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長會》上的舊聞
2016年11月7日,在搜狐教育《校長會》上一個醒目的標題《今天不允許老師“懲罰”孩子,明天整個民族就會被人懲罰》并不引人咂舌,一則老掉牙的舊聞重提紙上:
記得上世紀90年代,有個新聞是這樣的,中國的孩子與日本的孩子比賽“吃苦”,爬山前,中國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喂奶、擦汗,一路緊跟。而日本孩子身邊除了必備的一個老師外,再沒其他人。爬山過程中,中國孩子被樹枝刮破蹲地下哭,累那么一點就放棄,日本孩子被石頭砸破后繼續若無其事前行。最后,12名日本孩子全部到山頂,而中國孩子只有4個勉強堅持到最后。當時社會上只是簡單的感嘆幾句:中國的“小王子”“小公主”們太嬌氣。難道僅僅是嬌氣這么簡單的問題嗎?
其實比賽前這個答案就非常清楚了,而我們卻要在與其他國家同齡人比賽后才得知,可悲!也許你會問:這與允不允許老師“懲罰”孩子抑或民族受罰相干?答案是肯定的。
旁征博引
日本是個提倡體罰的國家,盡管以前被禁止過,可后來社會強烈反對,目前進入模糊體罰階段。當時日本教工會和很多社會組織要求恢復體罰的主要理由是:強大的民族必須要實行體罰制度。除了日本,還有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實施體罰。
尤其是新加坡,對體罰有嚴厲明確的規定。新加坡在對于體罰的解釋中是這樣說的:如果一個人不能承受羞辱、謾罵、誤解、威脅、毆打,那么他將來一定會是社會的負擔。新加坡對學生的體罰很特別,打屁股不要說了,勞動、值日、檢討是必須的,嚴重的話,家長還要在學校或體罰站陪孩子一起受罰。進入中學后,如果學生違紀嚴重或頻繁,成人后是不會給他工作機會的,或者降低工作待遇。
教育部門
禁止老師體罰學生是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
從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上說,禁止老師體罰學生是絕對正確的,沒有一個人從內心上愿意接受來自外來的懲罰,更何況是來自老師,而且很多時候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這對他們的人格尊嚴或多或少會有所損害。所以要求老師在教育學生時要循循善誘、講究方法;要因勢利導、注重策略;不能方法粗暴、辱罵損害學生。從另一個層面上說,要求老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至于說禁止老師體罰學生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這一點目前還沒有定論。
學生家長
“不被體罰”保護傘罩著的很多學生
越來越桀驁不馴
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有同感:孩子越來越難教了,越來越不聽話了。動輒就跟家長頂嘴,一言不合就摔罐子砸東西,抑或不上學、不吃東西或離家出走。高初中學生群毆事件頻發,并且向小學蔓延。學生談戀愛低齡化、性史小學生化、吸毒中學生化……這一切都是因為孩子從小沒有“規矩”意識造成的。歸根到底就是孩子教不得、管不得、罵不得,更打不得。很多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知道老師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罵學生,更不能打學生,所以在課堂上那些不求上進的孩子總是:老師盡管“吹你的風”,我依然“波瀾不驚”。所以老師沒法“教化”這些學生,哪怕你手足無措而依然奈何不了我。這種被不允許老師懲罰孩子“保護傘”保護著的學生自然桀驁不馴難以調教。
教師直言
實行嚴厲的學校教育迫在眉睫
學生打老師后,家長道歉、學生檢討后就沒事。一旦哪個老師打學生,哪怕象征性碰一下,那就是大問題,馬上被媒體渲染的很厲害。賠款、處分是輕的,被開除的老師大有人在。當事教師自然是羞憤難當,甚至是一輩子陰影。這些老師以后很少有人還能保持以往的工作熱情,其他的教師也會感到職業尊嚴的喪失,體會到教師職業的悲哀,會產生對待越來越難管的學生管得了就管,管不了也別太在意的想法。然而,教師出于自己對教育的使命感和對學生的責任感,還要顧及社會的壓力,并不能輕易放松對自己工作的要求,這就使教師背上了沉重的桎梏,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壓力。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成了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阻力。可見,學校教育環境寬松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實行嚴厲的學校教育迫在眉睫。一味強調學生的人格尊嚴,而壓縮甚至歸零教師的職業權利、個體權利、人格尊嚴只能導致學生對老師不尊重,對知識輕視,對學習失去興趣。
教師和家長一樣,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同時,更應加強其綜合素質的培養;社會在倡導尊師重教的同時,更不能壓縮甚至歸零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權利。恰當地“懲罰”孩子,并不一定要被扣上“有損師德”的帽子。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為了我們的民族希望,可以對孩子嚴厲點哪怕進行必要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