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
[摘要]糟朽紡織品文物在修復后展覽和庫存時,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的影響。地區差異不同,出現的問題對紡織品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本文結合西北干燥地區大氣污染嚴重的情況,對修復后的平面類紡織品文物在展存環節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期望解決今后本地區同類文物被再污染、再傷害等問題。
[關鍵詞]西北地區;糟朽絲織品;文物展存
隨著文物保護技術的發展,糟朽脆弱的紡織品文物經過保護修復后將逐步出現在博物館庫房和展廳,被存放或展覽。文物在展存中的問題隨之也將會愈加凸顯。糟朽紡織品文物的展覽與存放不同于一般文物,需要在諸如:展存環境控制,展存輔助材料選用,展存文物的固定技術,展存環境的光、溫濕度、微生物和害蟲等諸多方面,進行針對性的研究。而且所處地區不同,修復后的紡織品文物在展存中存在的問題也有差異。尤其就空氣污染而言,我國南北方地區的差異就很明顯。因此,修復后紡織品的展存形式就不能照搬南方地區的做法。本文結合西北地區大氣污染對糟朽紡織品文物的影響情況,就展存環節中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研究,以避免今后本地區平面類糟朽紡織品文物在展存中被再污染、再傷害等問題的發生。
一、西北地區氣候狀況
歷史上,我國西北地區自然條件復雜,資源豐富。但經過幾百年過度開發,自然生態環境早已遭受嚴重破壞,成為我國森林資源貧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加之西北地區地處內陸,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降水稀少,終年干旱,除東部個別地區和一些高山地帶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區不足200毫米,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地區、青海的柴達木和西藏藏北高原,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因此,每當春季,大風肆虐,沙塵暴驟起,浮塵、揚沙等惡劣天氣時有發生。據統計,1從1952年到1994年間,我國西北地區共發生強沙塵暴(風速>20米/秒,能見度<200米的沙塵暴)和特強沙塵暴(風速>25米/秒,能見度<50米的沙塵暴)48次以上,其中特強沙塵暴22次,幾乎占了一半。
二、西北地區大氣污染對紡織品文物的影響
沙塵暴頻發主要造成了大氣的污染,尤其是空氣中顆粒沉積物的污染最為突出。就這一點而言,西北地區大氣污染對糟朽紡織品文物的影響遠大于溫暖濕潤、植被豐富的南方地區。
大氣污染物成分很復雜,但對于存放于博物館室內的紡織品而言,一般液態的污染物容易被人為控制避免;又因西北地區氣候特征,空氣中的水分子少,很難以液態的形式附著在紡織品上,如直徑小于100微米且懸浮于空中的小液態顆粒污染物霧塵等。因此,影響博物館絲織品文物的大氣污染物主要為固態污染物和氣態污染物兩種。
(一)固態污染物對紡織品的影響
固態污染物包括具酸堿性的化學微粒、金屬粉塵、微生物孢子、植物纖維、動物皮毛、昆蟲排泄物及蟲卵等。灰塵中的化學顆粒,可能會與紡織品材料發生化學反應,造成文物受損。灰塵積落在紡織品上,不僅會改變藏品的外觀顏色,形成污跡,還會造成機械性損壞。微生物孢子飄落在紡織品上,環境適宜時就會繁殖。灰塵中的弱酸性物質是霉菌生長的培養基,可加速霉菌的滋生蔓延。蟲卵在適宜環境下孵化,害蟲會蛀蝕有機質的藏品。
(二)氣態污染物對紡織品的影響
