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軍
新型工業化是落后地區實現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榮昌區是城市發展新區,在“十三五”時期正處于“撤縣建區”后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繼續推進新型工業化對榮昌積極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榮昌區新型工業化發展現狀
新型工業化是對工業化的深化和提高,不是另起爐灶,是立足現實基礎,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補齊短板,增強工業發展物質、技術基礎的過程。榮昌區委、區政府把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擺在突出位置來抓,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區工業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工業經濟的主導地位不斷加強,工業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一)綜合效益顯著提高,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從2007年起,榮昌區委、區政府實施“工業強區”戰略,突出工業第一支撐、扎實開展“實體經濟發展年”主題活動,攻堅克難、奮力拼搏,科學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主動作為,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增長,全區經濟呈現出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2016年,全區實現GDP368.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812.64億元,同比增長14.5%;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8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5%,拉動經濟增長5.5個百分點。
(二)產業園區建設給力,集聚發展平臺堅實
“十二五”期間,榮昌區陸續出臺《榮昌縣強興工業十五條》、《關于加快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推進工業經濟穩增長促發展二十五條措施》等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政策,科學規劃布局產業園區,并建立健全了產業園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及激勵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夯實科技進步基礎,使產業園區成為榮昌工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的主戰場和大平臺。2016年,榮昌工業園區總產值已達640.48億元,累計進駐企業385家,建成投產292家,工業類合同投資總額60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共14個。
(三)工業結構得到調整,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從榮昌區工業發展實際出發,把培育發展產業集群作為著力點,啟動主導產業規劃發展工作,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環保設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提檔升級。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2.3%,其中,生物醫藥產業77.1億元,增長21.6%;節能環保產業65.6億元,增長35%。工業結構的優化,使榮昌區三大產業結構從2010年的16.4∶56.5∶27.1調整為2016年的12.2∶63.5∶24.3,形成了以一產業發展為基礎、二產業發展為主導的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城市發展新區”新格局。
(四)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創新驅動良性發展
榮昌區大力推進工業企業結構調整,推動發展了諸如華森制藥、方通動物藥業等一批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較快成長,高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2016年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城市、重慶市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家,經認定的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2家,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工業增加值達2.9%。這些企業將逐漸成為全區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柱企業,工業經濟的發展動力和發展后勁增強。
二、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瓶頸制約和有利條件
(一)推進新型工業化還存在瓶頸制約
1.工業基礎有待加強。一是榮昌現有的“4+1”主導產業中支柱企業較小,新型產業和高新產業企業較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缺乏一批支撐作用和帶動能力強的骨干企業。2016年榮昌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3戶,規上工業企業個數在全市38個區中位居第五位,但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居第14位,戶均產值居第18位。二是主導產業對整個行業發展的拉動小示范作用弱,多數企業是通過政策優勢及勞動力成本優勢而入園的,這種集中僅僅只是一種地理上的集中,各企業之間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網絡機制尚未形成。這說明榮昌區工業基礎還相當薄弱,屬典型的工業小區。
