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海


【摘要】 目的:探析糖尿病患者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的變化情況。方法:選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為此次研究的觀察組,選取同期于醫院接受健康檢查的85例健康人為此次研究的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均接受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兩組SDNN、RMSSD、PNN50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程在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顯低于病程10年以下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進行診斷,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可作為主要檢測指標。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病程最長,其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越低,發生惡性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越高,故需要加強臨床干預和治療,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 糖尿?。?心率減速力; 心率變異性; 變化情況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6-0110-02
糖尿病現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類型之一,據調查研究顯示,我國每天糖尿病新增病例人數約為3000例,每年新增約120萬以上[1]。糖尿病最為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為周圍神經病變,隨著病程延長,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率也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心率變異性的降低提示交感神經張力提升或迷走神經張力降低,心率減速力可對迷走神經功能進行定能定量測定,是近年來臨床上發展起來的新型心電圖檢測技術[2-3]。本次研究以85例糖尿病患者、85例健康人為研究對象,對糖尿病患者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為此次研究的觀察組,選取同期于醫院接受健康檢查的85例健康人為此次研究的對照組。對照組中男48例,女37例;年齡32~68歲,平均(45.69±2.69)歲。觀察組中男47例,女38例;年齡33~71歲,平均(46.69±2.85)歲;病程為1~15年,平均(6.35±2.13)年;其中,病程>10年31例,病程≤10年54例。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接受心率變異性時域檢測和分析,檢測前1晚及檢測當天禁止飲用茶、酒、咖啡、禁止吸煙、禁止服用影響自主神經系統藥物,無情緒波動或劇烈運動。采用24 h全息12導聯動態心電圖記錄儀及分析軟件進行檢測和分析,研究對象隨身佩戴動態心電圖儀,在研究對象正常自由活動下對其實施24 h連續監測。
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心率減速力、心率變異性指標進行監測和反應,心率減速力(DC)的計算方法如下:確定研究對象20個周期的心率段,以比前一心動周期延長的減速點為中心點,對不同心率段進行有序排列,計算公式如下:DC=[X(0)+X(1)-X(-1)-X(-2)]×1/4,以DC<4.5 ms表示結果異常[4-5]。
心率變異性指標主要包括以下三項:(1)SDNN,24 h內全部正常心動周期的標準差,反應24 h內心率變異性指標總和;(2)RMSSD,全程相鄰正常R-R間期之差的均方根值;(3)PNN50,兩個相鄰正常R-R間期標準差>50 ms的心搏數占分析信息間期內心搏數的百分比。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研究對象DC、SDNN、RMSSD、PNN50比較
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比較
病程在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顯低于病程10年以下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是我國臨床高發疾病之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是其常見并發癥之一,該疾病與微血管病變及代謝異常導致神經營養障礙有關,但其相關指標檢測卻未被列入糖尿病的常規檢查,因而常被忽略。而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損害往往起病隱匿,隨著病情的進展而逐漸加重,最終形成不可逆的損害,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猝死風險,因而有效評估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心率變異性(HRV)是指逐次心動周期間的時間變異數,主要用于反映自主神經功能狀態,可反映出神經體液因素對竇房結的調節性作用,其具有簡單、無創、廉價等優勢。心率減速力(DC)是指在24 h心電信號中出現后1個心動周期較相鄰前1個心動周期延長,可以定量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經作用強度,能夠單獨檢測迷走和交感神經,迷走神經通過負性調節控制心率減慢,其興奮性增強則心率減速增強,DC值增高,反之亦然,是心率變異性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心率減速力可體現機體自主神經系統迷走神經與交感神活性的平衡關系,并對糖尿病患者的迷走神經功能狀態進行早期檢測,具有無創性[6-7]。SDNN可反映出自主神經功能的整體變化,其余兩項指標則顯示出迷走神經張力變化。RMSSD主要用于反映出患者24 h的自主神經功能整體變化情況,PNN50可對迷走神經張力的變化情況進行反映。上述指標可反映出自主神經功能,DC值則可對迷走神經作用的強度進行定量分析,不受外界的影響,與生理條件的檢測技術較為符合。這種檢測技術可對以糖尿病猝死、心血管疾病為預警的指標進行反映,并廣泛應用于臨床研究和治療中。DC檢測技術是一種用于自主神經評定的無創檢測方法,其優勢主要體現在操作簡單、方便可行。在糖尿病檢測中,采用DC聯合24 h動脈心電圖檢查同時進行的方式,可對迷走與交感神經的作用強度進行定量測定。DC值降低,也提示機體迷走神經的興奮度降低,增加患者猝死的危險性。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其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指標均明顯低于病程≤10年糖尿病患者,與文獻[8]研究結果相似。此次研究結果再次說明,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可對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進行評價,病程延長,患者的自主神經病變加重,對其病情的影響則越大。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進行診斷,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可作為主要檢測指標。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病程最長,其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越低,發生惡性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越高,故需要加強臨床干預和治療,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齊連芬,李川潔,方業明,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心率減速力及心率變異性的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9):73-76.
[2]尹紅霞,陶貴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減速力、連續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的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5,28(B06):196-197.
[3]金鈴膽,翁志遠,徐麗娟,等.糖尿病患者心率減速力和心率變異性等指標的檢測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5,37(6):131-133.
[4]王麗華,王志國,唐海紅,等.心臟病患者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的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6,11(3):239-241.
[5]高敏,顧朋穎,陸聞生,等.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率減速力臨床變化及意義[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49(3):378-380.
[6]潘程婕,張芳,何濤,等.心率減速力評價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價值[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2):291-292.
[7]師幸偉,楊波,蘆蘭,等.心率減速力評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經失衡的價值[J].廣東醫學,2016,37(16):2419-2421.
[8]金鈴膽,李貴,陳舒玲,等.高血壓腦卒中患者心率變異性與心率減速力的變化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4):1683-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