氣態污染物主要可以分成兩類——酸性氣態污染物和氧化性氣態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氯氣(CI2)、鹽酸(HCI)等,其中以前三種為主。二氧化硫是一種弱酸性化合物,在氧氣的作用下,二氧化硫立即轉化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旦與空氣中的水結合,就會立即生成硫酸。硫酸是一種極具腐蝕性的強酸,紡織品文物如果遭受硫酸,勢必會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如強度降低、染料褪色等。二氧化氮是一種氧化劑,那些在大氣中相對穩定的物質,在二氧化氮的作用下就有可能發生氧化。二氧化氮氣體一旦在物體表面沉積,生成硝酸、亞硝酸和硝酸鹽,那些對酸敏感的物質,如紡織品上的染料就會發生褪變。硝酸具有揮發性,無法在干燥表面停留,從這點看,其危害小于二氧化硫生成的硫酸。臭氧的氧化性極強,主要攻擊有機化合物中的不飽和碳雙鍵,使其收縮,幾乎能夠破壞所有的有機物,自然包括紡織品。因此對博物館而言,臭氧非常危險,是治理的重點。2
三、西北地區糟朽絲織品文物展存中的問題
對于修復后平面類糟朽絲織品文物的展存而言,西北地區相對于南方地區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空氣中有害成分對文物造成再次污染
以甘肅省博物館展廳的空氣污染程度為例:除個別獨立展柜之外,一般情況下,文物都是根據類別集中展示在一個個大型的展柜中(展柜長約2~10米不等,寬1米左右,內凈高1~2米左右),由于展柜空間大,很難達到真空條件。甘肅省博物館固定展覽較多,展廳日平均接待觀眾約二三千人,為了保證展覽正常開放,不宜經常開柜搞衛生,所以每年只能在冬季打開展柜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目前因條件所限,針對空氣污染狀況尚沒有安裝專業的檢測設備,暫時獲取不到具體的污染指數,但僅憑肉眼觀察,就明顯地發現了展柜中厚厚的顆粒沉積物。歷時一年,有些文物上面不太鮮艷的紋飾圖案早已被灰塵遮蓋,模糊不清了。關鍵是其他文物表面的灰塵還可以擦拭、掃除,但修復后糟朽紡織品文物上面的灰塵因靜電等原因,會被吸附于織物紋理中去,即使是附著在織物表面的污染物,也很難用吸塵器等工具去除干凈。若再次干洗或水洗,都將對糟朽紡織品文物有毀滅性的危害。
(二)人為擾動對文物造成再次傷害
西北地區氣候干燥,即使是修復加固后的紡織品,依然存在嚴重的炭化現象。加之目前一些博物館為修復后的平面類糟朽紡織品文物制作包裝時,展覽與存放形式不一致。庫存時一般以無酸卡紙夾封、
無酸紙囊匣等包裝形式盛放。展覽時,再根據展廳整體布局,取出文物,放置于展臺上或根據布展設計,制作一些輔助的展板等設施,甚至直接懸掛起來進行展覽。這樣,除上述的空氣污染問題之外,因布展、撤展、運輸等因素被迫需要人為多次擾動文物,有時甚至不是專業的紡織品修復人員去翻動文物,而是布展的其他文物工作者,難免會有一些不規范的操作,這無疑都會對糟朽紡織品文物存在極大的再傷害風險。
四、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治理大的環境污染是全球性的問題,靠個別博物館是無法解決的,根治污染將是長期的任務。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在博物館建筑物內外的小范圍采取一些措施來控制博物館環境中的大氣污染,應該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尤其在紡織品展存問題上,根據西北地區的實際情況,研究設計適宜的展存形式,將能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
(一)展柜外圍的污染控制
首先,應該設法排除空氣污染源。在博物館和文物保護機構附近,盡量清除排放空氣污染物的來源。同時要改變博物館展館外部的環境,如種草植樹、養花養魚、人工灑水、建造噴泉等。其次,采取措施,阻止空氣污染物進入博物館建筑物內。有條件的話,可以安裝空氣過濾設備,也可以選用多孔性的活性炭粒進行物理吸附來清除有害氣體。同時,加強管理阻止塵埃進入博物館庫房、展廳內,也是保護博物館環境的重要環節。如在博物館展廳或庫房的入口,設有清除觀眾鞋上泥土的設施,庫房工作人員要換拖鞋入庫,防止塵土帶入等。3
