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會


近年來,在電商沖擊和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實體商業經歷了艱難的“陣痛”與轉型。
購物中心正在變得越來越好“玩”,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實體商業的價值重新受到廣泛肯定。實體商業回歸呼聲日漸高漲,購物中心是否迎來“黃金拐點”?新零售與新消費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下,以購物中心為代表的實體商業如何贏得“逆襲之戰”?
為此,本期房地產導刊圓桌沙龍,特邀來自實體商業開發運營一線的開發商企業、策劃運營團隊、景觀設計師、商業設計師等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實體商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時間:2017年5月16日
地點:廣州珠江新城珠控國際中心
特邀嘉賓(排名不分先后)
主持人 旺地發展顧問董事總策劃 周穎舟
富力海珠城 副總經理 王國強
GVL 怡境國際設計集團董事、副總裁、總景觀師 沈虹
J2厚華設計發展股份市場策略中心總監 黃劍閣
第一太平戴維斯華南區商鋪部 助理董事 張宸豪
廣州旺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志敏
廣州旺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唐敏
新零售·線上線下大融合
周穎舟:“新零售”大熱,如何看待“新零售”?新零售是否是新趨勢?線上線下如何結合?
王國強:近兩年來,市場上先后出現了不少的購物中心,再加上近來電商的沖擊,這對于各大商場來說是一大挑戰,目前市場上部分商場在招商和運營上都面臨不少難題。新零售是趨勢。線下實體商業面臨線上沖擊,線上也要找些體驗店,購物中心應該是最合適的。
沈虹:實體店現在有回頭的趨勢。新零售也好,實體店也好,怎么樣吸引人、留住人,才能把事情做好。
實體商業怎么去吸引顧客?日本、新加坡,在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當然,他們電商也有,但實體店,特別是購物中心發展還是很強勁的。比如,六本木之丘、東京中心城區、大阪難波。這些購物中心建筑設計都很有特點,綠化率也很高,能達到40%,包括天臺、花園的利用,甚至在天臺做一些小的城市農莊。然后,在室內有限空間盡量爭取休息空間給消費者去使用。國內還是可以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的發展。
黃劍閣:線上線下形成的競爭,歸更到底只是一個買賣的出口問題。現在我們手上的產品庫是很少的,線上線下賣的產品可能都是相同的。當國家知識產權落地,很多新興企業、新興品牌、新興產品起來,產品庫不斷累積到極大豐富程度的時候,估計占了位置的那波人,就是享受紅利的那波人。
線下的產品其實也能“逆襲”線上。現在流行的“網紅”經濟,能不能把“網紅”的工作空間搬到購物中心?這樣可以吸引喜歡動漫,或者喜歡和“網紅”打交道的人到購物中心來消費,而且這個量是非常大的。然后,也可以利用“網紅”衍生形象,做動畫短片,做新資產的運營。
張宸豪:科技的轉變帶給我們這個行業的影響是很大的,而且深遠。這是大家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為什么會有新零售這個東西?是因為科技進步,時代改變了,購物變得越來越有效率。整個市場受電商影響,很多實體店的功能在轉變。過去實體店是以銷售為目的,有完成營業額的需求,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轉變為以展示為目的。當然,可能在個別的店鋪還會有銷售目的,但主要還是展示為主。
唐敏:購物中心在尋找更多的方法吸引人來,讓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經相結合。電商沖擊下,確實影響了一大批企業和商業項目。現在很多新方式都已經在應用,比如,新跨境電商也好,各種線上線下體驗也好,科技發展反而會促進實體商業,也就購物中心發展。新零售也在促進購物中心內部商戶去調整,去尋找新的消費領域。很多與互聯網結合得比較好的餐飲、兒童消費,對年齡劃分并不清晰,不管是60、70后,還是80、90后,都會被科技帶動適應新消費。
新消費·消費群體更新迭代
周穎舟:消費是我國經濟的“壓艙石”。當前消費習慣與消費結構都有哪些顯著變化?購物中心如何去適應?會產生什么樣的變革?
王國強:消費升級是應該的。商場本身已經升級了,商家不可能不升級。現在有一些韓國服裝品牌,其實品質并不好,沒有國產耐穿,價格也高,反而賣的很好。原因是什么?國內傳統一些品牌設計跟不上,設計很關鍵,而不是質量和價格。另外一個更有直接感受,一些家庭式消費后勁不足,不如年輕群體消費。而80、90后消費,并不太會考慮收入問題,屬于“激情消費”。
沈虹:新材料、新技術升級,最終體現是產品升級換代,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消費者消費。
中國有一個奇怪現象,出口商品明顯和國內銷售不一樣,從設計、制造也好,就不一樣。其實,這和很多發達國家是相反的。發達國家消費,比如日本,國內國民消費就是一流的產品。為什么我們不把設計、出口的商品直接賣給國內消費者呢?
