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衡+??

關鍵詞:泛在信息環境;信息素養;大學生;發展對策
摘 要:文章闡述了信息素養的概念以及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分析了湛江三所高校圖書館信息檢索課的開設情況,探究了泛在信息環境下湛江高校大學生群體的信息素養教育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6-0090-03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人們借助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設備可以方便地獲取和處理各類信息,信息素養已成為衡量個人適應社會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內高校的重視,信息素養已成為大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筆者圍繞信息檢索課程的開設情況,對湛江三所高校(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嶺南師范學院)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旨在了解湛江高校大學生群體的信息素養教育現狀,發現問題并提出發展策略,為進一步完善湛江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提供參考。
1 信息素養概念及研究狀況
1.1 信息素養概念
信息素養的概念源于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向全美圖書館與情報科學委員會提交的一份報告,報告首次提出信息素養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此后,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在1989年關于信息素養的權威報告中將其定義為“個體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能夠檢索、評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1]。200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首次信息素養會議并宣稱信息素養是終身學習的一種基本人權。根據以上定義,筆者認為信息素養是一種對現代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獲取、評價、整理、加工和發布信息。國內外學術界對信息素養能力標準還未達成共識,但是對大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衡量標準在不斷制訂中。如:2000年,美國大學和研究型圖書館協會(ACRL)針對大學生群體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它包括了5項標準和22項具體表現指標,為其他國家信息素養教育提供了參考[2];2015年2月,該組織進一步頒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其內容側重于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價值理念引導,成為未來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綱領性文件[3]。國內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也備受重視,如: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明確規定本科學生需“掌握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2016年修訂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第三十一條規定:“圖書館應重視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素質課程體系建設,完善和創新新生培訓、專題講座的形式和內容”。目前,信息素養教育已成為我國高校大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
1.2 國內外研究狀況
1.2.1 國外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現狀。國外關于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的文獻較豐富,筆者以關鍵詞“information literacy”在愛思唯爾ScienceDirect數據庫中進行主題檢索,得到近十年的論文數量共計207篇。筆者瀏覽了大部分文獻題名與內容摘要,將研究內容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信息素養概念與教育技能研究、信息素養教育中圖書館員與圖書館角色作用研究、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案例介紹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有:Douglas Cook通過案例研究了社會學科專業學生及從業人員的信息素養教育技能[4];Kimberly Mullins則研究并提出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的整合設計,即IDEA (Interview,Design,Embed,Assess)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的應用[5];Ahmet Naci等以398名大學本科生為對象實證研究了信息素養、數字技術與在線信息搜索能力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6];Geraldine Purpur則研究了信息素養技能對學生論文寫作和課程成績的影響,發現二者之間呈正相關性[7]。
1.2.2 國內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現狀。國內信息素養教育研究大多圍繞高校圖書館和高校學生開展,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有:彭立偉(2015)對美國信息素養新標準的介紹分析,杜桂敏(2016)則從技術和價值的角度闡述了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的文化內涵[8],胡芳(2011)對美國高校圖書館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實踐進行了分析[9],郭瑋(2013)介紹了蘭州大學圖書館開展本科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實踐及經驗啟示[10]。國外信息素養教育起步早、理論豐富、教育手段多樣化,國內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在形式與內容方面都與國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各高校辦學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大學生信息素養基礎也千差萬別,導致我國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水平差別較大,各高校特別是地方性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信息檢索課是國內高校圖書館針對大學生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筆者以湛江三所本科高校信息檢索課開展情況為切入點,主要采用調查比較分析法開展研究。首先,針對選修信息檢索課程的部分學生進行開課前與課程結束后的兩次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選修信息檢索課程前后信息素養狀況的變化。問卷調查內容圍繞信息需求、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五方面內容進行。其次,筆者通過電話、電子郵件以及網頁瀏覽等方式調查了解湛江三所高校圖書館信息檢索開課情況,調查內容包括:信息檢索開課形式(選修還是必修),每學期參加本課程學習的學生人數,信息檢索課授課內容,課程宣講形式以及二級學院是否開設類似課程等。筆者根據以上調查信息對三所高校圖書館信息檢索開課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差異和存在的問題。
3 湛江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狀況分析
