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
習近平總書記曾教導黨員領導干部:要真正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首先要對人民群眾有真摯感情。[1]情感治理,作為現代治理要素的提出,實際上是對情感的重新認識、定位。
一、規律探索——情感治理的邏輯
情感治理,在治理系統中的提出,還是一個新的概念。雖然情感治理是一種較微觀的治理方式,但是,情感治理能夠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情感治理有其自身的邏輯規律。
(一)情感治理的理性反思
1.“情感治理”的詞語解釋及定位?!扒楦小?,《辭?!方忉專骸皬娜藢κ挛锏膽B度中產生的體驗”。與情緒相比,情感往往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系,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這里需要厘清情感與人情的關系。《辭?!分?,關于“人情”的解釋:人之通常的心情事理,交情,人際往來應酬的禮節習俗,禮物。因而,人情與情感是有區別的:層次上人情比較低,而情感相對要高,并不是所有的人情都能滿足人的社會性需求從而上升到情感的層次;人情是人性需求,屬于與外界交往的本性反映,部分符合管理需求,但也有部分不符合管理需求;情感則屬于心理需要,符合管理需求。人情很容易被外界所影響,因此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而情感則更多反映人的內心和個性特征,具有可被認識與掌握的規律性。
“治理”,《辭?!方忉專嚎刂乒芾?;整治,整修。在“情感治理”語境中,可借鑒全球治理委員的解釋: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2]
2.情感治理的理論淵源。情感治理由來已久?!墩撜Z》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皭廴恕本褪怯腥实轮?,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因此,“愛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礎。“愛人”既包括愛家人,即孝悌之愛,也包括愛眾,即對天下之民的愛。由此,“愛人”與家國天下就聯系到了一起。其實,儒家的核心就是“情感”。孟子提出以仁政治理天下,實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酌详P于仁愛、仁政的學說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讓治理有了濃厚的情感色彩,此時的情感治理更多地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
西方用“理性”概念把“情感”邊緣化,習慣于“社會契約”。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情感開始成為西方學術研究對象。弗洛伊德認為,外界條件和社會環境內化為“超我”形式,對“本我”(欲望、情感)等進行約束和壓制。現任哈佛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裴宜理,通過對中國革命史研究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出色的情感動員能力(情感治理能力)。[3]隨后西方諸多學者開始對情感社會、情感管理、情感治理等概念進行探討。
(二)情感治理的要素特征
1.情感的要素特征:
情感基本要素:第一,情感是一種個體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體驗;第二,這種態度體驗更多的是建立在社會性需求是否被滿足的基礎上,這就表明情感是在個體與他人或組織的互動中產生的,受到情義的驅動;第三,情感作為一種個體的態度體驗,必然要受到社會規則的約束,不能跳脫出社會規范和法律規定。
情感基本特征:第一,即使是面對同樣的事情,由于個體的興趣、利益、立場的不同,情感也必然會呈現出豐富多彩、多元化的狀態;第二,情感往往是在熟人社會中產生,因此重復博弈的策略選擇占到主流,即人們在相互交往中更多的選擇誠實守信、相互尊重;第三,在治理工具的范疇內,情感化的語言和行為表達,更容易使公眾感受到被平等對待,治理者的形象更加柔軟和溫暖,因此也更能激發公眾的互動參與。
2.治理的要素特征:
治理基本要素:第一,依據上體現為治理必須有法律、法規作依據,是建立在法制基礎上的受嚴格約束的有限管制;第二,內容上體現為一視同仁,無論是個體還是各類組織均處于平等地位;第三,程序上治理過程要求公開、透明。[4]
治理基本特征:第一,主體多元性。政府并不是治理的唯一主體,社會公眾、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均為治理的主體。第二,過程動態性,也就是各類治理主體在治理全過程進行參與和互動,并由此影響治理效果。第三,結果共享性,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為基礎,而以各主體間對待共識和利益的協調為基礎,最后的治理結果由所有主體共同分享。
從情感治理的詞語解釋和理論淵源的梳理,到情感治理的要素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到“情感”與“治理”有許多交融之處:參與互動、多元共識、平等規則。
■
圖 情感與治理的交織
二、領導實踐——情感治理的行動
目前學術界對于情感治理的研究還較少。但是,現代管理較早地涉及到情感方面的實驗探索,如“霍桑實驗”、“規則實驗”、“皮格馬利翁實驗”和“戴爾塔實驗”等都在探索情感治理。
(一)霍桑實驗·社會人
20世紀20年代末,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奧在霍桑工廠主持進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學研究,后稱為霍桑實驗。實驗中梅奧發現生產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參加實驗的光榮感。能夠參與實驗被認為是莫大的榮譽,工人們感覺到自己被重視。這說明參加實驗的自豪感提高了對工人的工作積極性;二是成員間良好的相互關系。團隊之間的良好氛圍讓員工有愉快的情感體驗,并促進了勞動效率的提高?;羯嶒炚f明人際交往的需要是否被滿足直接影響了情感體驗,而愉悅的心情、被重視的自豪感等良好的情感體驗以及不良情緒的發泄,對于鼓舞士氣,提高勞動生產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此提出“社會人”假設——員工不單純追求經濟收入,還有社會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社會人”假設要求領導除了滿足員工物質的、經濟的需要之外,還需發揮社會性技能,努力為員工間高質量的交往創造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感情是一個非常本質的東西,帶著感情做事,那是一種溫暖,群眾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5]某部級領導說:逢年過節基層領導應該請員工吃飯,當然是領導自掏腰包。其目的就是通過吃飯聯絡感情,使之獲得社交的滿足,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領導干部要放下官架子,和群眾打成一片,給予他們春風般的情感關照,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才能得到群眾的肯定和支持。
