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慶
重慶直轄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環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市環衛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積極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當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排頭兵,努力打造領先全國的環衛航母,推進超常規、跨越式大發展,實現了固廢垃圾收運處理領域、環衛高新技術研發領域多項工作全國率先,受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的肯定。重慶市環衛集團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模范職工小家、全國青年文明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眾多榮譽,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富民興渝貢獻獎獲得者、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先進環衛工作者等一大批先進模范典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幾乎所有大城市均來考察學習固廢垃圾收運處理經驗。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多次正面報道重慶市環衛集團。
重慶市環衛集團是重慶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出資組建的大型國有企業,主要從事固廢垃圾收運處理以及重要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工作。在市政府正確領導下,近年來市環衛集團發展迅速,職工100余人發展到1500余人,資產規模由1億元增長到約100億元,垃圾收運處理量由2012年底的4000噸/日增長到目前12000噸/日,業務領域由單一垃圾填埋拓展到餐廚垃圾、建筑垃圾、果蔬垃圾、市政污泥、水域清漂、一般工業廢棄物收運處理等眾多領域,業務范圍由僅局限于主城區擴展到整個大重慶地區和全國。重慶市環衛集團成為全國同類型企業中資產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業務領域最齊全的龍頭企業。
一、積極作為,實現固廢垃圾收運處理多項工作全國率先
固廢垃圾,也叫固體垃圾,指人類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包括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垃圾、果蔬垃圾、水上垃圾等有害垃圾。在發達國家,人們把城市廢棄物統稱為“城市固廢”,并圍繞“城市固廢”完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規范市場秩序,構造產業鏈條,驅動循環經濟,力求最大程度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固廢的處理方式和產業化程度,標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幸福指數。
重慶市環衛集團在全國率先構建城市生活垃圾智慧化清潔運輸網絡物流系統。環衛集團在全國率先實施主城區生活垃圾清潔運輸工程,投資25億元構建生活垃圾前端收集、一次運輸、二次轉運智慧化清潔運輸網絡物流系統,徹底改變生活垃圾運輸“跑冒滴漏”污染環境等問題。集團新建、改建38座垃圾轉運站,所有垃圾轉運站生產作業全程均在全密閉空間進行,站內均安裝有現代化通風除臭系統,生產全程實行全自動生物除臭,保持了作業場所的空氣潔凈。與轉運站配套的生活垃圾運輸車均為現代化全密封可卸式運輸車,徹底解決了過去垃圾收運和中轉過程中二次污染問題,實現了垃圾轉運全過程零污染作業。一是在全國率先建成首座多功能生態垃圾轉運站西永站,實現同一工位生活垃圾、餐廚垃圾零污染一體化轉運,減少了環境敏感點,減少了社會矛盾,節能環保和統籌兼顧的設計理念在全國率先,為重慶市乃至全國開展生活垃圾、餐廚垃圾轉運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二是在全國率先建成跨區域大型生活垃圾二次轉運站界石站,轉運規模達3000噸/日,轉運規模全國第一。界石站建成后,主城區相應減少建設中小型轉運站5座,減少購置生活垃圾運輸車60輛,減少了環境敏感點、減少了污染源,降低了垃圾運輸過程中污染控制難度,減少了社會矛盾。同時,所有去往界石站和從界石站運往焚燒廠的垃圾運輸車均走內環高速或繞城高速,無需再穿過人口稠密的城區,相當于每天減少約400車次垃圾運輸車穿過主城核心區,保護了市容市貌環境。三是重慶市環衛集團采用互聯網+環衛智慧系統管理主城區垃圾網絡物流系統,為所有站點、設備、垃圾運輸作業車輛均安裝GPS實時監控系統、實時攝像監控系統,車輛行駛速度、行駛線路、油耗以及駕乘人員工作狀態實時動態監控,對車輛行駛過程中異常現象自動提醒,實現了垃圾轉運站的遠程管控、車輛實時動態管理和垃圾流量流向管理,整個系統實現了辦公、生產、安全“三位一體”信息化智慧管理,實現利用大數據系統實現垃圾運輸作用精細化、智慧化管理。
