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張健


【摘要】 目的:探討IGRT放療和普通放療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的臨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53例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入選病例分為兩組。試驗組27例,患者行IGRT放療,圖像引導配準;對照組26例,患者行普通放療,全盆腔前后對穿,MLC擋鉛。結果:試驗組治療有效率(88.89%)高于對照組(69.23%),試驗組放射性腸損傷(22.22%)和放射性膀胱損傷(25.93%)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放射性腸損傷(53.85%)和放射性膀胱損傷(46.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IGRT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精確度高,不僅近期療效優于普通放療,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也少于普通放療,耐受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IGRT; 普通放療; 局部晚期宮頸癌;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021-02
放療是現階段臨床治療晚期宮頸癌的標準方案之一,傳統放射療法中,單個輻射野內劑量分布均勻,對局部宮頸癌患者而言會加大放射性損傷風險,影響生活質量。影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是在三維適形放療基礎上加入時間因數概念的一種新型放療技術,可實時通過影像引導調節整個外照射過程以減少靶區誤差,是提高個體化放療精度的一項重大進步[1]。文章現對IGRT放療和普通放療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53例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入選病例分為兩組。試驗組27例,患者年齡32~58歲,平均(44.2±5.1)歲;形態學分型:菜花或乳頭狀型19例,潰瘍型5例,結節型3例;病理分型:鱗癌21例,腺癌6例;宮頸癌FIGO分期:Ⅱb期7例;Ⅲa期10例;Ⅲb期8例;Ⅳa期2例。對照組26例,患者年齡31~60歲,平均(43.8±4.7)歲;形態學分型:菜花或乳頭狀型20例;潰瘍型3例,結節型3例;病理分型:鱗癌22例,腺癌4例;宮頸癌FIGO分期:Ⅱb期8例,Ⅲa期9例,Ⅲb期8例,Ⅳa期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預計生存期≥3個月;(3)KPS評分≥70分;(4)宮頸癌FIGO分期Ⅱb~Ⅳa期;(5)常規實驗室檢查正常,無嚴重合并疾病,具備放療指征;(6)知曉本研究目的并簽署放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原發腫瘤;(2)婦科手術史;(3)既往宮頸癌放療或其他盆腔放療病史;(4)放療禁忌證;(5)合并生殖系統炎癥;(6)未按要求執行放療者[2]。
1.3 方法
1.3.1 IGRT放療(試驗組) 體外照射治療:(1)靶區勾畫:臨床靶區(CTV)包括GTV(宮頸腫瘤原發灶,轉移的盆腔淋巴結)、宮頸、宮體、宮旁、陰道、髂總、髂內、髂外、閉孔、骶前淋巴引流區,其中陰道受侵時勾畫至腫瘤下界2~3 cm,陰道沒有受侵時,勾畫正常陰道3 cm;計劃靶區(PTV)包括CTV上下界、側后界外放0.5 cm的區域;危及器官(OAR)包括膀胱、直腸、小腸、骨髓、股骨頭等。(2)圖像配準:患者放療前后行錐形束CT掃描,將掃描所得三維重建容積圖像與定位CT圖像匹配,在線將匹配所得實際靶中心位置和計劃靶中心位置的偏差數值與放療前定位圖像進行配準校位;把每次IGRT放療時的錐形束CT圖像與放療前定位原計劃CT圖像融合,通過離線比較靶區內器官劑量分布情況,明確計量偏差及OAR劑量分布。放療首周,錐形束CT圖像引導下配準校位每天進行1次,以后每周配準1次。(3)處方劑量:大野PTV照射劑量46~50 Gy,其中淋巴轉移區加10~15 Gy,OAR限定劑量為膀胱、直腸V40小于40%,小腸V50小于10%。分割方式2.0 Gy。腔內照射治療:體外照射2周或DT20 Gy后,行腔內后裝治療,每次腔內照射前排空膀胱,根據靶區范圍等放置并固定施源器,常規CT定位掃描,勾畫PTV及OAR。A點劑量每次5 Gy,2次/周,總劑量30~40 Gy。
1.3.2 普通放療(對照組) 本組患者定位方法和體位試驗組一致,照射技術采用全盆腔前后對穿,多葉光柵系統(MLC)擋鉛,照射劑量40~45 Gy,后裝治療也與試驗組方法相同,照射劑量30~40 Gy。
1.3.3 化療方案 兩組患者放射治療期間均同步進行順鉑化療,藥劑量每次25 mg/m2,每7天靜脈滴注1次(第1天和第8天用藥為1個周期),療程5~6次。
1.4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療程結束12周后,行影像學檢查并測量兩組患者實體瘤大小,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標準客觀評價兩組近期療效[3]。完全緩解(CR):目標病灶長徑乘積縮小至治療前20%;部分緩解(PR):目標病灶長徑乘積縮小至治療前60%;無效(SD):目標病灶長徑乘積未縮小至治療前60%或增加不足20%;進展(PD):目標病灶長徑乘積較治療前增加超過20%或出現新病灶。有效=CR+PR。
