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心而論,縱觀整個宋詞大家中最令我欽佩的便是蘇軾。他的詞總有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情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對亡妻深沉真摯的悼念,催人淚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為國效力的夙愿直抒胸臆,激昂情感,蕩滌人心;“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面對千錘百煉的生活能夠處之泰然,驀然回首也可以做到坦然從容,生活隨遇而安;“似花還似非花”“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詠物憶人抒情,表達出的含情脈脈,傷感凄美……作為一個時代標桿式的文人,蘇軾之所以流芳百世,不僅是因為其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佳作,更重要的是其獨有的人格魅力。
音符
蘇軾一生坎坷,多次被貶,最后一次更是被貶到了遙遠的儋州(今海南省一帶)。據了解,在宋朝,“放逐儋州”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有這么一個傳說:在蘇軾乘船北上期間,夾岸近十萬多的百姓圍觀,堪比當下追星族們的狂熱盛況。我想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明星效應”,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蘇軾在文壇的聲譽極高,才華橫溢;二是蘇軾北上任職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三是在不毛之地的儋州,多少文人騷客相繼不堪忍受而寂寥,有的甚至死去,但是蘇軾活了下來,而且重返朝廷,這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意料,振奮人心。我們不禁會問,蘇軾何來的勇氣和毅力堅持到重返朝廷?我以為,那便是面對苦難時“曠達精神”所產生的無邊威力。
音符
談到蘇軾的“曠達”精神,我們先來認識“曠達”:曠達,是人生的一種生命意識、人生態度和人的胸襟格調,即人在面對人生諸多困境時,以曠達通放的胸襟態度超越之,進入一種審美化的人生。曠達是蘇軾內心世界中“道、佛、儒”三種哲學思想的融合。我雖然對這三家思想沒有很深的研究,但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即修身。而曠達,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生理基礎上不斷修身,以至心理狀態反射到社會行為中的積極反映。
“曠達”并非一種簡單的心理狀態。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廣州大學曾大興教授授課時曾解析此文:詞的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詞的下片寫望月懷人,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全文中“天上”和“人間”、“離”和“合”、“圓”和“缺”等多重矛盾,情感的起伏轉承,絲絲入扣。由描寫天上,引發的“我欲乘風歸去”的出世之慨,再到描寫人間悲歡離合的入世之感。這首詞充分地體現了蘇軾豐富的思想層面,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作者曠達精神形成的軌跡。
曠達是蘇軾面對艱難困苦時的人生態度,借助大自然來抒發內心中困苦抑郁的真實情感寫照。蘇軾的一生中常有這樣的疑慮“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夜歸臨皋》),時常為身不由己而深深遺憾,什么時候能忘卻功名利祿、榮辱得失,不再為這些紛繁世俗而東奔西跑?有了這樣的困惑,是因為蘇軾在多次的黨派之爭中淪為犧牲品,一次又一次的被貶,一次又一次的報國無門。在這永無止境的挫敗打壓之中無法施展拳腳。此時,回歸自然,隨遇而安的心態是一種睿智與淡泊。感受從大自然中得到的饋贈與啟迪,擺脫人生苦惱的詞句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亦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來作為人世苦短的自我嘲解和慰藉。
曠達是蘇軾的“夢”,是蘇軾的感悟人生。蘇軾愛寫夢,愛把夢比作人生。“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這些夢里,他夢到了什么呢?《念努嬌·赤壁懷古》的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描寫赤壁壯觀景色,塑造“雄姿英發”人物,視野開闊,風格奔放。大好河山、千古英雄,既激起作者激越之情,亦加深其內心的愁苦,于是,產生了“人生如夢”之嘆。這首詞,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是曾老師所講的幾處值得推敲的也是目前人們有爭議的地方:一是分析“人道是”和“羽扇綸巾”描寫的是誰;二是“小喬初嫁了”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些都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很有啟發。回到解夢,蘇軾把夢比作人生,是要說明什么呢?我想當一個人把人生比作夢,本身就要有一顆曠達的心。人生像夢嗎?不,我不這么認為,因為人醒了,這個夢就消失了。但是人生不同,它會永不間斷地繼續,人可以擁有無數個夢,但是人生只有這一次。何況蘇軾這一生的坎坷,又怎么能是一個夢就能忘記的呢?這便是“曠達精神”的意義所在。“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永遇樂·明月如霜》)。在這里,我們情不自禁地思考:“古今如夢”,但又有誰能“夢覺”得恰到好處呢?
曠達是蘇軾詞的亮色。像“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蓑煙雨任平生”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等這樣的詞句帶有明顯的曠達色彩。正是這種超然脫俗,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一代文人——蘇東坡。他和他的作品永垂中華文史。
音符
時下,多少詞人無視經典,寫下多少的“泡沫”詞作,口水歌泛濫,經典歌曲稀缺與當今詞人創作的功利心和浮躁氛圍有著密切關聯。當今有多少詞人愿意重讀經典,從古典文學中汲取養料。近幾年,臺灣的方文山曾寫下《菊花臺》、《青花瓷》和《千里之外》等膾炙人口的佳作。而當今,我們在古典與流行相結合的文藝創作道路上還任重道遠。曾經轟動一時的歌曲“暗香事件”詞寫得很好,但是那場利益糾紛的官司恐怕與之相比更惹人眼球。當代文人應該學習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從事文字工作,而不是萬事以利為先。人活著要有思想,要懂得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當然,在這大千社會當中,人難免遭受挫折和磨難。通過閱讀蘇東坡的詞,用平和的心態審視身邊的一切。前人的經驗無不警醒后人:無論是居廟堂還是處江湖,心胸要曠達,請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當困境來襲,人被關起一扇窗的同時,總會出現另一扇可以看到光明的窗。讓我們詩意地生活,曠達地面對人生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