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
十八大以來,歐亞地區在中國外交中占據了特殊的地位。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被定義為“十三五”重點實施的三大戰略之一(另兩個分別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后,歐亞地區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依據2015年3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國將通過致力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來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
2017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間接顯示出歐亞大陸在中國外交中的重要性。在29個出席峰會的領導人中,除了斐濟、阿根廷、智利、肯尼亞、埃塞俄比亞領導人之外,其他領導人都來自歐亞大陸及其附近海洋的國家。處在歐亞大陸中間的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更是被作為“一帶一路”實施的重點對象。其中的六條經濟走廊中有五條是由中國通往中亞、南亞等歐亞大陸腹地國家。
上海合作組織基本上涵蓋了歐亞大陸中的大部分腹地國家。以此觀之,似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對于上合組織擴員和發展的態度,以及對中哈(哈薩克斯坦)關系的重視。因此,6月7日~10日習近平主席對哈薩克斯坦的國事訪問,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和阿斯塔納專項世博會開幕式,官方稱“此訪是中方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后習近平主席首次出訪,是今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和歐亞地區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動”。
哈薩克斯坦,“一帶一路”的支點
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屬于中國外交的年度慣例。但是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卻彰顯出哈薩克斯坦在中國外交中的角色。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已經三次正式訪問哈薩克斯坦,同納扎爾巴耶夫總統進行過16次會面。在周邊國家中,唯有俄羅斯普京總統才與習近平主席有過如此高的會晤頻率。可以說,中哈兩國元首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和深厚的個人友誼,同樣這也反映出當前中哈關系的高度和熱度。習近平主席出席阿斯塔納的世博會活動,一方面表示了對哈方辦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對其意欲提升國際地位的間接支持。
中哈之間已經形成了“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的互動模式。納扎爾巴耶夫首倡成立的亞信,希冀能夠借助中方影響力將其做實、做大,中方支持哈薩克斯坦推進亞信進程,將亞信機制化并轉為國際組織的努力。2014年中國接任亞信主席國后在上海舉辦了第四次峰會,習近平主席親自主持峰會。同樣,此前中方就已經承諾2018年將再次舉辦亞信峰會。
在中方建設“一帶一路”倡議中,哈薩克斯坦也成為中國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王毅外長稱,中哈共建“一帶一路”有四個“第一”。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哈時,第一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絲綢之路經濟帶從中國向西延伸,第一站就是哈薩克斯坦。中國與沿線國家進行產能合作,第一個對象就是哈薩克斯坦。中國同沿線各國進行發展戰略對接,第一個對接的也是哈薩克斯坦。
兩國共建“一帶一路”已經取得一系列早期收獲,中哈合作也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典范。雙方簽署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光明之路”對接文件,就產能合作建立了常態化合作機制,確定了51個重點項目,總金額達到了270億美元,一大批重大項目已經陸續取得早期收獲。互聯互通合作更是亮點,過境哈方的中歐貨運班列已超過1200列。
同樣,在習近平主席的此次訪問中,“一帶一路”合作的成果同樣豐碩。在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中哈亞歐跨境運輸正式啟動,中哈物流合作有望大幅減少中歐貨運班列的運輸時間,為“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邁出重要一步。哈薩克斯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敏銳地看到“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將自身的區位劣勢轉化為優勢,通過中哈合作將自己打造成國際運輸的交通樞紐。
此次《聯合聲明》中強調,中哈還要著力做好四方面對接:一是實現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建設同哈薩克斯坦打造國際物流大通道戰略對接;二是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同哈薩克斯坦加快工業化進程對接;三是完成中國陸海聯運優勢同哈薩克斯坦東向海運需求對接;四是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倡議同“數字哈薩克斯坦”戰略對接。未來,隨著這些規劃與合作的深入,中哈將構建起全方位合作的格局。
上合組織擴員,是中國的機遇還是挑戰
