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文
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業生產大戶和民營企業的不斷涌現,農村物流的作用日益顯現。農村物流作為聯系城市和農村、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物流發展,近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強調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健全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特別是今年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物流成為高頻詞。
加快發展農村物流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提升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的有力舉措。近年來,我市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形成,特別是農村公路交通狀況的顯著改善,為物流末端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市交委、農委、商務委、郵政等高度重視物流體系建設,采取了多種政策措施,農村物流正迎來重要發展機遇。但也必須看到,目前物流業發展相對滯后,而最落后的則是廣大農村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須補齊農村物流短板。當前我市農村物流體系仍較薄弱,流通渠道不暢,組織方式落后,服務水平較低,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推進農村物流融合發展,對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強我市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市農村物流面臨的突出問題
長期以來,受重慶地形地貌等制約以及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于一體的特殊市情影響,我市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嚴重滯后,農村物流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區縣的推進工作大多還處于局部探索。從交通運輸行業的實踐來看,目前還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利用率低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扶貧攻堅的要求,市交委、市公路局將貧困地區交通發展作為核心任務,使出“洪荒之力”來加大投入、加快建設,貧困地區交通面貌得到顯著改善。近4年累計投入資金400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提前4年實現行政村100%通暢,提前2年實現300戶以上撤并村100%通達,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24563公里,其中縣道7043公里,鄉道13026公里,村道104494公里。雖然農村公路建設為改善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業資源開發、支撐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通過農村公路、農村客運班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依然很少,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優勢未能充分發揮,特別是農村物流依賴的貨運站場、商品倉儲、物流資源集聚地等配套物流設施整體落后、嚴重缺失,不利于效率提高和成本節約。
(二)農村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嚴重滯后
目前,我市農村物流沒有具備數據交換、信息發布、智能配送、庫存管理、決策分析等功能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產供銷不平衡,部分特色農產品無人知曉甚至滯銷,價格猶如大白菜,比如具有“檸檬之鄉”的萬州區白羊鎮、“臍橙之鄉”的奉節臍橙等特色農產品銷售難,降低了品牌價值,挫傷了老百姓的積極性,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搭建一個溝通供需雙方、共享信息資源、促進公平信用、規范業務運作、延伸增值服務的信息平臺,對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極其關鍵。由于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加之企業規模小、資源分散、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信息“孤島”現象突出,導致我市農村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嚴重滯后,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農村物流運作水平的能力較低。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市農產品涉農電商平臺達230家,涉農電商超過2.5萬家,年度交易總額僅為55億元。盡管已確定了17個區縣作為國家級農村電商綜合示范區,初步搭建物流信息平臺,但全市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互聯網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較低,行政村通光纖和4G網絡尚未全覆蓋,造成網絡的覆蓋面、信息的匯集量、資源的共享度、功能的完整性等存在許多不足。
(三)農村物流車輛裝備等技術水平低
目前,我市農村客運網絡初步形成,鄉鎮客運班車通達率達100%,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94.4%;鄉鎮客運站建成626個;全市鄉鎮通郵率達100%、鄉鎮快遞服務網點覆蓋率達到96%,基本實現了農村物流通道的暢通。但在渝東南、渝東北地區,貨運車輛的整體技術水平很低,大量農用車、改裝車、瀕臨淘汰的老舊車輛跑運輸的現象屢見不鮮,車輛專業化、標準化程度極低。在運送農產品過程中,大多使用敞篷車、欄板車以散裝的形式進行運輸,缺少農產品物流急需的冷藏車輛、保鮮裝備和其他專用車輛,導致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大、效率低、安全差。
