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并成
[ 摘 要 ] 在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取得圓滿成功的基礎上,如何持續辦好文博盛會,需要我們精心謀劃,精準發力。文中提出了始終堅持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與國家發展大局的辦會宗旨、重視市場化環境下的企業自主模式或行業中介模式的運作、強化創新能力、提升國際化水平、深化相關領域學術研究、進一步發揮經濟方面的獨特功能、加強與“互聯網+”的泛在融合、深化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使文化“走出去請進來”成為常態化等思路和建議。
[ 關鍵詞 ] 敦煌文博會;“一帶一路”戰略;文化交流
2016年9月20日至21日,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成功舉辦。文博會以“推動文化交流、共謀合作發展”為宗旨,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以文明互鑒與文化交流合作為主題,以實現民心相通為目標,著力打造國際化、高端化、專業化的國家級文化展示平臺,努力建設成為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支撐,取得豐碩成果。文博會上通過的《敦煌宣言》,已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各國文明對話、文化交流、文脈融通的新的共識,標志著“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新機制的建立,將為今后共同推進絲綢之路文化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實現首屆“開門紅”的基礎上如何持續辦好文博會,這是值得我們備加關注和認真思考的大問題。為之,提出如下思路與建議。
一、始終堅持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與國家發展大局的辦會宗旨
遵循《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與《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要求,緊貼絲綢之路精神,按照辦好一屆、謀劃好一屆、展望好一屆的鏈條式思維,設計好走向,把握好走勢,精心策劃,精準發力,精益求精。通過每一屆文博會高質量的各項活動及其產生的輻射外溢效應,使其真正形成有良好形象和廣泛影響、有強大吸引力和可持續潛力的國際文化盛會,真正成為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基本平臺。首先需要科學規劃設計,應繼續秉持“開門辦會、開放辦會”的理念,在議題設置以及“論、展、演”等主要構架中,以共商共建共享的開放姿態和包容心態,把握各方尤其是沿線各國的共同關注點,尊重各國的話語權,讓文化背景差異、利益訴求不同的沿線國家,找到“最大公約數”。應匯聚更多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我國各省區的優秀文化資源和文化成果,讓參會各方產生良好的存在感、獲得感,使敦煌文博會成為沿線各國文化多樣共存、互鑒共進、合作共享的“百花園”。在突出開放包容的同時,又要注重話語主導,應綜合分析研判國際文化領域的新形勢、新變化、新特點,主動發聲,主動作為,以議題設置引領下一屆文博會話語主導權,在尊重彼此差異中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在推動多邊合作中提升我們的形象實力。
二、重視市場化環境下的企業自主模式或行業中介模式的運作
首屆文博會的運營模式政府主導幾乎實現了全覆蓋,“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了首屆會議的成功,這是必要的。但在今后的發展中顯然不能全靠政府大包大攬,應進一步重視市場化環境下的企業自主模式,或行業中介模式的運作。政府今后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即在主題、內容、議題等核心關鍵上,做好頂層設計和掌控調度,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有所不為”就是把市場能夠解決的如年展、演出和貿易等,交給市場,逐步弱化或淡化行政色彩。應更多地依賴市場的自發性力量,調控文博會的經營和管理行為,并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吸引更多海內外有實力的文化會展企業參與,增強參會企業的自主性。亦可更多地通過文博會行業協會組織,加強政府與企業的溝通,減少政府的直接干預。亦可采用政府辦會、專業機構辦展辦演、職權分明、各盡其責的機制。
三、創新是一個民族、國家進步的靈魂和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無疑也是敦煌文博會持續發展的“生命”
