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細紅
摘要: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把“研究性學習”作為課程結構改革的一個重點,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主動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能適應未來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人。
關鍵詞:高中英語 研究性學習 措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涵義
研究性學習始于美國,由英語“Inquiry learning”翻譯而來。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探究問題的方法,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究創新的能力。
也可以說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課程形式,是一種教與學的方法,是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根據一定的要求,自主確定一個或幾個研究專題,運用自身具備的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把需要解決的問題主體回歸于學生本身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思考的過程。
二、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施措施
1.激發學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新教材高中英語課文內容、題材廣泛,有天文、歷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說、傳記等。教師應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創設求知探索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一條或幾條新聞,然后在課上復述給全班聽。最好是當天的國內外新聞,可以是爆炸性的新聞,也可以是逸聞趣事,凡是有價值的新聞都可以在課上再次發布。既可以了解國內外的時事,又可以增加同學們用英語交流的興趣。
2.用好教材,滲透研究性學習
高中英語新教材題材廣泛,有天文、歷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說、傳記等,許多課文都是與社會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其內容涉及日常生活、事業成功、身體健康、人口問題、環境保護等各方面。無論從對話表演到討論,從課文精讀到泛讀,從語言學習到實踐,都為教師進行導向性設疑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空間和余地,為滲透研究性學習的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平臺。
教師應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指導學生有序預習,創設情景,參與探究和討論,從啟發誘導入手,設計一個個有梯度、有意圖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生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勵學生討論解疑,啟發學生就英語課文中提出的社會現實問題作為課題,讓學生自行選題,查尋資料,充分醞釀,歸納總結,寫出研究報告,把教學看成是師生共同研究問題、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使教學活動表現出更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從所有資料中提取對自己課題有用的信息后,學生們根據設計的研究方案把調查結果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查漏補缺,開始個體獨立寫作,形成書面材料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同時將自己的成果做成圖片、電影、錄像、英文調查小報告、墻報或powerpoint等在全體同學面前進行展現。在展示成果交流時,每一組選派一名語音好的同學向全班口頭匯報,期間參與老師的答辯。
最后,研究成果上交老師批閱。老師從中掌握情況,指出主要優缺點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學生歸納正確,給予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歸納不正確時,分析原因,指明正確的用法,讓學生在“原來如此”的情感體驗中加深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學生歸納之后,教師再做出總結,給予相應的操練與擴展,以期收到觸類旁通和鞏固的效果。
3.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歸納、既獲得了知識,也形成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提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進行“再實踐,再認識”活動。根據情境間相似性進行類推,把一個語言點聯系起來,由此及彼,產生啟發,觸類旁通。這樣既避免了知識間的混淆,拓展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對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再從整合觀點出發,分析系統內各語言點之間的關系與聯系,有效地使知識的系統化、整體化。培養探索真理的習慣,培養獨立人格,正是在英語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所在。
4.加強互動學習,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大多數學生眼里,教師和她們的關系就像貓和老鼠,所以學生有什么話都不敢跟老師說,因此我們要改變這一觀點,教師應該主動和學生交朋友,讓師生關系變成朋友關系,教師可以經常和學生一起探討教學過程,做到教學相長。
總之,研究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對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英語課堂活力和學生注意力、改變和激發后進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和情緒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把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貫徹到底,加快推進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進程。
參考文獻:
[1]徐樺君.普通高中扎實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探索[J].網絡科技時代,2006,(10).
[2]史學芳,王愛玲.研究性學習是創造性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09).
[3]程太生.普通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