重慶市環衛集團全國率先成功采用高溫厭氧工藝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餐廚垃圾。為了解決餐廚垃圾帶來的水環境和城市環境污染,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在餐廚垃圾收運處理國家無法律法規、處理技術國家無規范和技術標準,國內尚無成功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市環衛集團投資5.7億元建設黑石子餐廚垃圾處理廠,全國率先采用世界領先的“高溫厭氧、熱電聯產”工藝技術,對餐廚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餐廚垃圾經油水分離、酯化和酯交換反應生產生物柴油,“潲水”經高溫厭氧消化生產沼氣、發電上網或生產CNG,實現餐廚垃圾變廢為寶。以日處理1000噸餐廚垃圾測算,可年產生沼氣2800萬立方米,發電3300萬度,生產生物柴油8000噸,生產CNG798萬立方米,生產有機肥料2.4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22萬噸。目前,重慶市已累計收運處理餐廚垃圾240萬噸,日均1200噸,餐廚垃圾收運量和處理技術位居全國第一。
重慶市環衛集團在全國率先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程。環衛集團投資2.7億元建成渝北和南岸兩座建筑棄料資源化利用廠,采用國內領先的“破碎、分選、制料、配料、制磚”工藝利用建筑棄料生產骨料、標準磚、透水磚等新型環保再生建材,產品質量與普通建材完全一樣,可廣泛用于道路、樓房等各類工程建設,市場前景廣闊。兩廠建筑棄料年處理規模達140萬噸,處理規模全國第一,實現經濟、環境、社會多重效益。一是有利于環境保護,實現藍天碧水。渝北和南岸建筑棄料廠在全密封廠房內全自動集中式生產。廠房內安裝有全自動噴霧降塵系統、全自動吸塵系統,除塵效率達90%以上,粉塵濃度低至22mg/m3,遠低于國家標準120 mg/m3,徹底解決了建筑棄料運輸傾倒污染空氣和水環境等問題,保護了藍天碧水的城市環境。二是有利于保護耕地,節約土地資源。按年資源化利用建筑棄料140萬噸算,減少取土74萬立方米,相當于節約了2米深耕地551畝。同時按堆高2米算,可節約140萬噸建筑棄料堆放用地551畝,合計年節約土地1102畝,解決了取土燒磚、開山取石破壞耕地和建筑棄料堆放占用土地等問題。三是有利于降低溫室效應,實現節能減排。傳統建材采用取土燒窯方式生產,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大。渝北和南岸建筑棄料廠為全自動電氣化生產,無需燒煤,年節約標準煤13055噸、減排二氧化硫208噸、二氧化碳3.7萬噸,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四是變廢為寶,促進循環經濟。渝北和南岸建筑棄料廠生產的砼骨料、標準砌磚和透水磚等再生建材,產品質量與普通建材完全一樣,已廣泛用于巴南、渝中等主城區九區市政工程建設中,適應了循環經濟發展規律。
重慶市環衛集團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生活垃圾統籌收運。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助力重慶市早日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環衛集團積極作為,充分發揮資金、技術、管理優勢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投資7億元在巴南、大渡口、渝北、南岸、九龍坡、江津、墊江、綦江等區縣(自治縣)建設和運營現代化城鎮、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統籌收運,促進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一是推動農村環衛基礎設施跨越式升級。重慶市環衛集團負責建設和運營管理各區(縣)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均安裝了現代化垃圾壓縮設備、增設環保設施、配套全密閉現代化垃圾收運車輛,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設備互聯互通,推動了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域式升級。二是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實現標準化作業。重慶市環衛集團統一建設和運營管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實現車輛設備規模化采購,降低采購成本,實現車輛設備工藝規格統一、互通互用,做到在全區(縣)乃至全市范圍內統籌調度,大幅降低運行成本,規模效應、集約效應明顯。同時,實行標準化管理,垃圾轉運站統一定制化管理,標志標牌統一上墻,設施設備統一涂裝、人員統一著裝。垃圾收運作業、站點環境管控、設備保養維護全部采用統一操作規程,開展職業化培訓,提升農村垃圾收運作業人員整體專業化水平和職業素質。三是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實現信息化。重慶市環衛集團為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站、作業車輛均安裝GPS實時監控系統,并與主城區生活垃圾信息化系統聯網數據共享,實現作業遠程監控、遠程指導、智慧化管理。此舉改變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臟亂差”的舊面貌、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