(二)情緒表達規則實驗·文化人
20世紀70年代,華萊士·弗里森在情緒表達規則實驗中研究了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大學生被試觀看外科手術錄像時的情緒表達。在第一階段被試單獨一人觀看手術錄像,兩組均表現出了不適、不喜歡甚至厭惡的情緒;在第二階段,被試要求在觀察者的陪同下重新觀看,觀察者由研究生擔任并穿著專業的服裝。來自日本的大學生被試的情緒表達明顯更加拘謹和克制,而美國大學生被試的情緒則沒有受到觀察員因素的影響。華萊士·弗里森認為,美日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情感產生了影響:日本文化強調等級制度,認為在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表現負面情緒是不禮貌的,而美國則更強調平等。由此提出“文化人”假設?!拔幕恕奔僭O超越了以往對人經濟和心理層面的研究,而是更加關注影響力更為持久和深入的文化層面。
規則實驗表明,文化影響情感,不同文化對于社會交往模式、情感表達規則的影響是不同的。在西方個人主義的文化背景中,情感的起點多在自我而非他人。與此相反,在東方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中,情感更容易受社會關系的影響。文化滲透到情境中,規定和限制了應該有什么樣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具體表達方式。2012年8月,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在36人遇難的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現場面帶微笑的照片引發眾多譴責,繼而被網友搜出擁有多款名表,并最終因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領導者個人情感的表達必須要符合文化背景,領導干部作為人民的公仆,發生重大災難、事故或公眾遭受不幸時,歡樂或冷漠的情感表達都是不合時宜的。
(三)皮革馬利翁實驗·價值人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舊金山一所學校對學生進行智商測試。測試選擇了部分“特殊學生”,并向老師宣布,根據測驗結果,這些學生在未來學習中會有顯著進步。幾個月后他們發現被指名的學生學習成績果然有明顯進步,老師對他們的評價也比以前好。事實上,這些學生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與測驗并無關系。但老師接受了他們給出的預期,產生了“這些學生會進步”的美好愿景,促使老師對這些“特殊學生”產生更加親密和真誠的情感,教師的情感及情感表達被學生感知,影響了學生的態度和行為,學生表現和成績向好的方向發展,老師的期待得到證實,更強化了美好的愿景。這個實驗說明人的情感和觀念會受到別人的影響,當一個人獲得鼓勵、贊美等社會支持時,自我價值受到肯定,會更加自信,并愿意通過努力來達到別人的期望,即“價值人”假設。
愿景管理在20世紀90年代非常流行。這種管理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將個人目的和組織目的有機結合起來,鼓舞組織內部的所有人,激發員工的高度主動性和自覺性,實現不斷進步和自我超越,從而實現組織的蓬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基本內涵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國家和民族的夢與公民個體和家庭的夢緊緊聯系在一起,以宏大的包容性成為當代中國最大公約數,激勵全體人民為之奮斗。
(四)戴爾塔實驗[6]·情感人
20世紀80年代,霍赫希爾德在對美國航空公司的乘務員和收賬員進行大量個案調查的基礎上,對戴爾塔航空公司的空乘培訓展開了參與性觀察和開放式訪談。她在實驗中發現,航空公司為吸引顧客、增加自身利潤,宣稱“我們的笑容不僅刷在飛機上”。為達到這個目標,在培訓中要求空乘人員對待乘客要始終保持友好和善,即使面對乘客的刁難甚至侮辱,空乘人員都必須壓抑自己的不滿和憤怒,始終保持微笑。而在實際工作中,空乘人員也確實做到了這點。實驗清晰地表明:盡管情感是個體化的,但仍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甚至是控制,是可以被塑造和管理的,即“情感人”假設。
“信仰是偉大的情感”,有效的情感塑造和管理在治理中的作用往往是長久而穩定的?;仡欀袊伯a黨九十多年歷史,可以看到,無數共產黨人前仆后繼,為革命和建設事業拼搏奮斗,獻出全部精力甚至生命,靠的正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的堅守。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及對信仰的不懈追求,是凝聚群眾認同、支持的根源,而群眾的支持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這就要求領導干部面對現實紛擾的誘惑,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7],把信仰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認知和歷史規律的把握上,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和錘煉共產主義信仰,練就金剛不壞之身。
參考文獻:
[1]陳建先.博弈的樂趣[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1):83.
[2]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70-271
[3]裴宜理.重拾中國革命[J].清華大學學報,2011.5
[4]陳廣勝.走向善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24-125
[5]新華日報評論員.“馬上就辦”要帶著感情辦[N].新華日報,2015.4.3
[6]淡衛軍.情感,商業勢力入侵的新對象——評霍赫希爾德《情感整飾:人類情感的商業化》一書[J].社會,2005.2.
[7]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161.
作者單位:中共山東省德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張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