,請學生幫助“角寶寶”找到其他角,變回五角星。再從故事引入新課學習,因為已有情感積累,學生們更積極地學習相關知識,對問題進行探究,都想幫助“角”寶寶變回五角星。
二、通過實踐操作推動學生自主探索
學生之所以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數學學習與生活脫節,學生無法從已有的經驗中感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自然對數學無法產生探究的興趣欲望。教師幫助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提取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發現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感受數學的樂趣,并產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進行計量單位的學習時,由于學生缺乏感性經驗,無法感知計量單位的概念,分不清厘米、米、千米的區別,克和千克的區別,經常鬧出“鉛筆長16米”“一個蘋果重30千克”等笑話。教師可引入生活實際,帶領學生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對物體的重量進行稱重,再結合教材讓學生掌握不同計量單位的概念,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遵循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原則,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對物體計量并做記錄,再引導學生觀察計量結果并對比發現米和厘米的關系,千克與克的關系,繼而嘗試推斷出千米和米的關系、噸和千克的關系。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對發現答案的強烈渴望和對學習材料的濃厚興趣進行探索,自我學習。
三、在生活中檢驗所學,探究解決生活問題
學到的數學理論知識最終都要用到實踐中,能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是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在生活中一切事物都不是不變的,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很多種解決方法,還有可能會裂變出更多的問題,學生要擁有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對可能出現的未知的問題有探索解決的欲望。
比如,在學習了“貨幣單位”后,教師創設一個購物情境,讓學生扮演收銀員和顧客,進行購物游戲。在已經的知識經驗中,學生都知道3元的物品,付10元要找回7元,甚至能知道2.5元的物品,付10元要找回7.5元,但若6元的物品,付11元又該找回多少元錢呢?這就把學生們難住了,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情境演練,分析思考解決問題。
四、通過激勵評價,讓學生體驗到探究樂趣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還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情感變化,適度的激勵、及時的表揚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產生“我要學”的自主學習欲望,在全身心投入學習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完成從為了滿足外界對自身的期許而學習到滿足自身學習欲望的自我學習的學習動機轉變。
總之,只有研究學生、研究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數學探究意識“豐滿”起來,只有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對數學知識產生進行探究的欲望,主動地學習才能產生最好的學習效果,才能完成對學生探索意識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娟,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小學數學教育,2013(10).
[2]趙艷輝.基于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研究[J].中國培訓,2015(12).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