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陳星珍

【摘要】 目的:探討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的無陪護護理策略。方法:回顧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7例的臨床資料,觀察無陪護護理策略,并觀察護理結果。結果:實施無陪護護理后,87例患者中,發生護理風險事件2例,發生率為2.3%;患者護理滿意度總分為(93.5±3.2)分,家屬護理滿意度總分為(95.2±3.4)分。結論:給予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無陪護護理后,護理風險事件少,保證患者住院安全,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高。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 長期住院; 無陪護護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5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6-0090-03
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屬于精神疾病的一種,發病率比較高,患者發病后,會出現行為障礙、認知障礙、情感障礙等,降低其社會功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抗精神病疾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仍有部分患者病情進展,嚴重時甚至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然而部分長期住院患者家屬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無法提供長時間的陪護,需要護理人員給予有效的護理,常規護理中,方法比較單一,且不適合長期住院無陪護患者,筆者所在醫院自2015年1月起,給予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無陪護護理,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齡38~71歲,平均(54.3±2.8)歲;病程1~6年,平均(2.2±1.4)年;文化水平:本科及以上13例,大專20例,高中及中專21例,初中15例,小學及以下18例;生活自理能力:無法自理36例,部分自理32例,可自理19例。納入標準: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病歷資料齊全。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病歷資料,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無陪護護理措施如下。
1.2.1 基礎護理 患者及家屬入院后,護理人員向患者家屬介紹無陪護護理的相關知識,增加患者家屬對其的了解,促使患者家屬理解、支持護理人員,預防醫患糾紛。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住院期間,多數患者自理能力比較差,或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這就需要護理人員給予患者相應的生活指導及幫助。精神分裂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習慣獨處,淡漠于人際交往活動,個人衛生狀況相對比較差,并影響機體免疫力,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基礎護理時,應有針對性地實施,以提升患者生命健康程度。首先,對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長期臥床的患者,每天定期幫助患者進行清潔工作,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吃飯時提醒患者用餐,并給予協助,經常按摩患者肢體,防止褥瘡的發生。其次,對于存在部分自理能力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采取監督的方式,引導患者逐漸提升自己的自理能力,并多鼓勵患者與他人交流,并帶領患者進行相應的運動,如散步、慢跑等。最后,對于完全能夠生活自理的患者,以增強患者免疫力為主,并鼓勵患者做好個人衛生。
1.2.2 預見性護理 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會明顯降低患者的體質及機體抵抗力,加之精神衰退,導致其生活自理能力顯著變弱,甚至無法自理,不知冷暖、遺大小便等癥狀存在于大多數的患者中,增加了感染的發生機率,增加其他軀體疾病的發生風險。護理人員在實施無陪護護理期間,應不斷地強化自身的護理技術水平,豐富護理專業知識,根據患者情況評估患者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提前給予患者預防性的護理措施,并有針對性的提升患者的抵抗力,增強體質,減少軀體疾病的發生,提高機體的健康程度[1]。
1.2.3 強化心理支持及社會支持 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住院原因中,主要的一個原因為擾亂、危害社會,屬于強制入院。實際上,患者住院期間,探視需求及心理需求都是非常強烈的,護理人員在實施無陪護護理期間,應強化心理支持及社會支持,以提升康復效果,促使患者社會功能的提升[2]。護理人員應全面地了解患者,利用會談技巧,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同時,收集患者的相關資料,尤其是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看法,以有針對性地制定特殊的心理護理計劃。盡管精神分裂癥患者較難以接觸,但護理人員態度和藹、語氣溫和時,多數患者并不會拒絕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因此,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時,應改變自身的態度及言行,消除誘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
1.2.4 用藥指導 軀體疾病普遍存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治療期間,除了抗精神疾病藥物外,患者還需服用治療軀體疾病的藥物。由于藥物多種多樣,某些藥物之間可能會發生相互作用,導致患者服用后產生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用藥安全,護理人員需要準確掌握患者服用的各種藥物之間有無相互作用、禁忌證等,并給予患者用藥指導,保證患者住院安全[3]。此外,針對不合作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心理特點,采取說服、誘導的方式,切不可強硬地命令患者吃藥,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
1.2.5 提高安全管理力度 實施無陪護護理過程中,評估患者住院安全性時,現場開展動態評估,以能有效地避免不安全因素,順利給予患者治療。護理人員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嚴格依據相應的要求進行,期間,不斷強化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及能力,做好預防工作,減少護理風險事件[4]。此外,無陪護護理中重點的,也是最基本的內容為安全管理,醫院應先從硬件方面著手,建立完善的硬件設施,如建設安全監控系統、安防設備等,保證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同時,還應促進護理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識,專業地判斷患者的安全風險,有針對性地預防,減少不安全事件。
1.3 觀察指標
觀察實施無陪護護理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由本科室護士長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共同制定“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包含兩份,一份針對患者,于患者出院前發放給患者,向患者講明調查目的及填寫方法后,由患者自行填寫;另一份針對患者家屬,患者出院后1個月時,在家庭隨訪中發放給患者家屬,由患者家屬自行填寫。兩份調查問卷均包含生活護理、用藥護理、服務態度、病癥護理四個方面,每方面25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
2 結果
2.1 實施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
實施無陪護護理后,87例患者中,發生護理風險事件2例,發生率為2.3%,其中,沖動1例,外走1例。
2.2 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
實施無陪護護理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總分為(93.5±3.2)分,家屬對護理滿意度總分為(95.2±3.4)分,見表1。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治療時,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及藥物缺乏,通常采用常規抗精神疾病藥物治療,但并不能完全治愈患者,而且部分患者病情依然會加重[5]。隨著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的進展,多數患者需要長期住院接受治療,期間,藥物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及癥狀,卻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會能力等,因此,需要在患者住院期間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認知能力、交往能力的提升,提高其生活質量[6]。
精神分裂癥病程長,病情易出現反復,治愈難度大,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與此同時,也會影響到患者家屬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部分家屬不愿面對患者,失去治療的信心及陪護的意愿[7]。無陪護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是指家屬不需要為住院患者提供照護,所有照護工作均由護理人員實施,屬于創新型的人性化護理服務。給予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無陪護護理后,真正將患者放在護理工作的中心位置,實現以人為本,同步開展疾病護理、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等,緩解患者病情的同時,滿足患者各方面的護理需求,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況,降低其心理壓力,促使患者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及護理,提升治療效果,減少護理風險事件[8]。此外,無陪護護理還可減少患者家屬受到的折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家屬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無陪護護理應用后需要護理人員全面地護理患者的生活及疾病,護理人員應將更多的精力投放至工作中,并學會勞逸結合的方法,避免職業倦怠情緒的產生。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護理中應用無陪護護理后,可促進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的降低,預防患者病情進展,逐步地提升患者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蘇敏芝,鄭嬋燕,崔文艷,等.長期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無陪護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34):84-87.
[2]王艷婷,侯凌峰,沈素花.強化式健康宣教護理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1):101-103.
[3]班瑞益.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3):155-157.
[4]何麗嬋,蘇保育.吸煙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及護理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1):165-167.
[5]王云仙,沈勤.75例長期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無陪護護理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0,23(11):91-93.
[6]劉志芳,李喜春.長期住院的慢性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多方位護理干預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0):118-119.
[7]劉怡.長期住院衰退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102-103.
[8]葛林紅,江雪琴.護理干預在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壓力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