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在學校課堂“四元”教學模式(自學、助學、展評、反饋)的引領下,我深深體會到充分利用展評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賞識性教育,還可以挖掘出學生自學的內(nèi)驅力、生生助學的熱情,最后的反饋也非常好。無論是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還是試卷講評課都一定給足學生展評的機會,因此我常常被學生“擠”下講臺,成了“懶教師”,學生則成了課堂上的“小老師”。
一、新授課上學生的展評
“老師,我們小組設計了這樣的實驗:兩彈簧測力計相互拉,示數(shù)相同,說明甲彈簧測力計拉乙彈簧測力計時,乙彈簧測力計也在拉甲彈簧測力計,所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師,我們小組設計了這樣的實驗:手壓氣球,感覺氣球也壓我們的手,所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師,我們手中的竹蜻蜓,用力一轉,會向上飛,是因為竹蜻蜓對空氣有向下的作用力,空氣對竹蜻蜓也有向上的作用力,所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師,我們小組還設計了更好的實驗,一定能加分……”“老師,再給我們小組一次機會,我們又設計了一個……”
我的余光掃到了我們班一性格內(nèi)向、學習物理不自信的女生,只見她流露出期盼的眼神,兩手不由自主地用力擠壓著手上的氣球,我微笑著走到她面前:吳同學,你有什么好想法想在同學們面前展示一下?她猶豫了幾秒,小臉漲得通紅,忽地站起來:老師,我把氣球里的氣放出,氣球也會向相反的方向飛出去,我認為這也是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話音剛落,全班同學便對她報以雷鳴般的掌聲。我充分表揚了該同學并請她坐下時,她的臉上露出了難得的自信笑容。三分鐘的小組討論合作,八個小組,設計了十幾個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實驗,看著學生爭先恐后地走上講臺演示小組設計的實驗,加上簡煉的語言表達,聽課老師詫異:學生的表現(xiàn)怎么會這么好,學習興趣怎么這么濃?學生站在講臺上邊演示邊講解,幾乎不亞于教師,每個學生都像打了“雞血”似的,積極地參與和投入其中。同學們的小組合作和自學、助學、展評、反饋尤其是展評不僅成了這節(jié)課的亮點,也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領悟到了新知識,而我在這節(jié)課中把講臺讓給了學生,主要是引導、幫助學生,成了位“懶教師”。看著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xiàn),尤其是學習物理不自信的學生能夠在這樣的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心中倍感欣慰,相信長此以往該同學學習物理一定會成為自信者、成功者。
這是一節(jié)《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新授課,聽著本校教師和兄弟學校同行們的高度評價,我很受鼓舞,心里美滋滋的,盡管被學生“擠”下了講臺,但“展評”成就了學生,同時也成就了我。
二、試卷講評課上學生的展評
我常和學生開玩笑說:“電影導演我是沒資格當了,但教學導演還是可以當?shù)摹!本拍昙壱荒?荚嚱Y束后,我針對這份試卷做了分析,除一道選擇題超范圍、一道實驗題較難以外,其他都屬于學生能力范圍內(nèi)的題目。由此,我設計了這節(jié)“問題課”,當起了“導演”。我先把這兩道題講完,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二十分鐘,在討論過程中有問題可以隨時問我。討論完,由每小組組長問其他小組的任一同學試卷上的易錯題,讓該同學上講臺講給同學們聽。這樣一來,同學們在討論過程中特別認真,不會的同學擔心自已被問到,站在講臺上講不出,因此格外認真;會的同學特別樂意講給其他同學們聽,以獲得成就感。另外,學生既是問題的提出者,又是問題的解決者,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不再是一只填塞知識的活容器。整個問問題、答問題的過程緊張又激烈,學生質(zhì)疑、思考、探究、合作、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掌握該知識的同學通過上臺講解獲得更大的自信。其中有位內(nèi)向的同學被問到一道有關浮力的題目時,臉漲得通紅地走上講臺,用祈求的眼神看著我,說道:“老師,這道題目我會了,但我不會講,我在黑板上畫圖,行不?”我爽快地說:“行。”只見她按照題意畫了三個圖,我見她能畫出裝滿水的杯子、物體漂浮在水中、物體沉在酒精中三幅圖,知道她已弄明白了這道題。可問的同學不放過她,問她答案是怎么來的,用什么公式計算出來的……在同學“咄咄逼人”的無數(shù)個為什么下,該同學硬著頭皮竟也成功地把整個題目透徹地講了一遍。由此,她不僅更牢固地掌握了這道對她而言較難的題,更挖掘了自身語言表達的潛能,豈不是一舉多得。直到下課的鈴聲響起,同學們還沉浸在問問題、答問題的熱烈氛圍中。
這樣一節(jié)試卷講評課的效果超出了我的想象,學生不是簡單地把正確答案寫上去敷衍了事,而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過展評這一方式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新知識,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同時,讓學困生也能當“小老師”,體驗成功的喜悅。另外,也增強了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其在課堂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秀出屬于學生的最亮麗的青春風采。
三、結論
教師的任務就是獻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獻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獻給學生一個探究的課堂,獻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獻給學生一個快樂的課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實還應更進一步,“授之以欲,授之以愉”。
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協(xié)助者、資源的提供者,充分利用課堂上學生的展評,當學生需要幫助時教師適時出現(xiàn),這時教師的作用才可能發(fā)揮到最大。當然,教師“隱退”、被學生“擠”下臺的前提是學生具有學習的欲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此放手才能成就自主,“隱退”才能成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