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全域旅游是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和社會共同參與,通過旅游業帶動乃至于統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是我國新階段旅游發展戰略的再定位。從“全域旅游”在旅游界熱議,到成為2016年全國旅游會議主題,再到今年“兩會”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亮相,昭示著中國推進“全域旅游”的步伐愈加務實、愈加堅定、愈加鏗鏘。
2016年11月,被盛贊為“世界喀斯特博物館”,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武隆,成功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將更加堅定把旅游作為區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的信心和決心。武隆區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實施“全域旅游、山水結合、文旅融合、全民興旅、國際品牌”五大戰略,建設“國際知名旅游勝地”,就是要按照“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旅游建設全域推進、旅游服務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蓋、旅游產業全域聯動、旅游成果全域共享”的要求,把密布全區的200余處景觀串聯起來,實現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打造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的系統旅游,以全域旅游開創旅游發展新格局。
一、旅游景觀全域優化
高標準編制完成《武隆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按照“一心一帶四區一網”空間布局,把整個武隆作為一個大公園來規劃,實現景區景點全域覆蓋。一心:中心城區增強旅游接待、服務、集聚等功能,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和游客集散地。一帶:烏江畫廊突出峽谷風光,發展高端游艇,打造烏江畫廊旅游經濟帶。四區:仙女山片區以仙女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天生三橋等為重點,突出休閑主題、注重細節打造,建設國際旅游度假區;白馬山片區以白馬山、大洞河等為重點,突出景區的原真性,建設森林養生旅游度假區;芙蓉江片區以芙蓉湖、朱子溪等為重點,突出“民族、親水、休閑”定位,建設親水旅游度假區;后坪片區以后坪天坑、桐梓山洞穴群等為重點,建設國際探險運動區;“一網”:圍繞“覓鄉音、尋鄉愁”主題,以7條精品線路串起10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點),打造鄉村旅游網絡。
二、旅游建設全域推進
加大投融資引導力度,區政府安排5000萬元的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并每年按5%的比例遞增,突出“山水”主題,以攻堅“三大戰場”為主陣地,提升武隆全域旅游品質。提檔仙女山第一戰場。實施基礎設施、景區品質、行業管理、品牌營銷、旅游業態、旅游國際化“六大工程”,總投資300多億元、80%屬社會投資的50個旅游重點項目全面啟動,加快推進天生三橋、仙女山、芙蓉洞、芙蓉江等核心景區的提檔升級。開辟白馬山第二戰場。總投資200億元(社會投資130億),用5年時間,按照“森林濕地、科普基地、農莊茶園、森林人家、文化園地、風情小鎮”六大主題,全力打造“國際知名的戀愛圣地、全國著名的科普基地、全市一流的養生福地”。今年望仙崖景區將正式開放,2018年花彩森林景區開門迎客。夯實鄉村旅游第三戰場。整合涉農和吸引社會資金50億元以上,區財政設立2000萬元鄉村旅游發展基金,加快建設“全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建成鄉村旅游示范村(點)100個,從業人員達到30000人,年接待游客120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到25億元。通過加快建設,最終形成“白馬王子”與“夢幻仙女”隔江相望,各個高品質景區景點串聯密布,鄉村旅游特色突出的大旅游網絡體系。
三、旅游服務全域配套
成立“武隆區游客服務中心”, 運用“大數據”支撐,打造集旅游咨詢、交通、信息、宣傳、投訴處理等功能于一體的統一平臺,推廣數字管理與服務技術,實現車輛調度、自動引導、安全監控等功能,以科技化、信息化、個性化服務提升旅游產業的現代化水平。今年內完成仙女山復線、土坎匝道、龍溪烏江大橋等旅游交通工程,加快打通仙女山機場、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等大通道,打造旅游環線和景區景點“零換乘”體系,力爭到2020年實現“高鐵進城、軌道上山,1小時進城回家”。推進沿江慢行步道、自行車道、標志牌、星級廁所、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千名旅游人才培養計劃”,加強旅游從業人員業務培訓,全面提升旅游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將“處處是美景、人人是形象、事事系發展”的理念貫穿到旅游業發展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環節、每一位從業人員的行為中。
四、旅游治理全域覆蓋
以“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創建為契機,深入推進旅游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推進“局”改“委”,高規格組建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對全區旅游產業發展進行統一領導、科學決策和高效管理,探索創新旅游用地、人才等機制,破解旅游用地、旅游人才匱乏等瓶頸問題。規范旅游秩序。進一步理順旅游綜合管理和綜合執法模式,建立“1+4+N”的綜合執法體制,成立“游客服務中心”,設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規范旅游秩序,促進旅游市場健康發展。嚴格市場監管。加強旅游行業服務標準的制定和落實,完善星級飯店、星級農家樂、旅行社等旅游企業退出機制,建立健全旅游投訴處理和“黑名單”制度,充分保障游客權益。強化旅游營銷。堅持“無孔不入、細微入手”的方針,保持1億元以上的旅游營銷高投入,靈活運用集團營銷、事件營銷、節事營銷等方式,加強旅游線路推廣、旅游特色宣傳,努力擴大國內市場,積極開拓境外市場。打造智慧旅游。開發面向游客獨具特色的信息綜合管理系統,如智慧旅游APP、智慧旅游輕應用、智慧旅游云名片等,建設完善旅游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景區、智慧酒店和智慧旅游鄉村,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五、旅游產業全域聯動
培育旅游大產業,關鍵是要做好做足“旅游+”這篇大文章,把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等要素融入產業、項目,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催生新業態,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條件。推進“旅游+農業”。著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三大工程為載體,全力打造“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鄉村旅游、有機茶葉、電子商務”六大十億級特色產業鏈,培育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采摘體驗等農旅融合產品,促進農特產品商品化、市場化。推進“旅游+文化”。運營好“印象武隆”、“仙女戀歌”等演出項目,加快建設懶壩藝術公園、陽光童年、中銀匯金影視產業城等重點項目,推出天坑寨子、土地犀牛寨等一批文旅融合景點,加快推進烏江博物館、科技館、城市雕塑群等一大批文化工程,展示旅游文化的獨特魅力。推進“旅游+商貿”。打造好度假區商貿綜合體和夜宴仙女山、仙女天街等特色商業街,探索設立免稅商店。以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為載體,加快完善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和“1+10+N”電商服務體系,到2020年,電商經營主體達到600家,從業人員2000人,交易額突破15億元。與此同時,大力培育發展康體運動、科考探險、低空飛行、健康養老、自駕露營等新興旅游業態,探索發展“旅游+虛擬現實”、“旅游+研學”等新型模式,實現從“門票經濟”向“綜合經濟”的轉變。
六、旅游成果全域共享
任何產業經濟的最終準繩都是人民的幸福感,在全域旅游中,幸福感是通過共建共享來體現的。發展全域旅游,既要考慮讓游客游的順心、放心、開心,滿足游客體驗的需要;也要給村民生活、經濟帶來變化,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實際受益,讓他們由旁觀者、局外人變為參與者和受益者,成為旅游形象代言人,提升群眾的自身修養和文明素質。力爭到今年底,旅游業對全區GDP綜合貢獻和地方財政的綜合貢獻率均達到15%以上,旅游新增就業占當年新增就業的20%以上,全區農民純收入20%以上來源于旅游收入,20%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旅游相關產業實現脫貧,將武隆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當前,全域旅游創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神奇山水、夢想家園,自然的遺產、世界的武隆”必將伴隨全域旅游的時代大潮品牌更亮、名聲更響,踏上“全域旅游”征程的武隆值得期待。
作 者:中共重慶市武隆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