文化創新力的培育、集聚、展示和推廣,應作為敦煌文博會凸顯其競爭力、避免與其他地區舉辦的文化博覽會“同質化”的關鍵環節。首先應在頂層設計上敢于打破條條框框,以全新的思想定位和機制選擇,集中體現時代性、富于創新性。例如,每年高端論壇的選題應常論常新,在其傳承、弘揚、創新絲綢之路精神的基本主題確定后,還應設計好每個年度性的會議主題,始終使基本主題與時段性、年度性主題保持內在一致。還應尋找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的若干熱點問題,深入探討,謀求破解之道,增進共識。又如,在展示內容上,除敦煌及絲綢之路沿線悠久燦爛的文化遺產、獨特的民俗風情等的展示外,還應設立“一帶一路”文化創新成果專場,展示甘肅及全國的文化研發、創新成果,并邀請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文化機構和有關人士前來推介文化創新成果,包括各類藝術品、演藝、創意設計、數字出版等。亦可設立“一帶一路”沿線青年文化創新專題,為沿線各國青年文化工作者來敦煌和甘肅采風、創作、設計、展演等提供更多便利,扶持青年文化人才成長。又如,在產業開發上,應積極鼓勵發展文博創意產業,如可將自己的創意與敦煌及古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遺產形成交融和對接。同時應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金融機構等與文化創新成果對接,努力將敦煌文博會辦成文化創新成果展示的重要國家級平臺。
四、不斷提升文博會的國際化水平,大力拓展其海外影響力
按照“體現國際視野、聚焦文化主題、突出敦煌特色”的要求,以國際一流為標準,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模式與辦會經驗。注重引進國內外專業性高端會展企業參與運作,在世界范圍內挑選、聘用國際會議策劃人才、高端運營人才、會務管理人才等,利用其實力、渠道、網絡,提升層次,激發活力。甘肅省還應創建精通國際會展營銷策劃和熟悉會展管理的高端專業會展公司,確保文博會一屆比一屆更精彩,把文博會培育成越來越響亮的國際化知名品牌。
五、深化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用“學術敦煌”進一步提升文博會的高端品味
整合現有省內外敦煌學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力量,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與絲綢之路、敦煌學研究相關的“一帶一路”重點、熱點問題,集中優勢兵力,搞出具有高顯示度、可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成果。根據“一帶一路”戰略的需要,甘肅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可通過設置相關學術議題、招標重大項目、支持重點課題、推介重要學術成果等方式,引領省內外有關領域學者自覺、主動地圍繞國家和全省的重大戰略,潛心探討,多出精品。同時,應進一步強化絲綢之路與敦煌學等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爭取在敦煌研究院及有關高校增設絲綢之路研究與敦煌學博士、碩士學位點。也應吸引沿線國家的學者,更多地關注“一帶一路”歷史文化、文明對話、交流合作等議題,從不同的視角深化相關研究。
六、欲辦出高水平的文博會,離不開深厚的群眾基礎,離不開廣大民眾的認同與熱情支持,這就需要提高廣大群眾、尤其是敦煌及甘肅當地群眾的相關知識水平與素養
建議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一帶一路”的偉大意義以及絲綢之路與敦煌文化的基礎知識。如可在甘肅電視臺等,開辦如同央視“百家講壇”那樣群眾喜見樂聞的欄目,精選有關題目,聘請善于講述的名家,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大眾講解絲綢之路及敦煌文化的有關知識。甘肅人民廣播電臺、《甘肅日報》《蘭州日報》、甘肅新聞網等,亦可配合文博會的舉行開辦此類欄目。
七、將文博會的舉辦與甘肅正在大力開展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文博會的主旨和功能定位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目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融通與疊合的。傳承創新區實施的“1313工程”中的“一帶”,即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十三板塊”中涉及到文化傳承交流、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產業發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節慶賽事會展等方面;其中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等,是其重要內容,而這也正是文博會的重要目標。敦煌文博會無疑應成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抓手,通過文博會的舉辦,可以大大增強甘肅省國際開放交流文化的競爭力,大大提升甘肅對外開放的水平,大大帶動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
八、應進一步發揮敦煌文博會在經濟方面的獨特功能,重視文博會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牽引、帶動作用,強化文博會的市場化和招商化
