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摘 要:“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極大的促進了黔南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起到重要的開發、示范、引領和推動作用。本文就該項目實施的具體情況做了初步的闡述,希望能為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文化惠民;公共文化
“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是黔南州政府政府向民間文藝團體購買文化產品,無償提供給基層民眾為手段的創新之舉,它為促進黔南文化建設向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開發、示范、引領和推動作用。
一、“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基本概念
1.陣地進萬家。強化項目爭取力度,統籌部門資金,分縣、鄉、村三個層次,抓實文化活動廣場建設,形成縣鄉村三級文體活動、圖書服務、信息陣地,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2.文化進萬家。通過縣鄉村戶四級聯動,加強服務機制建設,形成以城區為中心、鄉鎮為紐帶、村寨為陣地、農戶為基礎、學校為平臺的格局。
3.宣傳進萬家。建立文藝精品創作獎勵激勵機制,積極創作更多文藝精品,充分利用節目創作、舞臺展示、發放資料等形式宣傳法律法規、惠民政策、新聞熱點、科技普及等等知識。
4.服務進萬家。廣泛發展黨員代表和文化志愿者,通過“崗位練兵”、“黨員示范崗”、黨員承諾、志愿者服務等形式,為廣大群眾提供社會事務、文化休閑、文化產業等服務。
5.文化精品鄉村行。通過以地方名片為主,與民間精品藝術相結合的本土文化精品的整合包裝,實現“鄉村行”節目展示本土文化精品,從而激發農民群眾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自信、推廣以及傳播。
二、項目創建過程
黔南州平塘縣是“幸福進萬家”的發源地。該縣針對基層干群關系緊張,低俗文化肆虐鄉里等客觀現實,通過深入調研發現,根本原因便在于農村群眾未能享受文化發展成果,缺乏先進文化引領。于是在2010年10月探索實施“幸福進萬家”公共文化服務,當年劃撥專項資金50萬元,遴選出2支專業表演隊至6個試點鄉鎮開展文藝演出,獲得巨大成功。2011年初,平塘縣安排文化建設經費250萬,向縣內文藝團隊公開采購文藝節目,中標的表演隊伍每場演出獲得縣財政給予的1800-2000元演出補助,中標演員可獲得為期一年的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補助。當年全縣農村群眾觀眾達15萬人次,占全縣20多萬人口的75%左右,全縣121個行政村的群眾都能在家門口看到1至2場文藝演出活動。
2013年,甕安縣借鑒“平塘經驗”開展了“甕水長歌鄉村行”村寨公益演出活動,對來自全縣10個民間演藝團隊的文化惠民演出節目進行公開采購,對中標的每個民間文藝團隊進行每場3000-3500元的演出補助,確保全縣97個村、社區的群眾都能享受到一場以上公益文藝演出。2014年5月,甕安縣動員組織全縣17支群眾文隊伍參加公益演出遴選,7支群眾文藝團隊中標,每場演出補助也增加至3500-4000元。
繼平塘“平福進萬家”和甕安縣“甕水長歌鄉村行”村寨公益演出獲得成功后,黔南州將兩縣的經驗總結提煉為“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文化惠民工程,并成功申報為年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為推進示范項目創建工作,黔南州連續兩年(2014—2015)將“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全州范圍內部署實施。
三、示范項目主要做法
1.領導重視。為使工作順利開展并取得實效,各縣市分別成立了以分管領導為組長及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黨委政府領導,部門分工負責,鄉村協調配合,職責明確,多方聯動。
2.經費保障。黔南州除將“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活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外,還加大了對文化事業的整體投入力度。以甕安縣為例,在2013年初,甕安縣委、縣政府就在年初預算中把文化事業發展經費提升到2000余萬元。
3.夯實基礎。為推動“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的順利實施,黔南州各級政府均加大了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的建設力度。以甕安縣為例,2011年末,該縣文化宣傳行政、事業單位共增加專業人員84人,其中全縣各鄉鎮、街道辦文化站共配備專職文化專干30人;縣文化館增加編制至20個,并由原來的股級升格為副科級事業單位;專門成立了30人聘用制的“甕水長歌”藝術團。
4.導向正確。著力反映發展成就、發展措施和惠民政策、好人好事、幸福生活,在廣大群眾中宣傳奮力跨越的精神狀態、構建和諧的良好氛圍和引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5.條件具體。參與報名競標的文藝團體必須是項目實施地縣內文藝團體,組建在三個月以上,演職人數在12人以上,自備有音響設備、演出所需服裝、道具俱全。演出內容要充分運用歌曲、舞蹈、小品、相聲、快板等表現形式。
6.采購公開。全年演出分上半年、下半年兩次公開采購,每次采購分四個具體環節:(1)報名。凡具備條件的文藝團隊均可以報名。報名要對節目構想、演出隊伍、設備情況、演出地點等,如實填寫《報名表》。(2)排練。中標團隊要認真抓好排練工作。節目數量原則上在10個以上,并不斷創新節目。(3)采購。開展招標現場評估,由領導小組對參與競標的團隊文藝團體的演出節目質量進行集中或單獨評估。(4)演出。領導小組確定經審查合格文藝團隊的演出村寨,簽訂演出協議,商定演出具體時間和行程安排。中標團隊則根據確定的日程,赴指定的行政村進行文藝演出。每場演出由當地鄉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現場發放《調查表》,現場接受觀眾測評。
7.評估及時。一是現場測評。每場演出結束后鄉村干部當場發放“演出滿意度測評調查表”,測評內容包括創作題材、節目質量、演員技藝、音響效果和服裝、道具、表現形式等,由群眾現場無記名投票測評。二是座談總結。首先是各隊在每場演出結束后進行座談,總結演出中的得失,及時修正;三是領導小組在整個演出活動結束后及時召開總結座談會,對演出工作進行全面總結,查找不足,改進提高。
8.群眾受益。政府通過向民間文藝團體采購節目的形式,確保了全州12縣市的每一個行政村一年內均有文藝團體到該村進行公益演出兩次以上。
9.創作精品。為提高文化文藝創作整體質量,黔南州文廣新局專門啟動了《黔南州傳統劇目庫》建設工作,通過對傳統歷史劇目的梳理,一大批文藝精品隨之涌現,其中《水族蘆笙舞》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化匯演優秀獎;苗族舞蹈《苗山節拍》獲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優秀獎等。
10.塑造品牌。針對黔南少數民族眾多的特點,黔南州將“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與傳統節日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布依族“六月六”、苗族“四月八”、水族“端節”、惠水縣“好花紅”文化藝術節等一大批民俗節慶文化活動品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