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
【摘要】 目的:探討產科護理敏感指標在優質護理持續改進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產科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344例產婦作為研究者,按照隨機分配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72例:對照組產婦給予優質的護理服務,研究組產婦在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上,采用產科護理敏感指標進行優質護理持續改進,比較兩組產婦的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及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研究組產婦的滿意度為94.19%,護理質量評分為(43.83±2.52)分,對照組產婦的滿意度為86.63%,護理質量評分為(36.75±2.37)分,研究組滿意度和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研究組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1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產科優質護理持續改進過程中采用護理敏感指標具有明顯的臨床效果,有效提高產婦的滿意度和護理質量,降低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適合推廣使用。
【關鍵詞】 產科; 護理敏感指標; 優質護理持續改進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6-0075-02
持續質量改進(CQI)是一項新型的質量管理體系,以全面質量管理為基礎理論,在實施過程中更加關注環節與過程的質量管理,近幾年正逐漸應用于臨床的各個科室之中[1]。在實施臨床護理的過程當中,要將各個方面的服務管理做到持續性改進,確保護理工作的圓滿進行,以得到患者最大的肯定與支持。在為患者提供治療的同時,優質護理質量顯得格外重要,成為護理工作的中心內容,而護理質量的一項關鍵內容在于護理敏感指標的確定,科學合理的敏感指標在護理工作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及指導性作用,受到醫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2]。分娩過程關系母子安危,而產科中的不良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在產科中實施護理敏感指標管理十分必要。筆者所在醫院在產科中確立護理敏感指標,實施優質護理持續改進,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產科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344例患者,年齡22~43歲,平均(28.7±3.2)歲;初產婦219例,經產婦125例;順產208例,剖宮產136例。按照隨機分配的方法將344例患者分為兩組:研究組172例,年齡22~42歲,平均(28.3±3.0)歲;對照組172例,年齡23~43歲,平均(29.0±3.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172例患者優質護理服務,研究組172例患者在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上,采用產科護理敏感指標進行優質護理持續改進,內容包括:(1)成立研究小組。由產科中經驗比較豐富的醫師和護士組成,小組成員學習與研究護理敏感指標的評估方法,了解敏感指標的概念及具體操作過程[3]。(2)數據的收集與評估。小組成員對產科患者進行動態評分,了解產科患者的特征,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各指標進行分析,確定的護理敏感指標包括產婦滿意度、護理質量、產后不良事件(產后出血、傷口感染、新生兒窒息)三大方面內容,護理質量指標包括會陰側切比例、會陰撕裂比例、新生兒早吸吮比例、健康新生兒比例、純母乳喂養比例5方面內容[4]。(3)優質護理持續改進。對產科患者實施護理敏感指標后,小組成員要定期對產婦進行回訪,統計出現的突出問題,然后就統計的問題統一召開會議,并就突出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對護理敏感指標進行合理調整與改進,及時解決突出問題。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產后對產婦進行調查,評估產婦對于生產過程的滿意度,同時比較護理質量及產后不良事件。滿意度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個等級;護理質量包含會陰側切比例、會陰撕裂比例、新生兒早吸吮比例、健康新生兒比例、純母乳喂養比例5個方面,每個指標各10分,總分為50分;產后不良事件包括產后出血、傷口感染、新生兒窒息。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產婦滿意度為94.19%(162/172),對照組產婦為86.63%(149/172),研究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6646,P<0.05)。
2.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產婦護理質量評分為(43.83±2.52)分,對照組產婦為(36.75±2.37)分,研究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8410,P<0.01)。
2.3 兩組產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產婦中出現產后出血1例,產后感染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16%,對照組產婦中出現產后出血3例,產后感染5例,新生兒窒息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23%,研究組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6017,P<0.05)。
