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1
教材是最有價值的教學工具,對于教師而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深刻理解、準確定位、恰當使用教材?!?011年版思想品德課課標》也明確提出教師依據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靈活、創造性使用教材,參與教材開發,使教材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教學的需要。
在開展《思品課學生個性化展學》課題實踐研究中,課題組成員充分挖掘學生身上更具有時代性和實效性資源,創設的更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促進學生有更豐富的情感價值體驗。下面就以粵教版七年級《2.3綠色上網》為例,闡述個性化展學中對教材挖掘與開發的具體做法。
一、在個性化展學中挖掘教材資源
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環節、課前個性化展學—《走進網絡新時代》側重了解學生的日常上網行為及習慣;第二環節、課中生成性展學—《發現網絡新世界》《掌握網絡新技能》側重對網絡世界進行再認識,培養學生的網絡素養;第三環節、課后探究性展學—《踐行網絡新規范》,側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生成。
1.課前個性化展學——《走進網絡新時代》
學生進行課前主題式展學《我的網絡新生活》,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將他們日常上網行為進行展示。在展學過程中,了解到初中學生使用手機上網行為已經十分普遍,且已經能夠熟悉使用手機來為自己服務。聊天和聽音樂、看電影、玩游戲等是最主要的活動內容,僅有部分學生懂得使用手機解決學習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通過學生展學,對學情有了了解:一方面,是學生已經初步掌握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能力,懂得使用互聯網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正確辨析網絡信息能力還不強;使用網絡語言不文明現象比較嚴重;媒介批判能力有待提高;科學合理使用網絡提升自身素質能力較為缺乏。這就給我們在開發教材資源提供了依據。
2.課中生成性展學——《發現網絡新世界》《掌握網絡新技能》
課堂中,我提前利用課前學生展學內容,對本課做了預設。設計了幾個生活學習情境。
活動一:《上網行為我來判》
小組為單位分別對上述情境作出判斷分析,并給出相應的理由說明。
行為:1.校園貼吧怎么發2.低頭族中有你嗎3.學習利器我用他4、建議意見隨便發
討論:1.判斷是非對錯;2結合課本分析理由;3.給出正確做法。
結論:1.網絡之利:信息共享、快捷便利、平等開放;2.網絡之弊:不良誘惑、違法行為。
在說明理由時,學生現身說法,舉一反三,對自己上網中出現的類似錯誤行為進行反思,時刻提醒遵守網絡道德及法律規定,懂得正確合理的使用互聯網。
在第二個環節中,為了幫助學生提高網絡素養,更好的利用互聯網,我還設計了《掌握網絡新技能》的小組大比拼活動。將各種不同類型手機APP圖標進行競猜,其中手機應用涉及娛樂、學習、效率、生活等。最后讓學生應用APP對自己的周末進行安排,并分小組進行展示,評選出最優方案。
活動二:《指尖上的周末》
以小組為單位,應用你所熟悉APP工具,合理安排你的的周末一天。
上午:事件(出行,閱讀);應用(掌上公交、滴滴出行、今日頭條);效果:略
中午:事件(用餐,聽歌);應用(美團外賣、QQ音樂);效果:略
下午:事件(娛樂、作業);應用(王者榮耀、微信聊天、作業幫);效果:略
通過課堂中成功的預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課堂里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對自己的上網行為進行分析反思和再認識,形成自己的新看法,教師在預設后,鼓勵學生舉一反三,通過課堂交流碰撞中有了新生成。
3.課后探究性展學——《踐行網絡新規范》
在課堂展學后,學生對互聯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明確了《綠色上網》這課學習目標,也掌握了上網的新技能。為了實現教學的知行合一,課后布置探究課題《論智能手機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鼓勵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將課內知識與課外探究聯系起來,通過課題研究解決當前困擾家長和老師對中學生使用手機出現的問題,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
附:學生在課題研究中提出的看法
在使用智能手機時應自覺抵制一些不良信息,不被虛假信息所騙,謹慎網絡交友,不沉迷于游戲;
手機產家應與學校聯系,聯合推出適合學生使用的智能手機(如取消游戲功能、可自動屏蔽不良信息等);
對于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網路中的不良信息,智能手機消費充值等,應頒發一部相關的法律;
課堂每個環節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通過展示和分享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在教學中主要任務是搭建教材與學生的橋梁,扣緊學生已知與新知的紐帶,打通學生道德體驗與道德實踐的通道。
二、教材資源開發對個性化展學的作用
在本節課中,我對教材挖掘開發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更新充實教材;二、重新整合教材;三活化超越教材。從效果上看,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參與性高,并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1.充實教材—促學生主體地位實現
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素材和情境。 例如在情境選擇中使用時代感強的熱點。如:網絡謠言,微信新功能,手機最新APP等素材。既充實了教材資源,又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學生多了自主選擇的余地,提高的學習主動性。
2.整合教材—促進高效課堂達成
展學課堂的三環節,環環相扣又逐步推進。學生從對互聯網的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分析,最后引導學生參與行動實踐。將教材內容打破重組,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3.活化教材—促學科素養形成
給學生提供的學習素材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時代感強,能夠更好的讓所學知識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課堂的最后環節,讓學生使用網絡工具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在討論、質疑、反思中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課后探究環節,放手鍛煉學生能力,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網絡素養和道德法律意識的養成。
總之,目標指向明確、內容多樣、形式靈活的校本教材能夠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發現自己潛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采取加工和整理能力;在展學中,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進行學習體驗、實踐反思,有利于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梢哉f個性化展學課堂為教材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充分的養料,而校本教材又為個性化展學的實現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