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錫文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新圩鎮東風小學)
語文課程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提升學生的語文交流水平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我國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倡導在語文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論》里面描述到,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要盡量給學生設置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情境,從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情境中探索語文學習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價值觀。我國著名的《三字經》中也說過:“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種說法也強調了情境教學的優勢。所以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引進情境教學模式很有必要。在本文中,我將分析三種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情境教學,從而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提供新的指導。
一、在進行手工創作中設置情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中,由于某些特定的教學篇目對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教師在這種情況中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有關本課教學的手工藝術制作或者創意繪畫練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創設出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從而幫助語文課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人教版)《梅花魂》這一課的時候,因為本節課的教學實踐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拼寫本課中的基本生字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分析具體的情境,通過具體的手工制作體會梅花那種高潔堅韌的精神品質,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關“梅花”的課堂手工制作和繪畫,指導學生用自己提前準備好的畫板、彩筆、膠帶等進行“自己心目中的梅花”創作,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在同伴之間進行互相分享,并交流心得。梅花手工創作進行之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所以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帶進課堂的學習,理清文章中的線索“以外祖父的五件事情貫穿梅花魂的描述”,從而使學生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即“外祖父對祖國的深切眷戀,而梅花魂代表著一種民族魂”,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在小組合作中創設情境
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是要強調在小組合作中融進具體的語文教學情境,從而提升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探索精神和團隊合作技巧,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比如,在講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橋》這一課的過程中,因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熟悉本課中的基本生字詞,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內容,分析主人公在關鍵時期的動作、神態和語言,從而體會“老漢”在生死關頭的那種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培養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先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即“課文為什么要以‘橋來命名?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老漢的舍己救人體現在什么地方?”教師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各自的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并指導學生說出“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所經歷過的舍己救人的故事”,同時讓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并進行討論交流,創設出一個具體語文學習交流的情境,從而給學生的思想以啟發,提升學生對語文課中“舍己救人”的理解,從而為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做指導。
三、在追求“真實”中創設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追求一些“真實”的事物,即針對相關的教學主題先給學生在課堂中播放一些趣味性的圖片、啟發性的音樂和指導性的視頻,從而讓學生提前對本課的內容有所熟悉,并在這種“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高效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對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人教版)《圓明園的毀滅》進行講述的過程中,因為本節課的教學實踐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在具體教學情境中了解我國圓明園過去輝煌的歷史和被毀壞的經過,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現出一系列的圓明園被毀之前的圖片,接著給學生播放圓明園的紀錄片《圓明園》,使學生對圓明園被毀之前的原貌、被毀的過程、被毀后的樣子進行了解,從而在這種真實的情境再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本課教學主題的認知能力,對學生進行啟發。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本篇課文的內容,了解圓明園被毀之前的基本分布狀況和園中景觀的特色,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的魅力之處,并對侵略者的行為進行譴責,培養學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愛國情感,升華本課的主題。
語文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語文教學模式,可以在實際教學中給學生以新的啟發和指導,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能力和語文表達技能,促進學生快樂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馬萍.在情境教學中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J].新課程(上),2016(9).
[2]曹利娟,夏家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