3 討論
在優質護理服務中,護理質量的評估具有關鍵作用,而護理敏感指標作為有力的評估手段,能夠充分反映出臨床各個科室的護理特征[5]。以護理敏感指標作為中心實施優質護理,能體現出護理的針對性,以取得最佳的護理效果。優質護理持續改進中,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起到重要作用。傳統的護理質量評價體系一般將患者滿意度作為指標進行,缺乏客觀性與動態性,結果也不夠全面[6]。而優質護理持續改進中實施的護理敏感指標,是對護理過程各個環節進行評價,將評價過程變得具體化,有利于發現護理工作中的問題環節,促進問題得到及時糾正與解決。
評價優質護理的質量應包含結構、過程與結果各個方面,如果只從結果角度去評價護理是遠遠不夠的。本研究中確立了針對產科患者的護理敏感指標,包含了患者滿意度、護理質量、不良事件發生三方面的內容,且以產婦滿意度和不良事件作為最終指標,將“以患者為中心”這一宗旨貫穿于優質護理的持續改進工作中,充分體現了護理工作的客觀性和動態性。
本研究確立了產科護理敏感指標,其中包含了產婦滿意度、護理質量、產后不良事件三方面內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操作性較高。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生理上的劇烈疼痛,可能產生不良情緒和一定的消極心理,因此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有專業人士陪同并提供指導,這有利于生產時間的縮短,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產婦的痛苦,也能減少產婦的不良情緒與消極心理。產婦的滿意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對于護理工作的真實感受,這是實施優質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產科護理敏感指標中的關鍵內容[7]。本研究中實施了護理敏感指標的產婦滿意度為94.19%,明顯高于只進行優質護理服務的對照組(86.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生產過程中,多數的產婦可能進行會陰側切,這也會給產婦造成一定影響,不利于產婦產后的恢復,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提供專業的指導與照護,能有效減少會陰側切的發生率。會陰撕裂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生產并發癥,會給產婦帶來在一定程度上的生理和心理的傷害,對產后的恢復會造成一定影響。產后及時給予母嬰接觸、嬰兒吸吮等專業指導,對于實現母乳喂養有很大幫助[8]。健康新生兒指標能體現生產過程是否順利,促使助產醫師關注產程,減少意外發生,有助于產婦與嬰兒的安全。本研究根據會陰側切比例、會陰撕裂比例、新生兒早吸吮比例、健康新生兒比例、純母乳喂養比例5方面確立了護理質量評分指標,研究組產婦采用了這些敏感指標,護理質量評分有了很大提高,相比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由于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各種風險,產后可能會出現一系列不良事件,包括產后出血、傷口感染、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是一項反映生產過程順利與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產后并發癥,嚴重威脅產婦的健康及身體恢復;如果產后護理不當,剖宮產的手術切口和會陰撕裂傷口會發生傷口感染,因此傷口感染是評價護理質量的重要內容;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也是評估生產護理質量的一項內容[9]。本研究的研究組產婦實施了護理敏感指標,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有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產科優質護理持續改進過程中采用護理敏感指標具有明顯的臨床效果,有效提高產婦的滿意度和護理質量,降低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適合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智英,成守珍,呂林華,等.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在優質護理評價及持續改進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0):1168-1171.
[2]張華芳,黃麗華.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8):992-993.
[3]劉敏杰,張蘭鳳,范琳琳,等.結構-過程-結果模式在護理質量評價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9(4):114-115.
[4]祝志梅,黃麗華,馮志仙,等.產科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5):573-577.
[5]陳英華,傅潔潔,李睿明,等.優質護理實施述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8):43-46.
[6]顧敏,陳要武.設立質量敏感指標推進普外科優質護理持續改進[J].護理學雜志,2015,30(13):4-7.
[7]何小霞,黃美凌,張密.優質護理服務對普通外科住院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2,11(12):530-531.
[8]徐厚麗,王凱,尹愛田.婦幼保健院優質護理服務質量管理評價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11(3):540-541.
[9]吳幸芳.新生兒窒息與產科因素的關系研究及護理策略[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17):2616-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