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鵬

盡管10.8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讓青云QingCloud創下中國云計算行業財務性融資單筆最高金額的記錄,但是,黃允松依然憑借對云計算的一顆“匠心”,踏實的繼續著“直上青云”的夢想。
最近發生的兩起融資事件,格外引人注目。先是ofo宣布完成D輪4.5億美元(約合31億元)融資,然后是青云QingCloud宣布完成D輪10.8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同樣的D輪融資,卻有可能面對截然不同的命運,前者或許很快會成為中國下一個“滴滴”,但命運已然被資本主宰;后者雖然離中國的“AWS”還有距離,至少路仍然在自己的腳下。
在云計算這個超大體量的世界里,10.8億元甚至不能撬動中國一個區域的市場,但是如果翻開青云QingCloud的“青春修煉手冊”,仍然會感嘆這個成功“以小搏大”的公司。
“窮孩子”的養成記
2012年,黃允松離開了工作十年的IBM,與另外兩位小伙伴一起,創建了青云QingCloud。在接受了2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后,青云QingCloud正式向公有云市場啟航了。
“云計算能夠大幅降低全社會使用和利用新技術的門檻與成本。”這是黃允松創建青云QingCloud的初衷,但是,彼時的他想要給別人省錢之前,先要做到自己如何省錢。從少買機器不招人到兩室一廳的商住辦公房,三個創始人用最低的成本開始啟動那個在當時看來還很遙遠的夢想。
2013年7月,青云的公有云上線。“當時,青云沒有市場部,自然也沒有向市場投放廣告做宣傳。”黃允松描述了當時的場景,除了業內一些專家知道并試用青云的公有云平臺外,幾乎沒有人知道青云的公有云服務。
有了“產品”的青云QingCloud很快迎來了B輪融資,金額是2000萬美元,這在當時也是中國云服務市場上最大的單筆融資。不過,想要“盈利”對青云QingCloud還很遠,按照黃允松的說法,云計算就是一個薄利甚至不贏利的行業。
事實上,即便是Twitter、Pinterest這樣的公司在融資的早期也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青云QingCloud與它們相同的是早期沒有收入,而在融資后開始有契合市場需求的強大產品。
所以,B輪融資的主要用途還是在提升產品性能上,為了讓自己的數據中心更適用于中型網絡,黃允松一出手就是400萬元買了兩個B段資源,當時帳上只剩下不到1000萬元。而這些IP資源就用在了今天青云要建的BGP骨干網,BGP骨干網也讓黃允松自己掌握了網絡資源。
2016年3月,青云完成了C輪融資,金額是1億美元。而在短短一年時間后,青云又完成了D輪融資。
“這應該是我們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前的最后一次融資,接下來我們會開始啟動IPO相關的流程。”在度過創業最艱難的那幾年后,黃允松和他的青云QingCloud終于改變了“窮孩子”的命運。
對云計算的“匠心”
如果說,早期的青云QingCloud被市場解讀成一家新銳的、技術優勢明顯、初創的云計算公司,那么,在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完成了四輪融資之后,青云不再是青澀的初創公司,而是一家企業級云服務商,也是一家云計算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現在的我們更希望成為一家基于云計算的綜合企業服務平臺。”黃允松表示,今天的青云QingCloud的業務形態不僅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還包括IT咨詢服務等也是青云的業務范圍。“基于云計算的綜合企業服務平臺是在我們推出AppCenter和云生態的戰略之后,逐漸清晰的市場定位。”
無論公司業態、規模怎么變,青云成立之初定下的愿景和使命卻不變:改變生態,讓企業用戶使用IT設備資源時,就像用水、用電一樣方便和自由。
就像一個“匠人”,黃允松和他的青云QingCloud把云服務“雕琢”的更敏捷、經濟、彈性、輕盈,進而幫助整個社會降低IT復雜度,從而提高各個行業業務創新的效率。
幾個實例也足以證明黃允松的“匠心”精神。目前中國云計算市場上,少有公有云和私有云同時快速發展,并且都有著很強競爭力的云服務商。因為在這兩個市場上,競爭態勢非常不同,友商也不同。但是,青云卻能夠在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場同時發力。
原因卻很簡單,因為青云QingCloud的產品成熟度極高。黃允松和他的團隊打造的公有云服務是經得起檢驗的,無論是多租戶還是復雜環境,這使得青云QingCloud的產品成熟度越來越高。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而青云的私有云相當于把經過公有云驗證的QingCloud云平臺部署到企業的數據中心里去。如今,青云QingCloud已經為很多用戶包括銀行、航空行業交付了一站式混合云服務。
今天,做為一家基于云計算的綜合企業服務平臺,青云QingCloud的產品涵蓋IaaS全部組件、PaaS(主要是編排服務),比如數據庫、緩存、大數據平臺、對象存儲等通用性的編排服務,以及由AppCenter構建的的企業應用交付與管理平臺和企業級應用市場。
盡管已經踏上的了“上市”的征程,但是黃允松仍然希望給用戶再來實實在在的服務。比如,2017年黃允松給青云QingCloud一個重要戰略方向就是轉向以應用為中心,深入企業的業務場景。“不是包裝出一個看起來很漂亮的解決方案PPT,而是讓用戶擺脫以資源為中心的視角,能夠真正以應用為中心、以業務為中心。”黃允松希望用戶打開云平臺時,第一眼看到的是業務的整體架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