應加大文博會品牌運營和市場推廣,進而形成“文博經濟”。應積極邀請國內外有實力、有品牌效應的文化企業參加文博會,吸引國內外高端參展商利用文博會的機會充分展示自己的產品,促進品牌推介和企業營銷。與之同時,應以文博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全省文化產業,這是文博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應實現文博會與區域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甘肅已從大西北走向對外開放及國際文化交流的前臺,這就要求甘肅省培育和拓展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培育強大的外向型文化企業群體,同時全面提升本土文化企業的跨國化水平。應把文博會所匯聚的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等寶貴資源,轉化為推動地方文化產業、會展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并帶動地方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促進和提升地方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建議盡快啟動“甘肅省文化出口企業與出口項目培育工程”,逐步形成由領軍企業、專業服務商和中小微企業等組成的外向型產業集群。還應吸引和集聚大批文化投融資機構,包括國有、民營、外資等投融資機構,使其與多種類型文化產業項目對接。應進一步加強省內外、國內外的文化產業聯動,通過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形成以文博會會展活動為核心的“同心圓”式的經濟圈。
九、加強文博會與“互聯網+”的全方位、深度的融合,充分利用這一載體和平臺,增強文博會在國內外的輻射效應和影響力
應以“互聯網+”的思維和方式來籌劃、組織、運營和推介好文博會,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文博會智慧管理系統,運用大數據智慧平臺開展泛在宣傳與在線展示,將文博會相關情況及時全面地傳播到世界各地,擴大其國際影響和吸引力。并可依靠這一平臺提供管區精準導航、在線參與等多項服務,擴大文博會的受眾面和穿透力,增強展會的體驗性、泛在性與參與度,為打造“數字絲綢之路”做出積極的貢獻。除過實物展之外,還可舉辦“互聯網+”的虛擬展覽,借助互聯網打造“線上”文博會,實現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辦會樣式。
十、深化文博會與甘肅旅游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應構建文博會與旅游協同運作的政府主導機制和市場運作模式,鼓勵旅游企業與會展企業開展多樣性深度合作,跨領域拓展業務。應積極培育、打造會展旅游骨干企業、龍頭企業,以此有效地帶動和提升一批賓館酒店、餐飲服務、交通運輸、旅游購物等企業的發展水平。應面向海內外廣大游客,大大提升敦煌及全省文化旅游的層次,增強敦煌乃至甘肅全省旅游的國際性、民族性、開放性文化內涵,提高沿線國家對敦煌和絲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以此推動甘肅整個旅游業的全面發展。甘肅地處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無疑也應發展成為令人向往的絲綢之路沿線旅游的“黃金地段”。
十一、充分挖掘敦煌文化、絲綢之路文化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優秀文化,創作文化精品,積極謀求“走出去”
甘肅創作演出的《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劇目在國內外引起極大轟動,敦煌舞也因之發展成為我國民族舞蹈中的一支奇葩和重要舞種。此次首屆文博會上創作演出的《又見敦煌》《敦煌盛典》等,以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精湛的編排表演,又一次展現了敦煌文化震撼人心的魅力,贏得巨大成功。敦煌真可謂是一座蘊藏極豐、取之不盡的文化藝術寶庫。建議今后甘肅的文藝創作應以充分挖掘敦煌壁畫、絲路文化以及絲路沿線國家優秀文化中的有關素材為主攻方向之一和重大突破點,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為我國及絲路沿線國家民眾喜愛的戲劇、曲藝、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動漫、影視等作品,并積極謀求“走出去”,將我們的精品力作更多地展示給各國人民,也以此作為甘肅一張張亮麗的國際名片,不斷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對話、民心相通的新平臺。
十二、配合文博會的舉行,敦煌有條件建成“一帶一路”的博物館市
敦煌因其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適宜在現有基礎上再建若干個富有特色的博物館,構成充分展現絲路文化的博物館群。從2013年起,甘肅省提出實施文化遺產的“歷史再現”工程,對于敦煌而言“歷史再現”更是大有可為。建議除現有的敦煌市博物館等外,在敦煌還可建設“敦煌及絲路服飾文化博物館”、“敦煌及絲路飲食文化博物館”“敦煌及絲路體育文化博物館”“敦煌書法藝術博物館”“敦煌及絲路醫學及養生文化博物館”“中國古城遺址博物館”“一帶一路石窟藝術博物館”“絲綢之路馬文化博物館”“絲綢之路酒文化博物館”“絲綢之路歌舞藝術博物館”“一帶一路創意設計博物館”“一帶一路文化創新博物館”等,使敦煌成為“一帶一路”上極富特色的博物館市。可學習借鑒德國柏林博物館島、法蘭克福博物館大街、日本瀨戶內海博物館島等的成功經驗,制定有關傾斜政策,大力整合民間資源,充分調動民營資本的積極性。敦煌還有條件建成全國最富特色的、吸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廣泛參與的文物古玩展示、收藏、交流、交易的集散地。