黃劍閣:消費群體更新,以及整體產品推廣和品牌疏散的手段都有所改變。80、90后的消費群體對消費價值評定,不是以產品價值做評定,而是以圈子對產品價值來做評定。結合到產品,現在很多年輕人,80、90后做品牌創業,并不是先做產品,而是先“圈人”。通過加入微信群、朋友圈,經營好“圈子”,然而累積有一定人氣之后把品牌產品往外放,再找定位、做聚會,拍些自拍在圈子里面去擴散。因此,我們可能要去思考一下,怎么結合年輕人的興趣點和消費點去做更新。
張宸豪:過去幾年,出現很多“假的”高端商業項目,引入很多大家不認識品牌,但價格還很高。由于對消費市場的誤判,使得首層比二層、或者餐飲的租金還要低。可以說,針對消費升級轉型,很多商業地產企業犯了很多這種錯誤。
隨著GDP增長,大健康行業是很多關注的行業,現在很多購物中心引入大健康行業。隨著中國近幾年推動醫改,未來很多私營醫療機構起來之后,這一塊應該會發展很快。
唐敏:消費升級之后,也會促進購物中心業態轉型。對購物中心來說是一大利好,現在看來餐飲轉型還是挺快的。餐飲與新經濟結合的非常好,不論是付款方式、體驗,會營造出很多文化,不僅僅是吃飯。比如,評論經濟、社區群體等生活。除了餐飲,其它傳統業態也有促進作用,再有娛樂和健康,現在很多種類型會在購物中心集中。
周穎舟:購物中心正在創造新消費,而且創造一種消費安全感。一個普通工資的白領、職員,由于消費壁壘可能不愿去大酒樓、大百貨,但會去購物中心消費。購物中心的功能也被賦予更多意義,不僅是購物中心,更是“餐飲中心”、“兒童中心”、“娛樂中心”,更是“醫療中心”、“美容中心”,等等,甚至是聽起來有些玄妙的“心靈按摩中心”。因為購物中心的氛圍,有助于破解大都市中人與人的交流障礙。
新玩法·購物中心重裝上陣
周穎舟:隨著消費轉型升級,消費群體結構和習慣轉變,購物中心有哪些新玩法?如何從定位、規劃、招商、運營,以及景觀和設計角度提升購物中心競爭力?
王國強:現在有太多購物中心出現,相比幾年前,有時品牌方反而有更多話語權。這為招商帶來了不少困難,我們只有“迎難而上”,針對性的進行業態調整,往兒童、體驗和餐飲等業態轉移和傾斜,發現這樣租金收益反而比較高。
現在對我們來說,如何更好地解決商場低樓層的招商,是個首要問題。一樓通常留給了快時尚、品牌商家,但帶來的租金收益卻往往沒達到預期,反而往上的樓層,比如高樓層的餐飲業態承租能力很強。這就直接關系業態調整,比如,新零售怎么玩?如何提高低樓層商家租金收益?
沈虹:做設計的人也要有運營思維和觀念。我們參與的白云新機場新航站樓庭院設計,原來方案是“云山珠水”這樣的命題,水體比較多。考慮運營管理,我們主動把它減少。水體雖然好看,但成本高,如果不把握好,后期運營就會很麻煩。
張宸豪:購物中心隨著市場化的進程,“幫商場看病”,這一塊必須需要做起來。
很多已經開業的項目,人為的也好、市場原因也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升級改造和租金調整,但完全依靠商場自己的團隊很難進行科學、客觀的改變。開發商和投資者做購物中心,一年租金收益都不夠還利息,運營還怎么能持續下去?商場租金經過調整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是可以做上市融資,或者推出金融產品,進行資產化運營。
黃劍閣:現在很多購物中心確實“病”的不輕,面臨舊商業改造,包括業態升級。
以前購物中心商業設計,可以說是給商場“穿衣服”的簡單模式,現在將設備綜合應用也放到系統中,包括帶體驗感的中庭系統、大面積的互動投影、高層滑梯等娛樂性的設施,系統化的植入到項目中。娛樂、互動、體驗元素要加深、加強,在載體里面再加上新科技、各種新玩法,整體商業競爭力才能越來越強。
唐敏:隨著新的開發形式出現,產業園,還有社區商業興起受到關注。以前產業園區商業,可能根據園區特征來匹配的商業,主要是內向型的;現在不僅是內部消費,也可以是開放性的對外。很多購物中心業態已經進入社區商業,社區小購物中心已經興起。購物中心、社區商業、產業園區商業,既是一種互動,也是一種競爭。
周穎舟:影響實體商業的,不僅是電商沖擊,還有產業政策。產業園區對實體商業影響特別大。很多企業都進入了產業園區,而且他們的代表正是新消費群體。在城市的CBD區,很多都是經營類公司,同質化嚴重,出現消費“空心化”現象。反過來看產業園,由于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有住宅、公寓和基層消費,生機勃勃。傳統老城區實體商業在新的潮流下,要認真分析各種新趨勢和變化,進行積極應對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