6月9日的上合組織阿斯塔納峰會,正式接收印度、巴基斯坦為成員國,上合組織完成首次擴員進程,由此也成為世界上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地區性國際組織,包含全球43%的人口以及全球24%的GDP。同時也實現了上合組織空間上的拓展,由中亞擴展到南亞地區,為中亞和南亞地區的整體聯動提供了平臺。
事實上,上合組織向南亞擴員經歷了比較長的時期。一方面由于上合內部的規則建設需要時間;另一方面,印巴同時加入也不免讓人擔憂上合組織的未來發展,畢竟印巴兩國一直以來都保持著關系敵對的狀態,中印關系近一年來也有一些“磕磕碰碰”。
目前印巴關系仍舊沒有改善的跡象,但是阿斯塔納峰會似乎給出點生機。2015年年底,莫迪突訪巴基斯坦,看似要給兩國關系帶來重要轉機。但是,隨后2016年1月和9月來自巴基斯坦的武裝分子對印度帕坦科特(Pathankot)和烏里(Uri)軍營的襲擊,讓兩國關系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今年初,巴基斯坦抓捕了涉嫌在俾路支和卡拉奇進行間諜活動的印度人,雙方依舊一直爭執不休。
直至上合阿斯塔納峰會前,莫迪和謝里夫已經18個月未曾會面,峰會前兩國都沒有提出進行領導人會晤的要求。不過,畢竟都要參加共同的活動,兩國領導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峰會期間,莫迪還是友好地問候了謝里夫心臟手術后的身體健康情況。
中印關系也出現了積極的發展勢頭。繼4月初印度放任達賴喇嘛訪問爭議地帶達旺,5月又公開發表聲明對印度不參加“一帶一路”峰會進行辯解。然而,雙方領導人還是在峰會期間順利進行了會晤。習近平主席一開始就告訴莫迪總理,自己已經看了《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并且“很喜歡演員”,“這部電影在中國很受歡迎”。莫迪總理十分欣慰,雙方會晤氣氛顯得“積極而友好”,莫迪感謝中方支持印度加入上合組織。
盡管如此,未來的上合組織發展,對于接任主席國的中國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機遇體現在,上合組織擁有了更大的體量,上合的政治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印巴關系、中印關系也因為這一新平臺的存在而可能有所緩解。例如,在此次峰會的發言中,謝里夫就不再提克什米爾問題,印度也不提中巴經濟走廊的問題。
同樣,挑戰也仍舊存在。正因為如此,王毅外長表態稱,“我們希望印、巴加入之后,嚴格遵守《上合組織憲章》和《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規定,相向而行,友好合作,秉持‘上海精神,改善彼此關系,共同為上合組織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對于中印關系而言,習近平主席稱“應該更多聚焦合作、結伴前行,為各自國家發展提供助力”。
借力上合,助推“一帶一路”
在阿斯塔納峰會后,中國接任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并將于2018年6月在華舉辦下次峰會。6月9日,習近平主席發表《團結協作開放包容 建設安全穩定、發展繁榮的共同家園》的講話,闡釋了中方接任輪值主席國的工作思路,并提出了上合組織合作的新倡議,主要包括要制定《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未來五年實施綱要;舉辦防務安全論壇,制定未來三年打擊“三股勢力”合作綱要;商簽《上海合作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適時啟動自貿區可行性研究;建立經濟智庫聯盟、電子商務工商聯盟、媒體合作機制等機制。
可以看出,中國將繼續努力完善上合組織的安全功能,同時還在努力推動上合組織能夠實現政治+經濟的雙輪驅動。特別是,推動建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和發展基金,以用于保障上合組織框架內合作項目融資;推動落實《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并推動提升全區域的互聯互通;推動建立區域經濟合作制度性安排,力爭簽署《上海合作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
這些目標的實現仍然可能需要比較艱辛的努力。盡管上合組織成員國(除了印度之外)都加入“一帶一路”并簽署對接文件,但是要從雙邊的“一帶一路”合作擴展到上合平臺來,仍然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
一是俄羅斯的態度。中亞傳統上一直是俄羅斯的“勢力范圍”。近年來,上合組織在經濟合作上的挑戰很大程度上來自俄羅斯。原因正如俄羅斯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所稱,“中國的積極活動已經使俄羅斯在中亞經濟領域中的影響嚴重下降,使俄羅斯喪失了作為中亞各國優先考慮的主要經濟伙伴的地位。”
因此,俄羅斯在多大程度上接納上合組織著力發展經濟功能仍是其中關鍵。另外,俄羅斯更傾向于將上合組織建設成政治安全合作的平臺,將其發展成對抗美歐的政治力量,而不愿意發展其經濟合作的作用,畢竟俄羅斯可以通過其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來實現地區經濟整合的目標。
另一方面的挑戰來自印度。曾任印度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的斯托丹撰文稱,上合組織不是印度的目標,印度加入上合組織的目標是要通往中亞,畢竟由于巴基斯坦的“阻隔”而割裂了印度和中亞國家的聯系。印度帶來的另一個挑戰也許在于它對“一帶一路”的保留態度。5月13日印度外交部的聲明稱,互聯互通倡議必須建立在公認的國際準則、良治、法治、開放、透明及平等基礎上,必須避免可能帶來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必須以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方式推進。這一聲明事實上是在暗指“一帶一路”。同時,印度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的立場,也為上合組織平臺內推進“一帶一路”蒙上了陰影。
不管怎么說,經略歐亞腹地,中國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戰略支點以及可以借用的平臺,道路可能會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