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梅
摘 要 本文針對部分民辦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舞蹈教學開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在全面分析現狀基礎上,大膽摸索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舞蹈的特點規律,為民辦高校學前教育體育舞蹈教學的發展及改革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關鍵詞 學前教育專業 體育舞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舞蹈教學現狀
當前,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舞蹈無論在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還是在培養目標、場地器材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為,在社會層面上:學前專業畢業生體育舞蹈能力與任職需求、教學模式與崗位實踐、授課內容與興趣愛好、教學需求與師資基礎之間矛盾較為突出;在學院層面上:經費投入不足,場地器材緊張,形體室、舞蹈室等專業場地重建輕管,各項配套設施不完善,缺乏專業舞蹈老師,專業實踐流于形式;在教學管理上:體育舞蹈不是學前專業核心骨干課程,無論在師資配置、課程設置還是在課程目標、學習熱情等方面都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重技能輕基礎、重表演輕創編傾向嚴重,沒有把重點著眼于學生畢業任職需求,而一味追求高難技能、復雜組合;在教學考評上:突出了技能的掌握熟練程度,忽視了藝術教育能力、幼兒舞蹈的教學能力與創編能力的培養,對規范的舞蹈動作、良好的儀容教姿等基本功要求較低;在課程設置上:缺少專業的教材,學時設置不科學,課程規劃不合理,課程內容時效性不強,特色課程無亮點,教學隨意性大,抓基本功、打基礎、促提高的教學思路不清晰;在教學組織上:沒有針對民辦高職高專學生舞蹈基礎差距較大的實際,沒有區分不同層次、不同級別、不同類型、不同基礎、不同水平的學生開展層次教學,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簡單,教學組織不嚴密,學習氛圍不濃,教學效果不佳。
2原因分析
2.1培養模式
一是人才培養理念陳舊。“我教你學”、“我說你聽”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壓抑了自主創新,教學的側重點是技能和知識的掌握,而不是學習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培養,僅僅是 “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二是人才培養定位不準。主要存在人才培養目標不清、質量偏低,培養機制不完善、途徑單一,培養方式模糊、體系滯后,沒有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科特點,把學習教育專業體育舞蹈課當成了普通的舞蹈課來組織。三是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要克服培養目標“趨同”現象,著力在學科專業化和學生個性上求突破,緊盯學生第一任職需要,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
2.2課程設置
一是課時不充足。課時量嚴重不足,上課時間安排不合理,課間轉換銜接緊張,教師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教學課程只能不斷壓縮刪減,導致課堂安排過滿、教學節奏過快、學生壓力過大,要求標準降低、教學效果下降、學習熱情衰退。二是結構不科學。要突出基本功,注重打基礎、促提高,適當延長開課時段跨度區間,第一學年突出體育舞蹈基本知識、基本動作、基本形體和樂感的訓練,強基固本;第二學年突出學前專業特點,以自編舞蹈為抓手,狠抓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固本培元;在第三學年加強專業實踐,以崗位實習為平臺,不斷查缺補漏、不斷總結提高。三是內容不充實。教學方法簡單、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往往照本宣科缺少活力,沒有結合學科前沿和崗位實踐,大膽推行情景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前沿性、知識性、趣味性低,內容不充實詳盡,吸引力差,與專業需求和學生期望差距較大。
2.3課程組織
一是教學組織不嚴密。教學各環節銜接不緊密,課間轉換不緊湊,教學安排不科學,教學計劃不論證,教學秩序不正規,師資配備不雄厚,課堂組織不嚴密,小組劃分不合理,教學登記不及時,教學執行不嚴格,教學質量不托底,教考脫節、學用脫節嚴重。二是課前準備不充足。普遍存在備課不認真、針對性不強,無應急特情處置預案,課前準備活動不充分、組訓不科學,教學場地設置、訓練器材綜合保障不力,安全措施落實不得力、訓練損傷防范不到位。三是課堂教學不高效。教學方法手段單一,多以講解示范、個人體會、分組練習的模式開展教學,沒有立足專業需求和學生實際開展研討式、反思式、分層式和創編式教學,對學科前沿好的經驗做法研究借鑒不夠,對多媒體高新教育技術應用不夠,對樂感、藝術、人文等因素重視程度低,沒有跳出課堂看教學,“大課堂”觀思想不突出,課堂組織重形式輕內容整體效果偏低。
2.4課程考評
一是評價指標不合理。評價指標雖然引入了表現力、創造力等因素綜合考評,但評價指標仍然存在重技巧輕基礎、重表演輕創編、重結果輕內涵傾向,學生創編舞蹈無思想、無內涵、無精神,過于重視花樣翻新忽視神韻表達、過于重視題材表現忽視審美構思,缺乏時代精神和藝術自信,與教學目標漸行漸遠。二是考評重點不突出。考核導向作用不明顯,考核重點不突出、內容不明確、師生不互評等,直接導致教學目標不清晰、學科特色不明顯、專業素養不全面,無法達到以考促學、以考促教、以考促評的目的。三是考評手段不靈活。考評方法多采用日常表現和最終成績按一定權重比例進行量化評分,存在考評指標不科學,設計不合理,受主觀因素影響大,存在一錘定音現象;考評手段也僅把閉卷考試改為創編節目,沒有結合學科實際,積極引入信息手段進行數理分析統計,沒有運用“大數據”手段進行預測糾偏,沒有采用專家組集體點評進行整體評判,整個考評手段效度不高。
3構建學前教學專業舞蹈教學新模式
一是建立樂舞融合的學前舞蹈教學新模式。應充分考慮畢業任職幼兒對象特點,重基礎、抓長遠,突出創編舞蹈的趣味性和娛樂性,突出樂感培養,以音樂節奏為切入點,充分感知和體驗音樂,通過人文熏陶、藝術渲染、音樂烘托和肢體語言展示形體之美、氣色之美、神韻之美,最終達到內情外化、內外交融的目的。
二是建立需求為牽引、平臺為支撐的學前舞蹈教學新模式。著力扭正學科特色不明顯、考評重點不明確、專業規劃不明朗,緊密聯系學院師資實際,緊緊盯住學科目標,積極引入新方法新手段新理念,不斷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趣味性挖掘,大力推進體育舞蹈自編操和集體表演匯報改革,牢牢把握能力與需求、教學與實踐、興趣與愛好幾對矛盾,以模擬教學、崗位實踐為支撐,創造性的開展分層教學、自主教學、課題教學,全面促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三是構建德育與舞蹈教學相互滲透的教學新模式。舞蹈教學是以人的體態練習為手段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不僅包含了知識技能的訓練,還包含了對意志品質的錘煉和對美的追求,舞蹈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自我超越、自我凈化、自我升華的過程,要把舞蹈美、心靈美與舞蹈教學結合起來,把心理、音樂、人文、藝術等要素與教學融合起來。
總之,要緊盯教學培養目標防止本末倒置,要把握教學基本規律及時糾偏撥正,依據學生實際和職業崗位要求精選學習內容,將基本舞蹈技能、舞蹈教學能力和藝術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端正舞蹈教學觀念,明確培養思路,探尋科學方法,從而建立起一套與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