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欣良
[摘要] 隨著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的普及運用,使得人們受教育的途徑從單一趨向多元化。承擔著社會民眾教育功能的博物館顯得尤為重要。博物館講解員被譽為“拿時光隧道鑰匙的人”,也是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如何提高博物館講解服務品質、不斷加強和改善講解人員的培訓方向,是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所面臨的新的課題。本文主要就博物館講解工作的方式和技巧進行簡單闡述。
[關鍵詞] 博物館;講解工作;語言溝通
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有各種方式,如展覽圖片說明、多媒體展示、藏品介紹、導覽解說等,然而在所有的方式中以導覽解說最能吸引觀眾的學習興趣,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讓觀眾深入了解藏品的方式。講解人員可以采用各種講解技巧與方式來幫助參觀者學習。
講解工作是一種教育性的活動,是提供資料、引導、教育、宣傳、靈感啟發等性質服務的綜合,目的是讓觀眾獲得新的知識、新的見解、產生新的熱忱與興趣。講解人員與觀眾的互動主要是靠語言、肢體語言或書面資料的輔助來完成一場完美的解說。這樣的互動方式可區分為非語言的溝通與語言的溝通兩大類。
一、肢體語言的溝通魅力
根據人類學者的研究,人類在互動或溝通的過程中,非語言溝通的部分占65%以上。在人類還沒有語言和發明文字之前,使用肢體語言溝通的時間可能在五十萬年以上。研究非語言傳播的學者認為,肢體語言的說謊程度遠低于語言文字的說謊程度。講解人員用這種真實性高的非語言與觀眾溝通是服務最直接的的無聲話語。肢體語言包括了身體多個部位所傳遞出的訊息,一般來說包括了眼睛、臉部、手勢、體態、觸摸等五大部分。
(一)“說話”的眼睛
眼睛是最能反映人的內心世界。眼睛所傳遞的訊息最直接、最細膩,也最充滿感情,而且不容易說謊。“回眸一笑百媚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見鐘情”等,都說明了眼睛所能傳遞出的訊息。因此講解人員在解說過程中,應該盡量采用溫馨而又誠摯的目光目視觀眾,讓觀眾從其眼睛當中得到自己是樂于被服務的訊息。
(二)臉部的肢體語言
臉部的肢體語言其實就是面部表情。在生活中,面部表情是判斷一個人心理狀況的重要依據。“大驚失色”“目瞪口呆”“唉聲嘆氣”等都是描寫面部表情的成語。作為博物館的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應該以“和顏悅色”來傳遞感情,服務于觀眾。
(三)手勢的肢體語言
“手勢”這一非語言溝通會隨著文化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訊息解讀。肢體語言的研究學者把手勢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不需和語言結合的,某些手勢可以直接代表著某個意義,而不需要“翻譯”成語言才能懂。例如用手指擺成V字形表示勝利,或者是把大拇指朝下表示不好的意思,等等。而另一類則是需要和語言相結合的,也就是說這些手勢是用來闡明言辭上的涵養。重要的原則是手勢是否能讓觀眾感到親切有禮。例如,要帶路的時候,可以伸出手來手掌朝上并說“請往這邊走”;有時在指向人群中某一人的時候,最好不要用手指直接指向人群,而是應該手心朝上整個手掌指向某一個人;在聆聽觀眾提出的問題時,手勢應該是很自然地把雙手交疊在一起,自然下垂。
(四)體態肢體語言
體態肢體語言我們的整個身體動作所產生的訊息。譬如講解人員為了把觀眾傳來的訊息聽得更清楚起見,要身體稍微往前移動一些,這樣的動作給人的感覺是尊重參觀者,表示很愿意傾聽對方所提出的問題,愿意采納對方提出的看法。相關研究表明,精神抖擻、精神飽滿、充滿朝氣蓬勃的體態,在人群互動行為當中必定居于上風。講解人員要靠朝氣蓬勃、精神飽滿的體態肢體語言,來展示講解員熱愛講解工作,樂意傳遞科學知識給觀眾,把體態所傳遞出的無言的訊息轉化為“此時無聲勝有聲”。
(五)觸摸
