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彬

【摘要】 目的:探析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治療方法及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2例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兩組,每組31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合金記憶形狀環抱器內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1年的隨訪,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患肢恢復負重時間、髖關節功能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可縮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和負重恢復時間,提升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可在臨床治療上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術; 股骨假體周圍骨折; 合金記憶形狀環抱器內固定; 鎖定鋼板內固定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6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6-0115-02
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髖關節置換術逐漸應用于骨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已成為多種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颊呓邮荏y關節置換術后,其髖關節可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但也伴隨著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風險。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以高齡人群為主要發病群體,骨折較為復雜,且多合并骨量流失,臨床治療難度大,對醫療技術要求高[1-2]。本次研究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2例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合金記憶形狀環抱器內固定、鎖定鋼板內固定的治療效果進行對照評價,為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2例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兩組,每組31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43~82歲,平均(60.23±3.26)歲;骨折距離置換術時間為4個月~3年,平均(1.56±0.96)年。觀察組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44~83歲,平均(60.87±3.35)歲;骨折距離置換術時間為5個月~3年,平均(1.87±0.8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距離置換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合金記憶形狀環抱器內固定治療,根據患者骨折的實際情況,以骨折線為中心做股骨外側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端后,適當剝離骨膜。行骨折復位,將環抱器恢復原形,在骨折近端固定,確定固定可靠后,關閉手術切口。
觀察組患者接受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于患肢股骨大轉子位置作6 cm手術切口,將闊筋膜切開后,充分分離、暴露轉子,將股骨外側附著的肌肉組織向遠端剝離,以充分暴露股骨遠端為適宜。在X線引導下,進行閉合復位,并選擇適宜長度的LISS接骨板,從轉子部位切口處順行插入。使用螺釘在假體所在的髓腔內進行單層骨皮質固定,同時對假體遠端進行雙側骨皮質固定。待完成骨折端固定后,關閉手術切口。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對治療后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1年的隨訪,對兩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患肢恢復負重時間進行記錄,并對數據進行對比。Harris(髖關節)評分標準:Harris評分量表主要包括疼痛程度(44分)、功能(日?;顒幽芰?、步態、行走、距離、畸形,47分)、活動范圍(前屈、外展、伸展外旋、伸展內旋、內收,9分)三個大項目,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術后恢復越好[3-4]。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1年的隨訪,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患肢恢復負重時間、Harri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的股骨假體周圍骨折通常為病理性骨折,是其他類型骨折的4倍,發生率相對較高。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手術后肢體負重量增加,因疲勞過度造成骨折;第二,手術過程中手術操作穿透患者股骨皮質;第三,假體松動、假體周圍骨溶解;第四,皮質缺陷或骨水泥填塞不均勻,造成骨干局部應力較為集中;第五,術后慢性感染等。股骨假體周圍骨折與一般股骨骨折相比,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骨折部位多合并不同程度骨量流失與骨缺損;(2)人工假體存在多使用一些常規固定方法,如鋼板固定、髓內釘固定等;(3)在處理假體周圍骨折時需要對假體的穩定性進行準確判斷。因此,在行髖關節置換術中,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手術操作人員嚴格按照手術操作要求進行[5-6]。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治療一直是臨床上研究的關鍵和重點問題,合金記憶形狀環抱器內固定是利用環抱臂對骨折兩端表面的回復力起到維持骨折端穩定性的作用,無需經髓腔鉆孔置入螺釘,這是現階段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固定方法。合金記憶形狀環抱器內固定的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可以防止骨折端的旋轉移位,消除斷端剪切力和扭轉力。同時,可避免鋼板螺釘對骨結構、骨假體-骨水泥-骨界面和骨水泥殼造成損傷,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后期骨痂重建。但在手術過程中需要選擇適宜的環抱器型號,環抱器過大則會造成骨折端穩定性差,而環抱器過小則難以正確環抱股骨近端。
鎖定鋼板內固定的治療優勢在于在閉合復位過程中,可保障假體的穩定性,接骨板與骨間的貼服接觸小,對骨、軟組織的血供影響相對較小,更有利于骨折部位愈合。同時,在手術過程中使用影像學技術進行輔助檢查,可對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進行準確評估,若愈合不夠,可及時采取植骨治療,避免貽誤治療時機,治療方法安全、可靠。通過術后隨訪,可對患者的內固定是否松動及有無斷裂情況進行觀察,且周圍螺釘對患者骨水泥鞘穩定性的影響相對較小,可見鎖定鋼板內固定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行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的患者在骨折愈合時間、患肢恢復負重時間、髖關節功能評分上與接受合金記憶形狀環抱器內固定治療患者相比有明顯差異,本結果與文獻[7-8]的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相似性。此次研究充分說明在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臨床治療上,鎖定鋼板內固定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可縮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和負重恢復時間,提升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可在臨床治療上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鄭建章,胡世平,湯發強,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國臨床醫學,2014,21(4):418-420.
[2]管廷進,孫鵬,鄭瀟,等.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原因分析與診治[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2):180-181.
[3]杜中華,衡德忠,李鵬斌,等.骨水泥疊加技術在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4,16(1):51-53.
[4]王瀚儀,孫立,彭朝華,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及其相關性[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4):4678-4680.
[5]郭濤,張亞奎,張星火,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發生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9):1731-1733.
[6]唐江安,楊鐵毅,王思輝,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分類方法及治療[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20):2032-2034.
[7]孫強,魯堯,王洪勛,等.改良記憶合金環抱器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生物力學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15,31(7):637-640.
[8]王勇,蔣建農,都斌,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分類及治療[J].中華創傷雜志,2014,30(11):112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