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侃+唐英
摘 要 《園林美術》是風景園林專業基礎課中的核心課程。本文從風景園林專業的專業特點出發,探討該專業與園林專業、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需求的異同,剖析目前我國大部分院校風景園林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而總結出更符合風景園林專業需要的《園林美術》教學模式。
關鍵詞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人才培養 專業特色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園林美術》課程對于風景園林專業的意義
《園林美術》課程一般開設于風景園林專業的第一、第二學期,是風景園林專業基礎課中的核心課程。本門課程以繪畫技法訓練為主要內容,旨在訓練學生繪畫技巧的同時,增強學生審美意識、培養立體思維能力、加強學生觀察力和動手能力等。《園林美術》不同于藝術院校傳統的繪畫課程,“園林”限制了其繪畫的對象和范圍,“美術”強調了其核心的藝術性和繪畫技法,而“園林美術”四個字結合起來,則限定了這門課是理性與感性結合的設計類美術。因此,《園林美術》課程始于繪畫,但服務于設計。由此可見,《園林美術》是一門設計類的繪畫技巧訓練課程,有助于風景園林專業學生更好的徒手表達設計思想、推敲場所比例尺度、增強學生對場地和風景認知、增強學生立體思維能力和提高審美等作用。
2風景園林專業的培養重點及該專業《園林美術》課程現狀問題
風景園林不同與園林專業,是一門“以生物、生態學科為主,并與其他非生物學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規劃)、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學科”。目前國內大部分院校風景園林專業中的《園林美術》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基本上與園林專業、設施農業專業類似,甚至與藝術類的環境設計專業大體相同。這就導致了學生起點不同、培養目標不同而產生一系列問題,例如學生由于基礎差起點低而自信心缺乏,不清楚學這門課對專業課有何幫助而不重視,進而不愿意多花功夫練習等。這樣使《園林美術》離我們的教學目的相差甚遠,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現在的人才市場需求。根據筆者的調研,認為目前風景園林專業《園林美術》課程存在以下幾類問題:
2.1課程培養目標不明確
大部分院校風景園林專業同園林專業的《園林美術》課程內容類似,從素描基本功開始,練習石膏幾何體、靜物、風景,然后進入鋼筆速寫和色彩階段。大量的石膏幾何體和靜物的素描、色彩練習讓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覺得自己是為了畫畫而畫,而非為了鍛煉繪畫基本功,進而增強風景園林綜合場景寫生能力、增強場所理解和感知能力而畫。一方面學生會因訓練內容過多而出現信心不足、煩躁的情況。另一方面,學生不了解《園林美術》對于自己將來從事風景園林相關工作有什么用處,只是簡單的認為學了園林美術就是為了學手繪,導致大部分學生會認為將來學好計算機繪圖就可以代替手繪,所以是否學好園林美術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沒有任何影響的觀點。
2.2課時少,課程訓練不夠集中
《園林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理論知識再完備,如果沒有足夠的課時訓練保障,也是無法學好這門課程的。目前《園林美術》在大部分院校一學期的課時為80~120學時,且課時分散,往往一周4~8課時,加上風景園林專業有大量的外出實習、考察類課程,經常使其中斷。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剛琢磨懂某種繪畫技巧,而由于中間要暫停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導致忘卻其中要領,反復幾次會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因為沒有天賦,“學不會”、“學不好”等,而忽略了其實繪畫是一門通過練習就能夠掌握的技巧性的學科。
2.3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園林美術》課程仍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理論課相對枯燥、不夠形象,繪畫零基礎的學生很難理解。而該門課程的實踐課由于學生量大,教師無法做到逐一示范,也使零基礎的學生產生畏難心理。考核方式大部分停留在傳統的結課作業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認為期末得分過于片面,不夠客觀。這樣容易出現學生在理論課一知半解,實踐課無從下手,而考核時壓力過大等問題對課程產生不良情緒。
