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的高考改革歷程里,上海始終處于改革的前沿,做出了許多個“第一”的嘗試,其成功經驗隨后迅速在全國復制推廣。隨著我國招考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上海的探索必將更為引人注目。
自主命題
1985年,是上海高考改革的關鍵時刻。該年,上海取得自主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試驗權,率先進入了以高中會考制度建設為核心的高考制度改革和探索期,逐漸建立起高中畢業會考和會考合格證書制度,并對全國其他地區產生了極大影響。同時,也在全國首次實施自主命題。
1993年,以上海工業大學“面向社會,自主招生,擇優錄取”改革為標志,上海開始進入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為核心的“探索擴展期”。在國家和上海市招生規模宏觀控制的前提下,高校根據社會需求、辦學條件和生源狀況等因素自主確定和調整本校的招生計劃和各專業的實際招生人數。在參加統一高考的基礎上,高??筛鶕煌瑢I要求,自主確定考生的考試科目,并自主確定錄取標準和錄取辦法,自主錄取。
春季高考
2000年1月25日,上海在全國首批試點春考,考試對象以往屆高中畢業生為主。最鼎盛期,共有十多所高校參與招生,2000多個招生計劃,與之相應,考生也曾一度超過萬人。然而,隨著考試方式的多元及名校相繼退出,春考吸引力有所下降,同期試點的北京、安徽、內蒙古三地叫停,僅剩上海“堅守”,但參與院校、考生人數等已大幅下降。
插班生考試
滬上高校“插班生”考試自2000年起推出,為國內首創。如2011年,就有近400位大一學生,獲得進入心儀高校就讀的第二次機會。被錄取的插班生由錄取學校將新生名單上報市教委,經審核辦理轉學手續,享受和正式統招生一樣的待遇(包括學籍、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等)。
2003年,全國22所高校獲準可按當年招生名額的5%進行自主招生。
2006年起,復旦、上海交大進行的“預錄取”式自主招生探索,通過“自主筆試+面試”的方式,每年在上海各自預錄取數百名考生。
上海提出“解放兩端、穩住中端”,鼓勵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探索招生新模式,直接促成“高校??茖哟我婪ㄗ灾鬟M行入學考試、自主確定入學標準、自主實施招生錄取”的破冰之舉。2005年至今,每年有1萬多學生報考。
2010年起,上海探索中高職教育貫通培養模式,學生報考中職校,就讀3-4年后,如考核合格直接升入對口的高職校,2年后即可畢業,并獲得相應學位證書。在此基礎上,學生能通過專升本考試獲得本科學位,還可報考專業碩士。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印發;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等配套文件,對文理不分科、探索“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統一高考成績、依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多元錄取機制等內容進一步細化。上海作為參加地區之一,與浙江一起率先啟動本輪高考綜合改革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