治療期間及治療結束后,以RTOG放射損傷分級標準對兩組腸損傷和膀胱損傷情況進行評估。該分級標準分0~4級,0級無損傷,患者評級越高表示損傷情況越嚴重。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兩組均按照各自預定方案完成治療。觀察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有效率(88.89%)高于對照組(69.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放射性損傷比較
試驗組放射性膀胱損傷7例(25.93%),放射性小腸損傷3例(11.11%),放射性直腸損傷3例(11.11%)。對照組放射性膀胱損傷12例(46.15%),放射性小腸損傷6例(23.08%),放射性直腸損傷8例(30.77%)。試驗組放射性損傷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統計結果顯示,試驗組未見2級以上放射性損傷,患者損傷程度也明顯輕于對照組,見表2。
3 討論
宮頸癌是臨床常見婦科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我國是宮頸癌高發國家,近年數據統計顯示其發病率和致死率已經躍居為婦科惡性腫瘤第二位,僅次于乳腺癌[4]。放療是臨床治療惡性腫瘤常用方法,十分適用于早期術后及中晚期保守治療?,F階段,放射治療晚期宮頸癌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已經得到臨床的普遍認可,但放療所致毒副反應仍然困擾臨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放療的使用與推廣。
IGRT是近年臨床新興的一種四維放射治療技術,它將時序概念引入三維適形放療中,不僅具備調強放療技術優勢,而且更注重考慮解剖組織在治療過程中的運動和分次治療間的位移誤差。臨床實踐證實,借助影像學設備實時監控腫瘤及正常組織,IGRT可以根據器官位置變化調整治療條件,從而實現靶區受照劑量最大、周圍正常組織受照劑量最小,符合精確放療基本要求[1]。胡慶等[5]通過研究發現,IGRT放療下單個輻射野內劑量分布雖不均勻,但是靶區定位及照射準確性卻優于一般放療,整個靶區體積內劑量分布也更為平衡,能夠顯著提高放射治療效果,降低放射損傷。
本次臨床研究中,試驗組治療有效率(88.89%)高于對照組(69.23%),與胡慶等[5]報道的中期、晚期宮頸癌IGRT外放療同步化療的治療有效率(90.10%)相近,提示IGRT放療同步化療對腫瘤組織的抑制和殺滅作用更強,患者近期療效更優。另外,本研究中,試驗組放射性腸損傷(22.22%)和放射性膀胱損傷(25.93%)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放射性腸損傷(53.85%)和放射性膀胱損傷(46.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孟凡旭等[6]報道的放射性腸炎發生率(24.2%)和王中衛等[7]報道的放射性膀胱炎發生率(23.7%)相符,毒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普通放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以IGRT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精確度高,不僅近期療效優于普通放療,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也少于普通放療,耐受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Kim Y S,Kim J H,Ahn S D,et al.High-dose extended-field irradiation and high-dose-rate brachytherapy with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 with positive para-aortic lymph no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2009,74(5):1522-1528.
[2]方燕青,倪敏,陳榕欽,等.基于IGRT技術的宮頸癌強調治療擺位誤差重復性研究[J].醫療裝備,2015,10(3):15-17.
[3]劉艷,張潔,佐合拉古麗·木塔力甫,等.宮頸癌常規放療與圖像引導的調強放療近期并發癥及療效的對比[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2):211-214.
[4]張基永,林珠,吳麗麗,等.圖像引導自適應放療在宮頸癌治療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5,19(27):38-39.
[5]胡慶,陳卡,胡林,等.中期、晚期宮頸癌IGRT外放療同步化療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5,7(1):9-11.
[6]孟凡旭,左雅芳,歐健,等.CT圖像引導下三維腔內后裝治療宮頸癌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9(4):870-871.
[7]王中衛,馬秀龍,王亞利,等.局部晚期宮頸癌CT圖像引導下192Ir三維腔內后裝治療劑量體積參數與療效關系[J].西部醫學,2015,27(2):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