觸摸也是很重要的肢體語言。在人與人交往當中,社交場合當中都會有多多少少的觸摸行為,從最普通的握手到互相擁抱,都是傳達雙方感情的肢體語言訊息。中國人一般都不太會有比較近距離的觸摸行為。對講解人員來說,觸摸年齡較小的小朋友,拍拍他(她)們的肩膀,摸摸他們的頭,有時候反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小朋友感受到講解員的熱情洋溢,讓孩子們更樂于到博物館來參觀。
二、語言溝通技巧的魅力
語言的溝通是一門學問也是藝術,它屬于聽覺感受。結合講解工作,需要在音量大小、說話速度、贅詞等三個方面予以著重把握,展現語言溝通魅力。
(一)音量大小
講解人員在帶領參觀團體解說時,大部分會使用麥克風來減輕喉嚨的負荷,而麥克風音量大小要調整到被帶領的團體最外圍的人都能聽到;講解員通常準備開始講解前,應該詢問外圍觀眾能否聽到自己的聲音,以確定外圍觀眾有被尊重的感覺。
(二)說話速度
講解時,語速應不緊不慢,大約是每分鐘180~200個字為標準。博物館講解員所講解說的是一般觀眾并不熟悉的專業歷史知識,更需要應該注意講解的語速,這樣才會讓觀眾聽得懂,進而吸收消化知識。
(三)贅詞
贅詞是講解過程中當大腦在思考而造成下一句話來不及接上形成中斷時出現的無意義的詞語。例如“這個”“那個”“然后呢”,等等。有些贅詞表現的方式是重復上一句所說的部分字眼,贅詞時常一不小心就會出現,所以講解人員在講解時要隨時提醒自己注意贅詞的出現。
三、綜合運用講解技巧
在講解過程中,非語言的溝通和語言的溝通其實是各占一半,也就是說,講解員必須綜合上面所提到的非語言和語言溝通的技巧,帶領觀眾參觀展廳內的陳列展覽。講解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拉近距離
當觀眾初次進入一個全新未曾到過的地方,他們的內心充滿好奇和渴望。這時候,講解員可先與觀眾進行簡單的溝通,運用非語言與語言溝通的技巧來自我介紹,或說明參觀藏品時的規定,以化解參觀者初次參觀的迫切心理。
(二)帶領觀眾
帶領觀眾階段,要注意走路的快慢問題,講解人員要隨時注意觀眾有沒有跟上,尤其是在帶往別的樓層時,一定要等全部人員到齊后,再一起前往另一個樓層,以避免觀眾沒有跟上隊伍。在展廳內一個展品換到另一個展品講解時,也要等全部參觀者到齊后開始講解,否則會有觀眾從頭到尾每個展品只聽一半的現象發生。
(三)講解位置
每個講解場面,講解人員站立的位置是否合適,會直接影響講解效果。講解人員最佳講解位置點通常是距離藏品50~80厘米,并與藏品正面呈45度角,而觀眾與講解員距離50厘米圍成一個弧形。藏品有按鍵或者影視播放設計,那么最佳位置點就是按鈕的前面,也就是要掌握按鍵控制權,以避免講解過程中被干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的講解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育功能。通過講解,可以讓來自社會各界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們與藏品發生互動,產生催化作用,除了得到正確的知識外,還能引發人們的求知興趣,激發繼續學習的欲望。
第二,宣傳功能。講解是改善公眾形象和建立和諧社會的一種方式并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溝通。第三,鼓舞人心的功能。一次難忘的講解對事物有新的了解和認知,更能夠激發人們對自己國家的熱愛。
博物館講解員被譽為“拿著時光隧道鑰匙的人”,同時也是歷史文化的傳播者。講解員所面對的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參觀者,作為歷史文化的演講者,更應加強非語言和語言溝通的技巧,把自己豐富的歷史知識傳遞給渴望了解歷史的人們,讓參觀者聽起來趣味盎然,從而啟發人們學習了解歷史知識的興趣,接受愛國主義的熏陶,切實發揮好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參考文獻]
[1] 王學敏.博物館講解語言初探[J]. 中原文物,1984,(1) .
[2] 王小紅.淺談博物館的講解工作[J]. 四川文物, 2004,(2) .
[3] 張希玲.博物館講解:一個獨特的專業教育領域[J]. 中國博物館,2006,(1) .
[4] 張春雨.了解·理解·講解——關于提高博物館講解水平的一點見解[J]. 中國博物館, 2009,(1) .
[5] 賈雪虹. 博物館講解如何“因人施講”[J].上海文博論叢,2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