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合木江?巴拉提
摘 要:本論文分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是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戰略任務,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是社會主義本質論斷的新發展。
關鍵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意義 分析
中圖分類號:D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1
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樹立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深化的內在要求,而且,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是社會主義本質論斷的新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吸取借鑒古今中外關于社會和諧的理論成果,但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有可能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下,穩步地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1]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科學總結了我們黨執政以來的歷史經驗,進一步地實事求是,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并以此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方針。這不僅說明了構建社會和諧社會是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也說明了科學發展的提出,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有者直接的內在聯系。離開了實事求是就難以樹立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路線;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又必須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中,始終存在著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個基本的維度,人的發展尺度儀表人文主義的維度,生產力尺度儀表了科學主義的態度。”[2]“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3]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發展生產力,盡快地擺脫“一窮二白”的落后局面,進行了堅信卓越的探索,提出社會主義發展的宏偉目標,鄧小平繼承和發揚了毛澤東實求是思想又注入了解放思想的科學內涵,明確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4]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是,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繼鄧小平之后,江澤民同志強調可持續發展,他把發展提到“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高度,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新世紀,胡錦濤同志則提出可續發展觀,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解決社會矛盾的大政方針和戰略目標,強調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實踐中能夠不斷創新。”[5]
發展生產力,堅持實現共同富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要建立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形式、利益分配方式、就業方式等必然呈現多樣化趨勢。社會利益的分化必然導致不同利益群體核心的階層的形成。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鄭重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勢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求真務實,立是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深入理解與把握,著眼于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操作與運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提出了關于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面的重大戰略和重大戰略目標:即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這一目標的視線必須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前提。共同富裕,首先要富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是解決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問題,離開生產力的發展談論富裕與共同富裕,只能是空談,特別是我國“國家這么大,這么窮,不努力發展生產力日子怎么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么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過去多少年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國家才能一步步富強起來,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才能擺脫貧窮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要允許一部分人、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后富,先富幫助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鼓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并且實現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后的地區更好地發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兩個大局”思想蘊涵著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鄧小平同志的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6頁.
[2]侯衍社、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53頁.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3-14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43頁.
[5]江澤民.“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