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杰
摘要:中高職銜接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產物。如何將中高職銜接背景下的中職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成效,真正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成為我們不斷思考、研究、探索的課題。建立科學合理的中高職銜接模式,服務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 培養模式 專業設置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行2+1+3中高職銜接合作辦學模式
針對中職院校學生年齡小,基礎差,且有大多數同學有繼續上大學深造意愿這一實際情況,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與幾所優質高職院校簽訂中高職銜接合作辦學協議,推行2+1+3中高職銜接合作模式。具體的做法是實行分段培養,轉段選拔的方式進行中高職銜接辦學。即學生在中職兩年學習,第三年進入所選高職院校,接受一年高職預科教育暨中職學校的總結性教育評價,經考試考核合格后由所在中職學校頒發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通過參加合作院校的單獨招生考試,達到錄取標準后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在高職院校學習3年,經考試考核合格后頒發教育部注冊的普通高校??飘厴I證書。這樣分段培養的方式拉長了培養周期,轉段選拔需要學生參加單招考試,這有利于學生在中職階段更為專注地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
這一模式既可滿足學習基礎差又有升學意愿的絕大多數中職生的深造需求,使之順利進入高職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也能顧及到基礎太差不能升學或者不愿升學的學生的就業需求,或者在中職學習兩年后頂崗實習,或者在參加中高職共同培養三年后自主擇業。
二、積極推動中高職教師交流合作,創新教師培養提升模式
為了不斷提高教師素質,更好地服務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我校積極組織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的對應專業教師結對,通過課程設置研討、理論培訓、實地考察、交流學習以及互換授課等方式對中高職的教學情況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并根據各專業本身特點積累有效的教學策略。由高職和中職教師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通過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積累經驗,逐步形成“中職+高職+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師既是實施者,又是制定者,并能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進行調整、更改。合作辦學的中高職院校結對教師通過建立的QQ群、微信群增進中高職學校文化的交融滲透;通過雙方老師的交流和課堂教學觀摩增進對彼此學校和學生的了解,在不斷地交流合作過程中,中高職院校教師分別對高中職學段的教學內容有了更全面、更系統的認知。這不僅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而且對教師教學理念不斷地深化,對實現中職學段到高職學段教學內容的無縫接軌無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統籌中高職專業設置,實現中高職銜接精細化的課程模式
統籌中高職公共課、專業技能課和頂崗實習設置,核心課程按標準共同開發,實現體系結構統一、教學分層遞進,構建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課程體系。根據我校中高職銜接班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課程完成情況以及我校與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幾次的交流情況進行匯總和分析,探討中高職銜接教學計劃的系統性、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避免課程結構嚴重錯位,專業課內容重復等問題出現。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學計劃、合理系統的課程設置以及科學的實習實訓指導等,提高中高職教育專業設置銜接的契合度。建立專業銜接工作機制,完善專業設置管理,在我校完成兩年中職課程學習后,第三年在高校重點補習文化基礎課和專業理論知識。正式錄取后開始高職學習內容。
四、校校聯手強化教育教學中的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現資源共享模式
注重中高職培養規格,工學比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資源配置上的銜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系統培養技術技能。通過與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冀中職業技術學院、河北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等幾所高職院校溝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每學期學生去高職學校實習實訓一個月,推進中高職實訓裝備的合理配置和銜接共享,提高設備使用效益,使校際合作科學化、規范化。
五、結合培養目標,以能力為核心,注重教學過程銜接,制定科學的評價模式
中職生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十分渴望被人承認、肯定、尊重、取得成就,所以嚴格教學組織,學籍管理,建立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評價體系就尤為重要。我校實行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教師評價和企業專家評價相結合的多元主體評價;課的評價、每個項目評價、期中期末考試評價,課程整體評價的過程性、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獎金發放、榮譽激勵,處分與學籍、學分管理相結合;最后形成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多元內容的考核評價模式。多元考核評價模式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持續成長,全方面地提高。
參考文獻:
[1]朱雪梅.我國中職與高職銜接研究述評.職業技術教育,2011,(07).
[2]蔡玥.計算機類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的探討.當代職業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