十三、配合文博會的舉行,建議在敦煌籌劃、興建“絲綢之路微縮景觀園”
鑒深圳“錦繡中華”、北京“世界公園”等的做法,將整個絲綢之路沿線國內外一批著名的景區景點,特別是進入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些景點(如漢魏洛陽城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大雁塔、北石窟、麥積山石窟、王母宮石窟、崆峒山、西夏王陵、須彌山石窟、蘭州黃河鐵橋、炳靈寺石窟、塔爾寺、拉卜楞寺、張掖大佛寺、鎖陽城、榆林窟、莫高窟、樓蘭遺址、高昌故城、交河古城、天山大峽谷、克孜爾石窟、北庭故城、鐵門關、布達拉宮、大昭寺,哈薩克斯坦開阿利克遺址、塔爾加爾遺址,吉爾吉斯斯坦碎葉城、巴拉沙袞城遺址,烏茲別克斯坦鐵爾梅茲城址、巴拉雷克城堡,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城址、穆格山城堡,土庫曼斯坦木鹿古城,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巴基斯坦呾叉始羅城址,伊拉克“空中花園”遺址,尼泊爾藍毗尼園遺址,印度那爛陀寺遺址、佛陀伽耶大塔,希臘雅典衛城,意大利羅馬歷史中心,埃及金字塔等),按一定比例加以微縮,納入園中,使之成為足以代表絲綢之路文化及敦煌形象的大型文化、旅游景點,以此提升敦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促進敦煌及絲路沿線旅游業的大發展。若一時限于條件,也可選擇國內一些景區景點先行建設。將敦煌進一步打造成為最富絲路特色、最具絲路魅力、最能體現絲路文化的城市和絲路旅游的首選之地。
十四、便捷的交通、通訊服務是文博會舉辦的必要的基礎性條件。應進一步大力加強敦煌及甘肅全省的基礎設施建設
除敦煌機場的擴建、高速公路建設等外,建議修建柳園南至敦煌的高鐵(約120公里),使敦煌直接與已建成的蘭新高鐵連接,將敦煌聯入全國高鐵網。柳敦高鐵建成后,不僅可以大大便捷敦煌與全國許多地區的交通,而且敦煌經由烏魯木齊可直達阿拉木圖、比什凱克、塔什干、杜尚別、撒馬爾罕等地,大大方便敦煌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交往,更加增強敦煌在絲路沿線國際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必將大大帶動甘肅及整個絲路沿線旅游業的發展。柳敦高鐵建成后,向南經敦(煌)格(爾木)鐵路(即將建成)可與青藏鐵路連接起來,由此可構成一條北起烏魯木齊,經由吐魯番、敦煌、格爾木等地,南達拉薩的縱貫我國西部地區的南北向鐵路大動脈。這樣不僅可將新疆與西藏連接起來,而且該線路貫通我國西部新、甘、青、藏四省區,可大大促進西部大開發及旅游業的發展。我國東部地區目前已有京廣、京滬、京九、京哈等多條南北向鐵路大動脈,而我國西部地區寶雞—成都以西約4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目前尚缺少貫通南北向的鐵路大動脈,而烏魯木齊—敦煌—格爾木—拉薩這條線路,可構成我國西部一條貫通整個南北方向的鐵路大動脈,優化我國鐵路網的整體布局。同時這也是一條貫穿西部戰區的南北向鐵路大動脈,不僅具有經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重大意義,而且在軍事上及國家安全等方面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修建柳園南至敦煌高鐵還有不少便利條件。一是距離不長,僅約120公里;二是沿線地面平坦,根本無需開鑿隧道和架設大中型橋梁;三是沿線絕大部分路段為礫石戈壁,路基也較為堅硬,且很少占用農田(穿過農田的路段不足7公里),其建設成本必然較低,工期較短。
十五、既應集中全力辦好一年一度的文博盛會,又應加強平時的“常流水不斷線”,使文化“走出去請進來”成為常態化,潤物無聲,久久為功
無論是每年歷時兩天的集中會議,還是平時的文化交流活動,其主要目的在于深化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民心相通,在相互欣賞、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因而應主動與沿線國家開展多種方式的經常性的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的交流。文博會既應突出政府間的對話交流,又應注重深化民間、學界往來,注重發揮民間力量,吸收學界智慧,加強各個層面的合作交流。鼓勵支持文化企業、學術機構、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以更加豪邁的步伐、更加堅實的步履“走出去”,主動開展絲綢之路文化學術互訪交流、留學生互派、絲路文化遺產共同保護、藝術團體交流互演、中醫走出國門等多領域的項目合作,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敦煌文博會的資源和優勢。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不懈努力和成功舉辦,必將會使敦煌文博會形成鮮明的自身特色,成為連通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各地區的“文化高鐵”,成為敦煌新的永久性地域特征和重要標識,成為甘肅唱響全球的令人向往的馳名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