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嘉
摘 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異化”思想,指出了是資本主義制度造就了工人日益貧困的境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警惕“異化”現象的出現,關注勞動者本身的生存狀況,從而使我們的經濟發展成果能夠為廣大的勞動者共享。
關鍵詞:異化 異化勞動 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 -01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寓居巴黎時,于1844年5月至8月寫成的,所以又稱《巴黎手稿》。當時,歐洲的各個國家陸續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發展,而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隨之上升,貧富差距急劇拉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馬克思意識到,對當代世界的批判,決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與社會生活相關的現實問題,其中心點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所以在《手稿》中馬克思開始深入研究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弊端,提出了著名的“異化”思想。
一、《手稿》中的異化思想
馬克思認為“異化”即是“異己化”,“異化勞動”即是指勞動者的勞動成為一種異己化的東西,勞動者的勞動能力越發達,生產水平越高,勞動者就越貧困。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勞動活動與勞動者相異化,人的類本質和人之間相異化,人和人之間相異化。
首先,馬克思在文中提出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異化。對于勞動者自身來講,它的生產技術越發達,他創造出來的勞動產品越多,那么這些產品的價值就越少,所以勞動者通過它得到的財富就越少。“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自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5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其次,馬克思認為之所以會導致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歸根結底是因為勞動者和勞動活動本身之間存在異化狀態,因為在勞動者看來,“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5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本應該是人類的本質所在,人們勞動是對自身一種需要的滿足,然而正因為異化的存在,使人們勞動不是為了勞動而是為了報酬,以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再次,馬克思還提出了異化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之間的異化。他說道:“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這一帶有人類意識指導的目的性活動本來應該使得人與動物相區別,但是異化勞動使得人和動物一樣將勞動僅僅當作生存的手段。而且正是由于人與自身相對立,那么人與他人之間也是一種相對立的狀態,這也就是馬克思提出的第四個規定,人與人之間的相異化。異化勞動加深了階級矛盾,使得勞動者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緊張,同時也使得勞動者之間競爭加劇,關系惡化。由于在社會中人們都是為了自我生存而進行勞動,那么自然就會導致各種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出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剩下單純的經濟關系,而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關系,這就是人與人的異化的表現。
馬克思在文中非常深入的分析了這種“異化”思想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帶來的巨大危害,給與其嚴厲的批判和譴責。馬克思認為這種異化勞動的現象使得統治階級能夠更加殘酷的壓迫無產階級,破壞無產階級的幸福,從而攫取無產階級的勞動成果,鞏固自身的統治基礎。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工人階級淪為一個精神空虛,喪失自我,失去對生活本身的追求而單單追求生存的完全異己的存在物,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他越是努力工作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就會導致他的愈加貧困,也就是說他越是追求生存,就越是生存艱難。
二、研究“異化”思想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對于“異化勞動”現象的分析是基于當時的社會現實,經濟越發展,工人越貧困。而在馬克思去世之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更加迅速,尤其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自然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相比較19世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異化”現象是否也逐漸消失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相比較19世界,工人的生活水平確已提高,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貧富差距依舊巨大。資產階級掌握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物質財富,一些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依舊非常艱難。此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越來越多,人際關系日漸被單純的經濟關系所取代,人們的相處愈加冷漠。所以,在當今社會之中,研究“異化”現象依舊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現了迅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社會問題也逐漸涌現,似乎也陷入了一種“異化”的困境之中,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工農差距,行業差距種種現象亟待解決。與此同時,“異化”現象更多的表現為一種人的類本質與自身的異化,人與人之間異化。在當今我國的社會之中,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現象層出不窮,各種社會問題不斷出現,人與人之間缺失了起碼的信任問題,食品安全問題,誠信缺失問題,貪污腐敗問題,利益成為了一切人類的行為活動之中的終極目的,人們在行為活動中開始將行為帶來的利益作為評價行為活動的標準。這正吻合了馬克思在《手稿》中所提到的人的類本質和自身的異化現象,人們將生存作為人的本質,勞動僅僅作為生存下去的手段,而非人的本質需要,而這種人與自身本質之間的異化現象也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異化現象。
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及時遏制此類現象的繼續發酵。首先,大力發展生產力,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只有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才會減少對物的依賴,進而不被物所控制。其次,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對勞動者本身的關注。國家和政府應該以人為本,不斷完善和改革社會制度、社會政策、法律法規,維護廣大百姓的利益,保證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最后,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高勞動者的道德素養。營造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幫助勞動者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財富觀,進而創建起平等自由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彭冰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綜述[J].嘉興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3] 劉晨曄.《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思想新讀[J]. 社會科學輯刊,2004 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