3.1 信息檢索課程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影響
作為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信息檢索課程教學的實踐者,筆者對2016年下學期選修本課程的105名本科學生進行了開課前和課程結束后的兩次問卷調查,兩次問卷調查的內容大致相同,問卷調查內容圍繞信息素養五個標準設計,兩次調查結果見表1。
調查表明,接受信息檢索課程培訓前,學生的信息素養普遍不高,缺乏基本信息檢索技能,對館藏信息資源特別是網絡數字資源比較陌生,但在經過信息檢索課程培訓后,大部分學生的信息素養有了較大的提高。如:開課前,大部分學生查找文獻資料的意識比較弱,對文獻信息缺乏主動需求,課程結束后調查回答“是”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3.2 湛江三所高校開設信息檢索課程的調查分析
湛江三所高校大學生人數規模相近,筆者對三所高校信息檢索課程的開課情況進行了調查比較(見表2)。
從師資力量來看,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有6位教師承擔信息檢索課教學,廣東醫科大學圖書館和嶺南師范學院圖書館各有3位教師承擔信息檢索課教學,相對3萬學生的規模,三所高校圖書館信息檢索課教學力量均較薄弱。在開課方式上,三所高校圖書館對本科生均采用公共選修形式,而針對研究生的信息檢索課程,廣東醫科大學圖書館采用必修形式,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采用選修形式,嶺南師范學院圖書館沒有針對研究生開展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從培訓內容和教材來看,三所高校圖書館信息檢索課主要圍繞本館資源進行,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針對本校專業編輯出版了相關教材供教學參考,其他兩所高校圖書館僅根據教師個人的教學課件開展教學,缺乏統一的教學模式。開展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體,除圖書館外,廣東海洋大學與嶺南師范學院的部分二級學院也開設了類似課程,對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3.3 信息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
信息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包括:①師資力量較薄弱,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缺乏創新。湛江三所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囿于傳統、缺乏創新,沒有開展近年來在國內外高校圖書館較盛行的慕課以及由學科館員參與的嵌入式學科服務模式,以二級學院為主導的專業信息檢索課程還處于探索階段。②課程內容陳舊,覆蓋學生范圍有限。作為信息素養教育主導模式的信息檢索課,由于課時數有限,教學內容僅限于本館資源及基本檢索技能等,對信息素養教育其他方面如網絡信息技術、信息意識與信息道德等涉及較少,新生入館教育和專題培訓也因缺乏吸引力而效果不佳,師資力量的缺乏導致本課程覆蓋的學生范圍較小。③信息素養教育針對性不強,深度和廣度不夠。信息檢索課屬于選修課,選修學生來自各個專業,所以授課教師只能圍繞圖書館資源開展通用信息檢索教學,難以針對某些具體專業設計教學案例,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深度與廣度不能兼顧。④教學資源投入不足,缺乏激勵性措施。作為高校教輔部門,為讀者提供信息資源服務是圖書館的第一要務,而信息檢索教學被視為附屬內容,未能受到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圖書館足夠的重視,缺乏對授課教師的激勵措施,教學資源投入不足。
3.4 改進措施
具體改進措施包括:①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完善課程培養制度。強大的師資是保證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質量的前提,高校應適當增加和引進信息檢索課程的授課教師數量,同時,通過專業進修和交流學習等激勵措施進一步提高現任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激發教師的創新動力。②建設高標準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為了提高信息素養教育的效果,湛江三所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研究和實踐,建立高水平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③學科館員與院系協作,開展嵌入性信息檢索教學。據調查,開設信息檢索課程的二級學院比例極低,因此,高校可以在二級學院開設信息檢索課程,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專業性。④改進教學方式,增強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的吸引力。圖書館應引入網絡慕課、學科館員嵌入模式、新生入館教育網絡平臺等,進一步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效果。
4 結語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信息素養已成為人們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群體的信息素養教育尤其值得關注。作為廣東沿海欠發達城市,湛江教育觀念相對滯后,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還處于較低水平,湛江三所高校圖書館應加強合作,共同探討信息素養教育模式,進一步提高湛江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 胡洪彬.1995—2011年我國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綜述[J].圖書館論壇,2013(1):168-172.
[2] 周美芳,楊靜,王曉博.國內外信息素養評價標準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12):15-18.
[3] 彭立偉.美國信息素養標準的全新修訂及啟示[J].圖書館論壇,2015(6):109-116.
[4]Douglas Cook.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to Social Sciences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A Casebook of Ap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7(9):614.
[5]Kimberly Mullins.IDEA Model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cademic Cours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6(42):55-64.
[6] Ahmet Naci.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igital nativity as determinants of online information search strateg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70):1-9.
[7] Geraldine Purpur.Effec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on Student Writing and Course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6(42):670-678.
[8] 桂羅敏.從技術到價值:《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的文化闡釋[J].圖書情報知識,2016(2):14-20.
[9] 胡芳,彭艷.美國高校圖書館開展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的實踐及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1(12):79-82.
[10] 郭瑋.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狀況調查與分析:以蘭州大學為例[J].圖書與情報,2013(6):119-122.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