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峰
摘要:社會體育專業的“醫體結合”課程是現代高校中常設的專業之一。但是現有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中的“醫體結合”課程已經滯后于專業發展的需要,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本文研究了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在醫體結合專業設置的現狀,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進而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與創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開發;設置;研究
社會體育專業是目前我國高校在體育專業中常設專業之一。自1989年,成都體育學院最早進行“醫體結合、體醫滲透”的體育醫學改革以來,目前的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中,“醫體結合”課程逐漸成為現代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普遍重視的課程。所謂醫體結合課程,就是在社會體育專業中,設立的體育學和醫學相結合的課程。這是現代體育專業培養全新人才的課程設置的需要。通過這一課程的設置,把體育運動與醫療保健相結合,主要探討在群眾性的社會體育活動中如何做好運動損傷的醫療康復和保養問題。對醫體結合人才的培養,是國家對體育專業的畢業生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運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前提下,需要相關體育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指導,培養醫體結合專業的畢業生已經成為各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共識。設置合理的醫體結合課程,是發展現代社會體育學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究在新時期,如何在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開設“醫體結合”課程,對“醫體結合”課程進行創新和開發,是擺在每一所高校面前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學術界近些年對此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為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做好“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置與開發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但是,我國目前高校還是以競技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培養為主,對社會體育專業的重視度不夠,現有“醫體結合”課程已經不能夠適應高校社會體育發展的需要。如果這種現狀不加以及時的改變,那么不利于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長遠的發展,也不利于全面健身國家戰略的實現。
一、高等院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設置的狀況
1989年,成都體育學院在自己的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中,首次提出“醫體結合”理念,并最早設置了醫體結合課程。此后,這種課程逐漸為其他高校體育教學所采納。目前,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中, “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置已經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一些學校的社會體育專業的“醫體結合”課程已經創出了自己的特色,如上海體育學院、山東體育學院依托自己學校特色,把“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上升到校級層次,開發出了一些符合本校特色的“醫體結合”課程。觀察各個高校開始的“醫體結合”課程,主要有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育養生學、體育健身學、社會體育運動醫療護理學等。這些“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立,有效地實現了體育運動與醫療保健的結合,為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課程設置思路,也為國家開展全面健身運動培養了大量的體育應用型指導人才。總體上看,各個高等院校在社會體育專業設置的“醫體結合”課程為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二、高等院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設置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醫體結合”課程開發力度不夠,創新速度慢
現有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中的“醫體結合”課程在開發中力度不夠,集中表現在課程內容傳統陳舊,缺乏必要的創新意識。以體育保健學為例,大多數學校只是探究如何做好體育運動中的防護和緊急運動損傷的維護問題,沒有進行更深入體育學與醫療學結合的內容的闡述。簡言之,就是現有醫體結合課程大多是教授給學生是什么,但是很少引領學生探究原因。課程資源的不足,是造成課程開發力度不夠的重要因素。同時,各個高校也沒有結合本校特點,開發自己學校特色的醫體結合的校本課程。總體上看,現有高校醫體結合課程雖有變動,但是創新力度不大。在全民體育成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現有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設置與開發中的短板,在今天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它一定程度上已經滯后于國家全民體育戰略的發展需要。
(二)“醫體結合”課程缺乏必要專業人士的參與
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需要具有雄厚專業知識的人才的參與,現有高校片面重視競技體育項目的做法,致使在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中出現明顯滯后現象。在醫體結合課程的研發中,人才的短缺更是突出的問題。很多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中“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置于開發由于缺乏專業人士的參與,還是沿用以往傳統教材,傳統的上課模式。各個高校不能及時高效地開發出適合自己學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具有極強可操作性的醫體結合的校本課程。一些高校也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進行了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但是總體上還是落后于現代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的需要。總之,人力資源的短缺,是影響我國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進行“醫體結合”課程開發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三)“醫體結合”課程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可操作性較差
正是由于上述醫體結合課程開發創新的力度不夠,相關人才的短缺等現實的問題,致使我國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的“醫體結合”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總是出現可操作性差的問題,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以山東體育學院的社會體育專業為例,雖然也開設了相關“醫體結合”課程,但是內容的陳舊,教學手段的傳統性,致使很多學生對這一課程不感興趣。筆者曾將調查在這些課程中學生的參與學習情況,幾乎90%以上的學生認為這些醫體結合課程不適應現代高校體育發展的需要。受訪的學生學習這些課程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學分。也許在社會體育專業其他課程中同樣存在上述問題,但應當沒有在醫體結合課程這么突出。一些體育專業的教師在談到醫體結合課程的時候,也是不明所以。很多師生對“醫體結合”課程只是簡單地理解為就是要學會在體育鍛煉中如何做好自我防護,以及出現運動損傷后如何進行簡單的自救等。
三、開發全新的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國家全民體育的戰略背景,大膽進行“醫體結合”課程開發與創新
2014年9月份,全面健身、全民體育已經被確定為國家戰略,并要求在全社會大力推行。這就為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的建設中,要充分立足全民體育的國家戰略,及時對以往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進行大力的改革。在“醫體結合”課程中,也要結合這一時代背景,根據自己學校的特色,大膽地進行相關課程的研發。學校要創設條件,鼓勵社會體育專業的教師進行“醫體結合”課程的校本化研究。對待在醫體結合校本課程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進行大力的表彰,必要時可以給予其豐厚的物質獎勵。學校體育院系也要從宏觀上樹立“醫體結合”校本研發的理念,把這項工作放到體育院系發展的重點工作范疇之中。在具體的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與創新中,筆者建議可以借助于現代網絡信息手段,及時了解國內外高校在醫體結合課程中最新的做法,吸收他們有益的經驗,進而形成自己學校的特色。
(二)大力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為課程的開發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
高校要想做好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與創新工作,離不開大量高素質人才的參與。因此,高校要注重對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在人才引進上,要拓寬人才引入范圍,不要單獨看對方是否具備高學歷,更要看其是否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如果高校具備較強的實力,可以把人才的引進范圍擴展到國外,吸引國外相關專業人士參與進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中來。在對高校現有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也不要忽視。通過選拔優秀的體育專業畢業生,并對其進行必要的培訓,提高他們課程開發的理念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就會在較短時期內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中的“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打造一支優秀的團隊。強大的人力資源的儲備,是未來高校做好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開發最大的助力。
(三)加強對“醫體結合”課程的教學實踐,提高教學實效
再好的“醫體教學”課程,最終是為了能夠服務于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環節是高校做好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教學最終的目的和動力。通過教學實踐,一是可以驗證相關校本課程開發是否具備極強的可操作性,二是可以在實踐中發現課程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課程進一步的改革與創新提供現實數據的支持。要引領學生積極參與“醫體結合”課程的教學活動,真正從內心認識到這一課程的重要性,轉變那種只是片面的為了學分而學習的理念。
四、結語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在“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置與開發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課程的改革和創新。高校要遵循國民體育的國家戰略,積極從事社會體育專業的“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工作,為國家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體育人才。
【參考文獻】
[1]鄧建偉,林騰.“醫體結合”在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中的作用[J].體育研究,2013(05):149-154.
[2]趙振浩.有關醫體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06):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