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今天“僥幸”一詞只有一個意思,即意外獲得成功或者意外免除災禍,即幸運之意。不過,這個詞最早是企求非分的意思。
“僥”的本義是貪求不止,皇帝親臨曰“幸”。“僥幸”一詞即出自皇帝親自駕臨某地的場景。皇帝駕幸某地,會見當地的官民代表,還要奏樂與民同樂,賜給官民各種各樣的物品,甚至還會減免當地的賦稅。這些優惠政策出于當地百姓的意料之外,并非按照常規制度應該得到的,故稱“僥幸”。因此古人云:“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意思是說百姓的非分所得越多,國家的收入就隨之而減少,當然不幸了。
“僥幸”連用,最早見于《莊子·在宥》:“此以人之國僥幸也。”憑借統治國家的權力而貪求個人的僥幸。陸德明解釋說:“僥幸,求利不止之貌。”司馬光在《論財利疏》中把“僥幸”一詞說得更加清楚:“凡宗室、外戚、后宮、內臣以至外廷之臣,俸給賜予,皆循祖宗舊規,勿復得援用近歲僥幸之例。其逾越常分,妄有干求者,一皆塞絕,分毫勿許,若祈請不已者,宜嚴加懲譴,以警其余。”可見,“僥幸”乃是“逾越常分,妄有干求”,不可不戒。
梁啟超先生在《新民論》中把內亂時的國民性之一定義為“僥幸性”:“才智之徒,不務利群,而惟思用險鷙之心術,攫機會以自快一時也。”“僥幸”一詞的語義漸漸擴大,早已失去了皇帝“幸”而百姓“僥”的原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