(四)農村物流龍頭企業十分缺乏
目前,全市12000多家物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千萬元的僅占1/10,“小、散、弱”問題十分突出。農村物流的參與主體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和廣大的運輸個體經營業戶,運輸組織化程度低,處于價值鏈低端,缺乏能夠整合資源集約發展、引領物流規范運作、促進信用經營優質服務的龍頭骨干企業。農村物流龍頭企業難培育、難成長,這其中既有農村經濟水平普遍不高的因素影響,也有因農村物流需求分散、差異性大、季節性強而導致整體盈利性較弱的原因。
二、加快我市農村物流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提出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突出強調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將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時要求重慶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開放高地,既賦予了重慶物流發展的新使命,又為重慶發揮物流區域集聚輻射功能提供了新機遇,也為重慶農村物流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切實解決好農村地區物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促進農村物流融合發展,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強化行政資源的融合
充分發揮重慶市物流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重慶市交通規劃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成立由市領導掛帥的農村物流發展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工作聯席推進機制,強力推進相關工作對接。市交委協調發改委、財政、商務、供銷、工商、農委、郵政等部門出臺《促進重慶農村物流發展指導意見》,一方面能夠充分整合、共享資源,提升合力,明確各部門實現資源共享的切入點和工作機制,另一方面能夠統一發展農村物流的認識,明確目標和主要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協同解決農村物流體系建設中的規劃、土地、投資、運營等問題,共同為農村物流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強化樞紐節點的融合
加快完善農村物流站場等基礎設施體系,可與農村客運站場、公路服務區、郵政站點等結合,按照區縣、鄉鎮、行政村三級站點網絡的構架,重點扶持一區縣一中心(農村物流中心)、一鎮鄉一個站(物流站)、一村一個點(配送點),盡快搭建起農村物流站場體系的初步框架,構建覆蓋縣鄉鎮村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各區縣充分利用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郵政快遞、供銷等既有農村物流網絡,合理確定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節點的數量、布局、規模、功能,聯合編制縣域農村物流三級網絡節點體系發展規劃,促進傳統農資流通網點向現代農資綜合服務商轉型。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完善農村公路網絡,促進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切實打通“最后一公里”瓶頸通道。
(三)強化信息資源的融合
加快物流業“供給側改革”,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資源與物流深度融合。加快推進農村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按照區縣物流中心、鄉鎮物流站、行政村配送點的思路,構建三級農村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網絡,集中整合“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貨源信息,各類運力信息等,實現信息數據互通共享、系統共建,消除信息“孤島”,提升農村物流運行效率。持續推進網絡大提速計劃,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現行政村光纖入村率、便民服務中心無線網絡(WIFI)覆蓋率100%,農戶平均接入帶寬能力達到20兆以上,為發展“互聯網+”提供有力支撐。強化農村物流站點服務形象管理,統一站點標識,突出交通特色,力爭實現樣式、顏色、編號“三統一”,方便廣大人民群眾識別,并對服務實施監督。
(四)強化物流企業的融合
加快培育和扶持農村物流龍頭骨干企業,對于具備一定條件、具有規范引領市場能力或發展潛力的農村物流企業,對其技術改造項目、網絡布點建設、信息化技術應用等,在保持既有渠道支持的基礎上,交通運輸部門可以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和財政補助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深入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推動快遞網絡覆蓋鄉村,基本實現鄉鄉設網點、村村通快遞。進一步延伸農村客車通達深度,實現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全部通達客車;逐步將農村客運車輛向分艙式客車方向發展,對小件貨物采取“以客帶貨”等方式。制定符合農村物流運輸要求的推薦車型標準,對購買標準推薦車型企業給予貸款貼息或者定額補助,提升農產品物流服務的品質。
(五)強化發展要素的融合
結合我市作為“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試點”城市,按照五大功能區域各自特點,支持有積極性并具有一定條件的區縣進行先行先試,并將農村物流納入市政府對區縣的目標考核,及時總結經驗,向全市推廣。加快整合不同行業的資源優勢,注重農村物流運營組織模式創新,充分發揮交通運輸行業在交通基礎設施、客運班線資源和運力調配、貨運場站、運輸企業等方面優勢,并與郵政、農業、商務、供銷等系統網點資源融合,共同構建農村物流服務網絡體系。考慮到農村物流盈利性弱、公益性強等特點,積極協調發改、財政、金融、稅收、國土等部門,爭取在項目立項、財政政策、信貸、稅收、土地等方面,適當對農村物流發展給予一定的傾斜、優惠,確保農村物流開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作 者:重慶市公路局車渡站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