2.工業結構有待優化。一是現有產業結構中,煤炭開采和洗選、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在2016年實現產值231.1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6.8%。這些企業都屬傳統產業,大都存在產能過剩或環境污染等問題,都是國家嚴控發展的產業。二是技術創新能力較為薄弱,特別是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吸納轉化科技成果能力較弱,缺乏成熟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機制,造成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企業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難以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市場前景廣闊的尖端產品并不多。
3.物流體系有待提升。一是缺乏專業物流企業和現代倉儲配送中心。目前,榮昌區物流仍以傳統模式為主,主要是通過企業采取自備車運輸和委托貨運拼車運輸,缺乏運輸龍頭企業和專業運輸車,物流成本較高。物資倉儲配送也以企業自建為主,當物資集中到貨時庫房容量不足,當物資生產消耗一定量時,又存在空閑浪費的現象。二是交通運輸單一。榮昌區公路運輸出鏡線路較少,僅有一條東西走向高等級公路且收費較高,缺乏南北走向出境快速通道;鐵路運輸方面,榮昌火車站屬四級站,設施比較落后,企業往往只能把貨物先發到重慶、永川或隆昌、內江等地,然后再通過公路運回榮昌,增加了物流成本。
4.投資環境有待改善。目前,還有少數干部在思想上還沒有統一到區委、區政府的決策上來,在行動上還沒有參與到區委、區政府的安排部署中去:有的對發展工業經濟的優勢認識不足,缺乏勇于拼搏的意識,對發展工業經濟的形勢判斷不準,缺乏大膽實踐的信心;有的對發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存在畏難情緒,工作遲遲找不到切入點,對發展工業經濟的服務意識不強、服務不到位、服務質量差,環境建設重視不夠,破壞工業經濟發展軟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面臨的任務還相當艱巨。
面對榮昌區發展工業的優勢和不足,全區上下務必牢固樹立“工業強區”的戰略理念不動搖,把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作為榮昌經濟發展的關鍵來抓,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的新跨越。
(二)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利條件
1.新的區域政策支持。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落戶重慶,有利于榮昌融入國家和全市開發開放的大格局,提升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為榮昌多層次、多角度選擇和組合利用政策,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爭取資金投入、項目布局搭建了重要平臺。榮昌在基礎設施、優勢資源開發、特色優勢產業等領域項目將繼續得到國家、市上的大力支持。
2.新的發展戰略引領。隨著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區域發展規劃的加快實施,重慶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把新型工業化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有利于榮昌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3.新的產業政策推動。國家出臺實施《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加大推進自主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力度,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轉入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軌道。有利于榮昌抓住資源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國內外產業進一步加快轉移的重大機遇,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嚴格控制對過剩產能、水平落后產業的投資,對產能過剩、生產落后的企業,通過市場手段淘汰轉移部分產能,采用兼并、重組、破產等方式,實現資源要素優化配置。
4.新的區位條件獨特。榮昌“撤縣設區”為全區加快發展注入新動力,將助推榮昌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有利于榮昌發揮門戶地位和紐帶作用,提升區域資源集聚輻射能力,助推榮昌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
三、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工作重點
(一)抓項目帶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1.抓項目儲備。榮昌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改變現有“4+1”主導產業數量多、體量小,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必須有強力支撐的項目的持續拉動。因此,要以項目建設為中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把項目儲備作為發展工業的重要工作來抓,建立特色項目儲備庫。區發改委、區經信委和區招商局等部門要根據我區的優勢資源和發展實情,結合中央擴大內需政策以及市、區政府為落實這一政策采取的應對措施,有針對性地規劃一批發展前景好、能夠延伸產業鏈、對區域經濟帶動性強的重點項目,加大項目可研力度,強化包裝推介,為我區新型工業化發展奠定堅實的項目基礎,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2.抓項目落地。項目簽約后,要加大區級領導掛鉤聯系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制度的落實力度,親自深入企業幫助研究解決困難和問題,為推動全區工業發展做好表率作用。區經信委、區發改委、工業園區等相關部門要加強跟蹤督促,督促投資方抓緊辦理完善相關手續,盡快開工建設,防止簽而不建,圈占資源的現象,切實解決項目落地難的問題。著力完善企業周邊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維護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著力解決企業在融資、引進人才等方面的發展難題,保障企業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二)抓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可協調發展