二、創新驅動,環衛高新技術創新成果豐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固廢產業鏈的核心驅動力。固廢產業鏈,不是一些相關的產業簡單拼揍、粗放組合、低效慢速的混合體,而是科技含量較高、工藝流程先進、彰顯環保生產力的剛性鏈條,是科技化、系統化、生態化的固廢產業體系。重慶市環衛集團秉承“讓城市更生態,化腐朽為神奇”的企業宗旨,從一開始就把環衛科技定為環衛產業升級的核心要素和創新動力,力求把“傳統產業”打造成“朝陽產業”,實現環衛產業向環保產業的無縫銜接。這些年,重慶市環衛集團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方針,積極開展餐廚垃圾處理技術、工藝的自主研發,成功摸索出了一條將生活污泥、廚余垃圾、果蔬垃圾、餐廚垃圾一體處理、資源化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正確道路。
環衛集團堅持走科技環衛發展道路,建成全市固廢垃圾研究領域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軟硬件實力最強的“重慶市固體廢棄物處置與利用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集團“城市生活垃圾單相濕式厭氧生物制氣設備研發與示范工程”被國家科技部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集團“城市生物質廢物制氣技術開發及集成示范”課題被國家住建部立項,取得一大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
重慶市環衛集團在全國率先掌握餐廚垃圾處理核心技術。環衛集團開展餐廚垃圾處理核心技術的強力攻關,開發出適應我國餐廚垃圾特點的國產化成套設備,解決了餐廚垃圾處理過程中的除雜、除油、分質處理等技術難題,形成了獨有的知識產權,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目前,重慶市環衛集團利用掌握的餐廚垃圾處理核心技術,正積極建設重慶市五大功能區餐廚垃圾收運處理系統,將在重慶市黔江、合川等7個區域中心城市設7座餐廚垃圾片區處理中心,對餐廚垃圾實行跨區縣建設、統一收運、集中處理,力爭早日實現餐廚垃圾收運處理大重慶地區全覆蓋,以徹底解決“潲水油”、“地溝油”侵害市民身心健康等食品安全問題。
重慶市環衛集團在全國率先掌握有機垃圾厭氧消化核心技術。環衛集團大力加強科技成果研發活動,吃透厭氧消化工藝技術的精髓, 還在全國率先實現果蔬垃圾、污泥、病死畜禽和餐廚垃圾聯合厭氧消化生產新能源,開辟了果蔬垃圾、污泥、病死畜禽等有機垃圾資源化利用新途徑,實現了環衛領域的“中國創造”。
重慶市環衛集團在全國率先掌握生活垃圾干式厭氧消化技術。環衛集團成功完成生活垃圾干式厭氧中試生產線研發,利用生活垃圾生產新能源,開辟生活垃圾除焚燒和填埋之外的第三種方式,開創全國垃圾資源化利用新領域。
重慶市環衛集團在全國率先開工建設廢舊塑料生產新能源示范工程。環衛集團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合作,開展低溫裂解廢制油技術攻關,利用廢舊塑料生產燃油,推動綠色能源經濟發展。
截至目前,重慶市環衛集團共取得40余項環衛領域國家新型技術專利,生物柴油新能源技術獲評2016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名同志獲評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環衛集團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戰略思想,以深化國企改革為發展動力,以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追求,以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完善了固廢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產業鏈;演繹了“化腐朽為神奇”的生動過程,實現了固廢垃圾收運處理和環衛科技多項工作全國率先,實現了重慶環衛產業的超常規和跨越式發展。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環衛事業使命光榮、任重道遠。重慶市環衛集團將堅持以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重慶為目標,全面深化國企改革、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探索出一條城市公益環衛企業不斷壯大、創新發展的新路徑,為發展中國特色的環衛事業提供可資借鑒的范本和標桿。
作 者:重慶市環衛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