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紅
摘要:本文以筆者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的點滴體會來談談如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小學語文教學服務。全文主要從“三適”進行闡述:一、運用信息技術要適時。以《太陽》一文的教學為例來說明適時運用信息技術能取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以《鳥的天堂》一文教學為例,說明適時使用信息技術能激發學生思維。以《瀑布》的課堂教學過程為例,體現電教手段在形、聲、動方面的優勢,在適當的時機出示,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重點、難點。二、運用信息技術要適用。通過《葡萄溝》一文的教學為例說明,各種電教媒體的刺激,使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運用信息技術要適度。通過《海底世界》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大量展示了課件,導致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的偏離。
關鍵詞:信息技術;適時;適用;適度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以其生動形象的音、色、形的獨特優勢逐漸融入了各學科教學領域。合理適時地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明顯的優勢。如何使信息技術教學更好地為小學語文教學服務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運用信息技術要適時
多媒體以其生動、直觀、形象的優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運用得適時,對語文教學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在教學《太陽》一文時,可以制作這樣一個活動畫面:黎明時分,朝霞滿天,配以優美舒緩的音樂,隨著老師聲情并茂的描述,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這時響起太陽公公富有磁性的話:“我是太陽公公,每天都和你們見面,你們了解我嗎?還想知道關于我的哪些問題?”用這樣的手段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都踴躍發言,提問,為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鳥的天堂》第12、13自然段寫的是作者第二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眾鳥鬧林的場面,這些內容學生沒有真切的體驗,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先播放眾鳥歡騰的一段錄相,然后問學生:“這里的鳥兒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請用‘這里的鳥兒真啊!這樣的句式說一說,并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補充你的觀點。”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在教學《望天門山》一文時,由于大多數學生從未見過長江,無法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意境,在學生困惑之時,恰到好處地地利用錄音加配樂,把長江水打著回旋,激起洶涌澎湃的浪花的氣勢表現出來。適時播放長江水奔騰向前的錄像片的精彩畫面,使學生感知了長江沖斷天門山的磅礴奔放的氣勢以及打著回旋向前流的情景。再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反復吟誦這優美的詩文。學生們有如暢游在奔騰豪邁長江中,從而體會李白詩風的豪放。在這堂課中,學生既體會到了詩文的語言美,又感到了長江的景色美,一種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油然而生。電教手段的適時運用,促進了學生與作者,教師的情感交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重點、難點,對領悟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運用信息技術要適用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已是屢見不鮮。因為它新穎生動,感染力強。但在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內容安排要合理,要選擇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內容,力求使信息技術發揮最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文時,在上課伊始,播放《天堂》這首歌的錄音錄像,讓學生在歌聲及畫面中感受新疆豐富的物產,美麗的景色,為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基礎。然后在講解第一段葡萄生長茂盛這一段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夏季,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這句話時,有機地出示葡萄葉密不透風,圍在一起就像得涼棚的畫面,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講解“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 ,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這一重點句時,我從網上選取了各種顏色各種樣子的葡萄,全部在課件中展示出來,使學生體會五光十色這個詞語的意思,真正感覺到葡萄成熟時的美麗。在講解葡萄干的制作過程時,因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缺乏,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制作了一段動畫,將葡萄干采摘下來運到陰房,掛在架子上,利用流動的熱空氣把水分蒸發掉這個過程完整地演示出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運用信息技術要適度
因為信息技術能夠把清晰規范的文字,悅耳標準的聲音,生動形象的圖形有機地集成在屏幕上,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掌握規律,強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效果,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在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并不是多多益善,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則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方向,削減了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訓練,因而適得其反。
筆者有一次聽了一堂《海底世界》的公開教學。這位教師將課件做得精美絕倫,一節課中用課件出示了海面風平浪靜,海底的各種魚類,海底的各種聲音,海參、貝類、烏賊等各種動物的活動方式,還有海底的各種植物、物產……等各種動畫。課堂上一派熱鬧的場面,學生都看得聚精會神,仿佛在老師的帶領下看了一個精彩的動畫片。在整堂課的教學中,除了看課件外,教師只是讓學生將全文讀了一遍,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說了海底各種聲音。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總目標指出: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試想,這樣一堂語文課學生除飽了眼福外,學生有什么收獲呢?沒有體會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沒有通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覺得在語文教學中應把語言文字的學習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首位。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起到的是促進作用,但不能喧賓奪主,成為語文教學的全部。這也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通過這些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只有適時、適度地運用適用的信息技術手段,才能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江西省樟樹市第八小學 3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