(二)展柜內部的污染控制
為了進一步阻止空氣污染,目前,實現展柜內達到真空狀態,有很大難度,但對展柜內的平面類糟朽紡織品再加一層防護還是能做到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在這一點上,西北地區的展覽設計者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對糟朽紡織品的展存形式進行特殊的設計,不應把文物裸放在密封性能不高的展柜中,或直接懸掛于展柜外的展廳中。當然再加一層內包裝,即使包裝材料透明性很好,也會多少影響到參觀效果,但與文物被再度污染相比,還是利大于害。在制作內包裝時,材料的選擇、包裝的密封性及包裝形式的特殊設計等又是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1.內包裝材料的選擇
修復后的紡織品文物若被庫存時,需要制作箱匣等包裝對其進行保護;若被展覽時,則需要制作托護、襯板等輔助設備對文物進行展示。由于這些輔助材料與文物直接或間接接觸,因此材料的選擇將尤為重要,4如果所用材料散發含有氯、硫或其他酸性成分,它們通過接觸文物或通過自身老化后釋放出有害氣體,包括二氧化硫、硫化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和揮發性有機酸類(甲酸和乙酸)、揮發性醛類(甲醛和乙醛)等都會對紡織品文物造成損害。這些材料包括劣質木頭、塑料、泡沫、油漆、膠黏劑、皮革、鐵釘、毛織品、某些化學纖維紡織品和某些掉色紡織品等。庫存時,箱、柜必須具備物理穩定性和足夠的承重能力,附屬支撐板和固定卡必須牢固固定;所選材料應當具備自身防火、一定的防震性能。另外,箱、柜的設計應能滿足方便拿取和放置藏品的要求。不銹鋼、鋁合金和表面噴塑涂料鋼板材料穩定性較好,但優質穩定的木材有吸收和釋放濕氣的作用,對環境起到緩釋平衡作用,更有利于紡織品的保存。此外,展覽時所選用的內襯板、墊襯材料亦應選用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害的柔軟而穩定的材料。近年來,通過學者們的研究篩選,5用于紡織品文物的包裝材料大都使用無酸紙、白色棉布、無酸膠、彈力絮、太空棉、絲綿、透明度高的亞克力等。無酸紙可分為緩沖型和非緩沖型兩大類。緩沖型無酸紙的成分為高純度化學漿料和10%緘性緩沖劑(通常為碳酸鈣),經過平滑后處理,pH值為8.0,無酸,白色,比較脆,不耐折,但折疊后的定型效果好。非緩沖型無酸紙的成分為從香蕉葉中提取的麻蕉纖維,生產過程中的用水全部為去離子水,以保證產品的無酸性,經過半透明后處理,pH值為6.8~7.2。非緩沖型無酸紙在結構和外觀上與日本紙非常相似,質輕柔軟,具有許多緩沖型無酸紙所不具備的優點。非緩沖型無酸紙較貴,大約為緩沖型無酸紙的1~2倍,被廣泛用于蛋白質材質類紡織品的包裹、覆蓋等。應該注意的是,無酸紙能夠吸收紡織品以及環境中的酸分,其中所含的緘性緩沖劑作用一段時間后會失效,所以必須定期更換。
2.內包裝的密封性設計
為了使文物既避免空氣污染又不影響其觀瞻效果,近幾年,經摸索實踐,西北地區的許多博物館趨向于采用盒罩式的包裝形式,如新疆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紡織品文物在展存時大多就使用了此種方式。所用材料主要是3~5毫米左右厚度的無酸紙板、亞克力板、彈力絮、純白色棉布等。具體做法如下:
先用4~5毫米厚的亞克力板制作盒罩,為了展出效果更好一些,盒子內徑最好大于修復后文物的實際尺寸約5~10厘米為宜,盒底另做,厚度為8~10毫米,獨立的盒底周邊切割出1厘米寬的薄邊,便于盒罩與盒底從側面打孔上螺絲釘固定。