3風景園林專業《園林美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
3.1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改革
(1)適當減少美術史、美術鑒賞等理論課課時比例,加強學生實踐環節課時比例。理論課的講解應側重透視、比例、造型、構圖等內容,有助于學生迅速掌握繪畫技巧、樹立學好園林美術的自信心。相關美術史論、藝術鑒賞內容可以用多媒體方式簡單綜述。鑒賞類的理論知識應溶于臨摹實踐時,由老師講解,學生實操,這樣也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
(2)加強風景園林速寫訓練課時,提高學生徒手表達設計的能力。素描和色彩雖然是基本功,但是對于風景園林專業有限的學時來說,這兩個方面的學習內容過于繁雜。素描方面,增加結構素描的訓練,減少明暗調子素描訓練;色彩方面,增加鋼筆淡彩的訓練,減少水粉靜物等內容的訓練。適當減少素描、色彩的訓練學時,增加風景速寫的訓練學時,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徒手繪畫能力。徒手繪畫是設計師與客戶進行交流探討的手段,同時也是取得客戶認可與信任的基本素質和要求。減少植物單體訓練,增強綜合環境練習,以整體帶局部,在整體環境訓練中加強單體的塑造。
(3)降低臨摹課時比例,增加寫生課時,增加創造性訓練課時。前文已經提到,風景園林專業的《園林美術》課程服務于風景園林設計,而設計是一門對創造力要求很高的技術。大量的臨摹實踐會導致學生過多注重繪畫中的線條、明暗或單體植物、小品的繪畫方法等局部特征,忽視創造力的培養。所以該專業的《園林美術》課程應有目的性的讓學生在練習繪畫技法的同時,增加對物體或環境的拆解、重組等創造性訓練,為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設計能力打下基礎。
(4)增強學生感知能力訓練。風景園林專業技能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景觀感知和對場地的理解。風景園林美術的訓練內容應該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描繪景觀植物,而應該學會在描繪的過程中,去解析描繪對象的空間構成、層次、天際線及其他場所特征。不同于傳統風景寫生速寫根據美學特征去強調畫面重點,而是要有根據對場所的理解而強調畫面重點、省略細節的意識。這種練習方式既提高了繪畫能力,也培養了場所理解的空間感知能力,才能更全面的培養學生成為能用手繪表達設計思維的設計師。
3.2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課堂需求。建議理論課用多媒體手段,結合PPT理論講解、動畫鑒賞、視頻演示操作步驟、利用幻燈機等設備讓任課教師現場演示及錄制符合專業特色的微課等手段。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課下反復學習、琢磨、練習。在實踐課方面,實行小組制,課前摸底,按照繪畫基本功的掌握程度將學生三人一組進行劃分,鼓勵學生互相看畫、互相找問題、互相點評。這樣即使上課學生眾多,在老師不能一一演示的同時,學生可以在相互討論中共同進步,并且帶有目的帶有問題的找老師尋求幫助,會使學生對問題更加印象深刻,減少下次再出現錯誤的幾率。
3.3考核方式
由傳統的單一式考核轉變為綜合考核。摒棄傳統的只注重最終結課作業的“一畫定勝負”,而是重視平時練習的效果。采用考勤20%、課堂實踐40%、結課作業40%的多維考核方式,增加一定比例的附加分鼓勵學生勤于練習,只要和上次比有提高便能得到一定的附加分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督促學生在平時練習時勤于思考。其中結課作業的考核也可以按教學內容模塊進行階段式考評,如基礎素描、風景臨摹、風景寫生、風景淡彩等。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成績更為客觀,更能反映學生在每一個階段的學習狀況。
《園林美術》課程貫穿于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的整個一年級學習,對于其未來的專業課學習及其畢業后踏上工作崗位、從事風景園林相關工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改革風景園林專業《園林美術》課程,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特點,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專業特色,有利于培養出更加優秀、更加符合社會及產業需求的風景園林設計師。
參考文獻
[1] 孫筱祥.風景園林從造園術、造園藝術、風景造園到風景園林、地球表層規劃[J].中國園林,2002(4):7-12.
[2] 韓紅,黃小金.風景園林美術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09(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