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民
骨關節炎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最具代表性的退行性疾病之一,以膝關節最為常見,是引起膝關節疼痛和病廢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骨關節炎的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年齡增加、肥胖、女性、過度勞損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主要由于女性45歲以后卵巢功能逐步減退,50歲左右絕經進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顯著下降,使關節軟骨代謝減弱,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女性在絕經后又大都發胖。婦女在家庭中承擔的家務勞動(尤其是下蹲動作)一般也較男性多。另外,退休后熱衷于體育鍛煉的女性也有所增加,如果運動不當,也會造成膝關節的損害。
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癥狀主要是疼痛,早期表現為活動開始時疼痛,典型癥狀是早晨起床時感覺關節僵硬、活動時疼痛,但關節活動開以后或起床走幾步后癥狀消失;久坐后站起時感到膝關節疼痛,但連續走幾步后疼痛能緩解進而消失。另一個早期癥狀是上下樓梯時疼痛,而走平路時沒有異常。許多患者下蹲后起立困難或疼痛加劇。這是因為膝關節在屈曲時,髕股關節所受的力可以高達膝關節伸直時的6倍。因此,當你在上下樓或下蹲后站起時,巨大的應力作用于髕股關節上,容易造成和加重髕骨軟骨面的損害。隨著病變的發展,關節疼痛也逐漸加重,表現為疼痛持續,由休息后可以緩解漸漸發展到即使休息疼痛也不能緩解。晚上睡覺時膝關節不舒服,怎么放都不安穩,輾轉反側,不能入眠。到晚期,膝關節變得膨大、畸形,伸不直,彎曲角度也變小,嚴重影響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