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斌
決勝全面小康、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重慶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文化強市建設邁出新步伐,充分體現了市委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部門貫徹落實好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就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的部署要求上來,堅定文化自信,強化文化擔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2022年總體建成與城鄉統籌的國家中心城市相適應的文化強市,為全市各項事業發展提供豐潤文化滋養和強大精神動力。
一、堅定“一個方向”——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指引
方向關系全局、決定長遠。當前,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的思想觀念,確保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朝著什么方向努力”這一根本問題上絕不含糊、絕無偏差。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始終做到在思想上自覺認同、堅決擁護,政治上絕對忠誠、堅決維護,行動上對表緊跟、堅決服從。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中國文聯十大作協九大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方向引領,嚴格按照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謀劃和推動文化發展,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確保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二、注重“兩個引領”——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基礎
“兩個鞏固”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原則、根本任務。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我們要充分發揮主流思想輿論引領意識形態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改革發展的能動作用。一是用主流思想引領意識形態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有效整合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共享融通,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認真落實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站的要求,切實抓好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新聞網站、新聞出版單位和各類文化陣地的管理,不給任何錯誤思想和言論留有滋生的土壤、提供傳播的渠道,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唱響主旋律、發出好聲音、凝聚正能量、營造好氛圍;積極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民精神文化的新空間。二是用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大力推進核心價值體系目標化、系統化、品牌化建設,發揮好新聞媒體傳播主流價值的重要作用,利用好網絡傳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做大做強重點文化網站,創作適于新興媒體傳播、格調健康的網絡文化作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精品傳播,讓核心價值觀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底色、一種基調;切實加強對網絡文藝、網絡視聽、微傳播、移動分享等新型文化業態、文化樣式的引導,讓不同類型文化產品都成為弘揚社會主流價值的生動載體,推出更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精品,營造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生態;推進志愿服務,促進全民閱讀,引領社會文化思潮,筑牢共同理想基礎,構建美好精神家園。
三、增強“四個動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抓手
堅持改革推動、項目拉動、重點帶動、人才驅動,既是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重要路徑。一是改革推動。堅持問題導向抓重點、關鍵突破帶全局、結果導向求實效,推動一批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點改革任務。深化文化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雙效”統一的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全面清理僵尸文化企業,引導文化企事業單位增加有效供給、增添發展動能;健全以內容監管為重點、信用監管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加強文化領域行業組織管理;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形成權責明確、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場管理體制;深化國有文化企業分類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規范體系,健全黨委領導與法人治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加快文化領域投資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國家允許的文化領域,激發文化市場活力,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二是項目拉動。統籌全市文化資源,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大集群推進的思路,瞄準全球、全國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著力招引、實施一批關聯性強、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的大項目、好項目。三是重點帶動。集中人力干大事、集中財力干大事、集中精力干大事,切實抓好引領性、牽引性、帶動性強的工作,在重點突破中推動文化全面發展。四是人才驅動。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實施“文化人才‘十百千萬計劃”,力爭未來五年培養推出10名在全國文藝界有影響的領軍人物、100名全市有影響的文藝創作帶頭人、1000名全市區域性有影響的文藝家、10000名區縣(部門)文藝骨干,為推動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四、構建“六大體系”——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任務
以全面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文化產業、文藝創作生產、文化傳播、文化傳承和文化保障六大體系,加快推動文化強市建設。一是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筑牢全面小康的文化基礎。實現文化小康,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要以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為突破口,補短板、填空白、兜底線、強基礎,“聚焦”基層和農村,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力度,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打通文化小康建設的“最后一公里”;“聚合”公共設施資源的整合利用,重點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夯實文化小康建設的硬件平臺;“聚力”貧困地區精準文化扶貧,確保民族自治區縣、貧困區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指標達到全市平均水平,補齊文化小康建設的短板。二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和市場體系,實現文化經濟貢獻逐年提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優化文化產業五大功能區域布局,著力把重慶大都市區整體打造成文化產業增長極;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調動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積極性,強化龍頭帶動、項目牽引、園區集聚,培育鍛造一批過百億的特色產業集群,謀劃實施一批攸關長遠的重點項目,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集團;加快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大力推進文化與科技、旅游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逐步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我市新的支柱性產業。三是培育文化精品創作生產體系,引領巴渝文化新風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重點實施舞臺藝術精品、重大公益出版、廣播電視創優欄目等品牌文化工程,創建100個文藝創作基地,創作更多“帶露珠”“冒熱氣”“有汗味”的優秀作品,力爭到2022年,本土原創能力顯著提升,筑就文藝高峰。四是打造媒體深度融合的文化傳播體系,擴大巴渝文化影響力。實施移動媒體優先戰略,推動主流媒體原創力、公信力向互聯網延伸,打造紙媒、視聽、固網、動網立體傳播的新型主流媒體;加快出版廣電全領域轉型,實施“寬帶廣電”戰略,推進“三網融合”,打造兩江新區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巴渝風情”文化交流工程,加強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文化交流,發揮重慶自貿區優勢,打造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提升重慶國際影響力。五是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彰顯歷史文化名城風采。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打造國家文物保護裝備基地和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促進非物質文化活態傳承,加快渝東南、渝東北兩大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加強傳統風貌街區修繕利用,使傳統和現代交相輝映,讓巴渝文脈綿延相傳。六是完善文化發展保障支撐體系,增強文化強市活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管理、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地方立法,完善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實現文化投入穩定增長,到2020年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達到全面小康標準。
作 者: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委主任、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