1.發展壯大四大產業集群。在存量調整的基礎上,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為路徑,加快產業轉型發展,推動傳統骨干企業延伸產業產品鏈條、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鞏固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打造整機生產、零部件配套、產品檢測與維護、技術研發等系統集成,著力提升產業能級。構建醫藥健康產業集群,做強獸用藥品產業,做優生物制藥產業,做大醫療器械產業。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積極發展環保設備、節能產品等生產制造,加快向環保技術服務、技術及產品研發等產業鏈兩端延伸,積極引導節能環保產業向高技術、應用型、國際化方向發展。壯大消費品工業集群,圍繞消費升級,推動特色農產品加工集群化、品牌化,發展特種陶瓷、陶創意等陶瓷產業,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
2.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增量調整的基礎上,圍繞主導產業引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推進格格樂食品、奧福陶瓷、澳龍生物技改等項目重大技改工作,推動誠邦科技、澳藍特家居、雄吉通風和重慶唯美集團陶瓷產業基地等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力爭到2020年建成裝備制造、食品醫藥、輕工陶瓷、獸藥飼料、環保建材五個三百億級工業集群。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新型工業化的主線,特別是工業園區要以賽馳新能源汽車、中茂生物、京達環保、海大集團等重點企業組成產業技術聯盟,創建國家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聯合攻關突破核心技術,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相關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積極培育引進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落戶榮昌,形成地方龍頭企業、行業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三)抓物流建設,完善產業的發展短板
1.以園區為中心建設物流中心。以建設“成渝城市群新興戰略支點”為契機,在板橋工業園高速路連線區域劃出一定的區域,建設物流園區;鼓勵“4+1”產業體系中已具備一定物流服務專長、組織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加速向物流領域轉變,著力打造1~2家大型物流企業;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各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和業務需求,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與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對接,最終實現訂單處理一體化、倉庫管理職能化、貨物跟蹤全程化、客戶咨詢自動化,使物流中心成為集倉儲、批發、運輸、加工、信息服務于一體且輻射渝西川東地區的產品集散和交易中心。
2.加快道路建設。以建設“一小時周邊”、“半小時榮昌”為牽引,加強與周邊區縣之間的協調,加快出境公路建設和改造升級,盡快打通區與區之間互聯互通的快速通道;積極推進南充—潼南—榮昌—瀘州高速公路建設,形成以榮昌區為中心的放射性等級道路交通網建設,實現1小時到達周邊區縣和1小時到達長江港口的目標;進一步取消或降低高速公路收費標準,或對重點企業的物流車輛實行年票制。
3.加快火車站提檔升級。區相關部門應強化與成都鐵路局溝通力度,提高榮昌火車站級別至三級站,增加倉儲設施、協調火車站與地方利益關系,使之成為全區及周邊區縣大宗貨物、遠距離物流的中心集散地。
(四)抓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1.在統一認識上下工夫,高度重視工業。各部門要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把新型工業化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做到領導精力重點投放、工作力量重點擺布、人力物力重點傾斜,把抓工業的側重點放在抓環境營造、抓工業項目、抓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優質服務上來。要強化工業強區意識,毫不動搖地把推進新型工業化擺在突出位置,要強化責任意識,強化措施,扎實推進,在狠抓落實上下工夫。
2.在轉變觀念上下工夫,努力創新服務。按照“小機構、大服務”的模式設置精干高效的管理機構,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加強企業服務以及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同時要善于運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工業化發展中的問題,強化政策和服務措施的落實,積極打造“政策洼地”,精心構建“服務高地”。依法規范行政行為,堅決制止亂收費、亂檢查、亂罰款、亂攤派,營造項目引得來、留得住、長得大、帶得動的良好環境,積極促進項目建設。
3.在協調配合上下工夫,形成強大合力。各級各部門都要關心工業、支持工業,特別是對投資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應當馬上辦、盡力辦,把服務工作貫穿到工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對重點企業和項目,既要善于遵循程序,更要善于靈活變通,不能因框框條條束縛了手腳,要勇于突破。部門與部門之間,遇事多商量、多通氣,在引導工業、服務工業、支持工業上形成一個拳、擰成一股繩,以實際行動落實好區委、區政府關于工業發展的各項安排部署。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榮昌區委黨校
責任編輯: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