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評技術評估為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本文在分析環評技術評估現狀、內容和原則基礎上,提出了提高環評技術評估有效性對策,對指導環評技術評估工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V21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7)03-0046-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020
Abstract:EIA assessment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ntents and principles of EIA assess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IA assessment and has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assessment of EIA technolog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echnical assessment; effectiveness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是由環評技術評估機構接受委托,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質量進行審核。環評技術評估依據法律、法規、部門規章,以及環境方面的標準和技術規范等,分析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對項目和專項規劃實施的環境可行性及環評文件進行技術性評估,并提出技術評估報告,監督和審核環評報告書的編制質量和完整性,為環保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1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內容及原則
1.1 環評技術評估內容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包括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評估。(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技術評估主要包括:與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符合性;與相關規劃的相符性;環境保護措施與達標排放,即評估擬采取的措施的技術可行性、有效性、經濟合理性、長期穩定運行和達標排放的可靠性等;環境風險的可接受性,即評估項目建設存在的環境風險及其防范、減緩措施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環境影響預測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評估項目實施后的環境影響程度與范圍的可接受性;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評估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是否符合總量控制要求;公眾參與,評估公眾對項目建設的意見以及建設單位對公眾意見采納或者未采納的說明的合理性。(2)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評估主要是對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的評估,包括評價文件的規范性、基礎數據的有效性、環境現狀調查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環境影響預測方法的合理性和預測結果的可信性、提出的環保措施的針對性和可行性等。
1.2 環評技術評估原則
(1)客觀公正原則。環評技術評估要在綜合考慮項目實施后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基礎上,對項目實施的環境可行性與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技術性評估,評估的結論必須本著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原則。(2)決策服務原則。環評技術評估術語技術支持行為,在評估依據、內容、方法、時限要求等方面必須體現為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環境管理決策服務原則。(3)相同標準原則。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要與環評文件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標準和規范要相同,并根據評價標準的選取原則,作出對環評文件所選取標準的正確性進行綜合判斷。(4)參與廣泛原則。環評技術評估過程中要廣泛吸收來自不同學科、不同行業的專家、環評單位以及其他相關單位(如建設單位)的意見建議,主動聽取項目所在地環保部門意見。要始終站在維護國家、集體和公眾環境權益的高度,對建設項目以及項目環評文件進行評估。
2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現狀
1992年,我國成立了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此后,省市環保部門陸續設立了環評技術評估機構,作為第三方審核機構,環評技術評估在提升環評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其成為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
2.1 評估反饋機制不完善
環評技術評估發揮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環境審批決策、完善環評機制等,這些都離不開預測手段的運用,但由于項目自身建設、后期運營、項目所在周圍的環境變化,工程施工等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導致了項目的實施與環評技術評估之間存在偏差,這時如果相關的信息反饋機制不完善,就會導致偏差難以及時有效的得到糾正,影響環評技術評估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但,當前,環評技術評估預測多是項目前期開展,項目自身建設周期長,時間跨度大等也影響了信息反饋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導致信息反饋失靈、失真時常發生。
2.2 評估方法、技術應用受限
環評技術評估能否有效發揮監督環評報告,提升報告質量的關鍵是看能否全面系統地發掘信息來源,最大限度地掌握項目影響環境的各種因素。而現實情況是,環評技術評估的信息源主要來自環評報告,環評技術評估所使用的方法又與報告過于雷同,導致了環評報告中一些問題難以及時有效地被識別出來。此外,環評技術評估時間緊、質量要求高,使得一些技術、方法和工具無法被應用,限制了環評技術評估質量的提升。
2.3 評估信息化程度不高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化技術在環評技術評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信息化評估面臨著諸多現實困難:基礎數據庫不健全,工程項目建設的前、中、后期階段的信息錄入不全,各個環節階段信息聯系不緊密,難以有效發揮基礎數據庫的應有功效[1]。由于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基礎數據采集和提取存在周期長、工作量大等,導致環評技術評估人員無法在短期內鑒別、整理環評報告中的信息真偽。由于環評技術評估信息需要量大,在信息采集環節受到的干擾因素多,導致信息誤差率較高也是影響環評技術評估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提高環評技術評估有效性對策
針對環評技術評估存在的問題現狀,以及開展環評技術評估內容和所要堅持的原則來看,提高環評技術評估有效性應做到:
3.1 完善信息反饋機制
環評技術評估機構通過建立完善的績效統計指標體系等,督促項目主持人在進行相應的項目評估時能夠嚴格按照環評指標體系進行體系分析、項目記錄和績效評估,并把績效評估與評估報告納入環評技術評估質量體系中,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和事實評價及時提出反饋意見,并做好反饋意見的落實檢查,為持續改進環評評估質量提供有效舉措和機制保障。加強區域內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績效研究,要以一定時間段內區域內開展的項目建設為重點,從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區域環境質量以及項目建設等層次,開展項目業主、環評參與機構、環評評估機構以及環評管理部門在前期環境管理中的績效作出綜合分析和評價,建立相應檔案,分析影響績效因素并加以改進。
3.2 加大環評技術評估實踐
環評涉及的學科領域多,但由于受到認識水平和實踐經驗不足的因素制約,目前環評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這環評技術評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提升環評技術評估質量和效果,要強化人員素質,環境影響技術評估需要掌握所屬行業的專業知識和環評領域知識和經驗,尤其是建設項目的工程實踐經驗,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項知識的儲備都難以發揮環評技術評估效果。要擴大環評技術評估的信息渠道,不能單靠環評報告,及時識別、糾正環評技術評估錯誤信息,例如,通過搭建技術評估與環保部門主要業務部門的銜接機制,積累技術人員的實踐經驗,提升環評技術評估結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3.3 加強環評技術評估信息化建設
根據環評工作的發展,及時對環評技術信息化內容進行完善和提高,通過相關信息技術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應用,切實提升環評技術評估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既要保證技術評估的信息化水平,也要提升信息化的規范建設。加強技術評估制度保障[2]。結合實際,評估部門要積極制定《環境影響技術評估質量控制辦法》、《環境影響報告質量評定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保障技術評估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蘇晴,張晚涼,張曉梅.重慶提高環評技術評估有效性的探索與思考[J].環境影響評價,2013,(5):36-38.
[2]孫明宇.如何提高環評技術評估有效性的探索與思考[J].綠色環保建材,2017,(4):247.
收稿日期:2017-05-23
作者簡介:盧海波(1983-),男,本科,研究方向為環評技術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