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權
陶淵明《歸園田居》詩對歸隱之后住的房屋作過這樣的描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遠離喧囂,樹木環繞,寬敞干凈,居住條件還是蠻好的。要說不足,就是缺少鄰居,對此,詩人寫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樣的環境,有利于詩人保持平靜淡泊的心態,很對歸隱者的心思,陶淵明特因此被之為“平淡之宗”。
本來是可以較長久地住在這里的,不料,晉安帝義熙四年(公元408年)的夏天,發生了一場大火,致使房屋“一宅無遺宇”。陶淵明為此事寫過一首題為《戊申歲六月中遇火》的詩。詩中說:“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房屋燒掉了,一家人只好暫時住在門前河里的船上。
船上湊合非長久之計,陶淵明設法在潯陽之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建造了新屋。喬遷以后,作《移居二首》詩記其事。第一首云:“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詩真實地描繪了詩人移居求友的初衷,鄰里之間過往的快樂。其中有兩句特別值得重視,就是“非為卜其宅”和“聞多素心人”。詩人對南村早就向往,卜宅不是為了風水吉利,而是為了擇鄰共樂。擇鄰共樂是最重要的風水。擇什么樣的“鄰”呢?要擇“素心人”。“素心人”是指純潔善良和心地淡泊的人。陶淵明生活的年代,“真風告逝,大偽斯興”,生活中充滿虛偽、欺詐和相互傾軋。詩人雖無比痛恨,但沒法改變現實,只好潔身自好,擇善者為鄰,以求得一份清靜和平安,過著一種既躬耕田畝又可與善鄰談古析文的閑適生活。
《左傳》中有這樣的話:“非宅是卜,惟鄰是卜。”意思是,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兇,而在乎鄰里之善惡。陶淵明“擇善為鄰”的理念,承繼了這個古老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