再根據亞克力盒子的內徑尺寸剪裁面積相同、約5毫米左右厚度的無酸紙板,然后在紙板上覆約1厘米厚的彈力絮,用白色棉布把它們包裹(棉布的尺寸要大于紙板5~10厘米左右),周邊用無酸膠粘合固定制成墊板,為了整齊好看,背面還可以再覆一塊3毫米厚的無酸紙板粘合,要求最后墊板的總厚度略小于亞克力盒子內徑的厚度(把文物厚度計算在內),為放置文物留下空間。把修復好的紡織品先放置于墊板上,用針線把文物背襯和墊板縫合固定。待把亞克力的盒底與盒罩對齊打孔后,再放置帶有文物的墊板進去,上螺絲釘把盒底與盒罩固定牢固,在這樣的小范圍內,文物幾乎處于真空狀態。
這種內包裝方式既便于展覽又便于存放,解決了重復包裝的問題;修復后的文物較長久地放置于盒中,不再因展覽、庫存、運輸等情況被迫人為的多次擾動,避免了二次傷害;密封性很好,特別是對于沙塵污染嚴重的西北地區,有效阻止了空氣中有害物質對紡織品的再次污染;盒底與盒罩是由螺絲釘從側面固定,不影響美觀,若需打開也很方便;為了防止包裝內部有濕氣、霉菌等病害發生,也可在亞克力底板上打孔透氣,不過西北地區整體干燥,包裝內一般不容易產生濕氣、霉菌等。另外,因墊板具有一定的柔軟性和較好的彈性,即使亞克力外罩直接覆壓在了文物上,底下的墊板也會對壓力有一些緩解,不至于使文物的纖維因壓力而失去彈性,變得僵硬。若有背襯,直接把背襯縫釘在墊板上,更加牢固,亞克力也就無需直接覆壓文物,因背襯與墊板從周邊縫定,所以文物自然下墜的重力也被均勻地分散于各點,不會對文物因局部牽拉而造成損壞、變形,且包裝后的文物可以掛起、立起、斜面放置等,節省了展存空間。但亞克力材料比較容易老化或被劃傷,為了不影響文物的觀賞效果,所以應定期更換即可。除此設計之外,還可采用改進后的壓裱式技術,6對平面類糟朽脆弱紡織品進行保護,這是一種集展示、保存與織物加固于一體的固定裝置,能夠滿足織物在豎直狀態下的展示與存放。
(三)實現展存形式的統一
除上述措施之外,目前來講,解決修復后平面類糟朽紡織品文物的再污染、再傷害等問題,還有一個最好的措施是:實現展存形式的統一。即展覽與存放形式要一致,用于庫存和展覽的內包裝相同,不宜更換,盒罩式做法或壓裱式裝置,既可庫存又可展覽,再傷害、再污染等問題就可得以解決,還節約展存的制作成本。難點是修復后的平面類糟朽紡織品若沒有背襯,文物直接縫釘在墊板上,或用亞克力盒罩壓放文物等方式都是對文物極其有害的。所以設計出展存統一,安全穩固,不易被空氣污染的展存方式,首先需要解決文物與展板的固定問題。另外,對于面積過大(超過2平方米)的糟朽紡織品來說,若仍用盒罩式展存,會顯笨拙,不方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這將是文物工作者繼續研究探討的難題之一。
[注釋]
1黃維、牛耘西:《北地區沙塵暴的危害及對策》,《干旱區資源與環境》,1998年第3期,第84頁。
2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編著:《紡織品簽定保護概論》,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64頁。
3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主編:《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技術手冊》,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124頁。
4路智勇:《淺論糟朽脆弱紡織品文物的展覽問題》,《中國博物館》,2009年第4期,第69~70頁。
5徐文娟、吳來明、解玉林、戴紅旗:《無酸紙的發展及其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9年第21卷增刊,第76~78頁。
6 陳揚、路智勇:《紡織品文物保護中壓裱技術應用初探》,《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4年第2期,第64~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