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冬季也會得濕疹?這跟天氣很有關系,再加上氣溫驟降,氣候干燥,灰塵過大,空氣中的水分比較少,寶寶柔嫩的肌膚原本就比較脆弱,肌膚功能穩定性較差,若沒有及時呵護保濕,很容易帶走其表面的水分,讓原本白里透紅的肌膚變得干燥,容易產生脫屑、泛紅、發炎、發癢等問題。
濕疹
濕疹是泛指皮膚發炎的現象,包含脂溢型、滲出型、結痂干燥型等不同類型的皮膚疾病。而冬季是濕疹的高發季節,由于寶寶的肌膚長期處于干燥寒冷的天氣下,新陳代謝相對變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變少,肌膚水分流失,繼而出現粗糙、皸裂甚至脫屑的情況。
【臨床表現】
首先會出現各種斑疹、丘疹,皮膚表面會有粗糙感、發紅、癢及脫皮現象,偶爾會小水皰出現。1歲以下的寶寶多發于臉頰;到了1~2歲,這種現象會延伸到四肢外側;2~3歲之后,一般會出現在關節彎曲處。
【安全提示】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要小心防護,不要一癢就撓。因為皮膚撓破后很容易引發感染,越抓越癢,最終導致破損處的皮膚引發頑固濕疹,一旦形成濕疹,瘙癢惡性循環,破損處就會發展成滲液、干燥、結痂、粗糙肥厚與裂口,瘙癢變成鉆心的癢,導致夜里寶寶難以入睡,會引起哭鬧現象。
【治療方法】
使用弱效類固醇藥膏加上保濕乳液的配合可有效治療冬季濕疹,正確的使用法是:以弱效類固醇藥膏為主,每天早晚兩次在寶寶洗完臉之后涂抹;當然,保濕最重要,等待藥膏完全吸收,大約10分鐘以后,再涂上一層乳液來保濕。用藥差不多一周的時間,皮膚發炎的部位會得到緩解,這時候只要繼續使用保濕乳液進行維持和保養就可以了。不過家長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類固醇藥物分為7個等級,要根據寶寶的年齡、發作部位、疾病類型選擇使用,即使這些藥大多可以在藥房買到,但家長最好跟醫生咨詢之后再使用,以免使用不當,給寶寶帶來不必要的傷害,比如皮膚變薄、血管增生、毛囊炎,甚至感染念球菌、霉菌等。
濕疹的日常護理
1.沐浴需注意
冬季應該減少給孩子洗澡的頻率,嬰幼兒天天洗澡會使皮膚表層越來越干燥,失去“保水”的能力,水分流失以后便出現濕疹。因此建議每周洗一到兩次即可,水溫宜控制在35℃左右,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因為泡的時間長了,皮膚內的水分也會流失;如果寶寶出現脫皮現象,可在浴盆中滴入幾滴寶寶潤膚油,并在洗澡后為寶寶全身涂擦潤膚乳。
2.補水最關鍵
造成寶寶肌膚干燥的根本原因是缺水。冬季干燥的環境更容易讓寶寶感覺口干,定時讓寶寶喝水補充水分很重要。對于不愛喝水的寶寶,可適當延遲吃飯時間,饑餓感會讓寶寶有想喝水的欲望;另外,多吃些水分多的水果也很有幫助,如梨、蘋果、菠蘿、西瓜等。
3.居家環境的濕度
室內空氣不流通,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容易引起寶寶皮膚干燥或其他病癥,避免室內干燥,建議每天開窗通風不少于3次,每次時間20~30分鐘。室內濕度應該保持在40%以上,天氣較冷的季節,開空調保暖的時候,建議打開加濕器,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4.保濕潤膚
冬天選擇寶寶用的護膚品一定要選吸收效果好,滋潤、防止肌膚敏感型的。保濕乳液是冬季肌膚保養的首要“重點”,應選擇無色素、無香料、不會刺激到眼睛、無添加劑的乳液,才能夠真正保護嬌嫩的肌膚,不僅能起到建立保護層的作用,也可以抵擋外面寒風刺激帶給肌膚的傷害。
異位性皮炎
又稱異位性濕疹或遺傳過敏性皮炎,屬于慢性、復發性、瘙癢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多種遺傳因子、環境等有關。是免疫方面的原因引發的皮膚最外層的皮膚保護層——角質層產生異常的一種過敏性疾病,多發于面部、胳膊、膝蓋后面等部分,患處皮膚會變得粗糙并嚴重瘙癢,一旦過度抓撓就變得嚴重,繼而有膿液流出,情況嚴重者會出現脫皮或局部皮膚變厚等情況。
【臨床表現】
異位性皮炎有其特殊的診斷標準,必須符合下列3項或3項以上敘述:
1.皮膚不同程度瘙癢;
2.典型的皮膚癥狀以及位置,如寶寶多大在臉部及身體一側;
3.超過6個月以上的慢性持續性或反復發作性的皮炎;
4.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過敏癥狀。
【異位性皮炎分為三期:】
嬰兒期 在出生后第二個月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病,皮疹分滲出型和干燥型,均伴劇烈瘙癢,其中大部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行痊愈。
兒童期 多數在5歲前發病,皮疹分濕疹型和癢疹型。只有30%~40%的寶寶長大后仍舊會伴有哮喘或過敏性皮炎。不過幸運的是,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抽血檢驗免疫球蛋白或食物過敏原來檢測出寶寶的過敏原,從而加以避免。
青年及成人期 皮損與兒童期的類似。青年及成人期則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狀,好發于四肢屈側,特別是肘、腘窩。
【治療方法】
盡量的找出發病的原因,從病因入手治療,但一般相對比較困難一些;注意生活飲食,盡量避免食用易過敏食物,比如牛乳、雞蛋白、柑橘等;盡量減少外界刺激,不要用手搔抓、用熱水或者肥皂水清洗;異位性皮炎寶寶會遇到癢與抓的惡性循環——感覺皮膚癢癢的,就用手去抓,抓了就又更癢……所以需注意:衣著應較寬松、輕軟,避穿毛制品或尼龍織品;再就是需要家長注意,異位性皮炎寶寶需要全身擦涂乳液,不僅是患部,因研究報告指出這樣的寶寶是所有肌膚都有缺損,當癥狀消失后,仍需要用乳液繼續保濕,多做一層防護,避免外來刺激。
異位性皮炎的日常護理
1.刺激物
指對皮膚有刺激性的所有物體。如化纖、羊毛類或比較粗燥的麻質衣服,可能會誘發濕疹。有些沐浴露、洗衣液也對皮膚有刺激,有的孩子還會對公共泳池中的氧化劑的刺激比較敏感,游泳后也會引起濕疹發作。
2.減少過敏源
灰塵和塵螨是常見的過敏原,也是導致異位性皮炎的頭號“大軍”。因此家中最好不要使用地毯,保持環境清潔,以減少灰塵。讓寶寶遠離毛絨玩具、家中寵物、二手煙等。
3.母乳喂養
母乳是新生兒最好的食物,其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物質,不僅可以為寶寶提供免疫力,還可以主動刺激新生兒的防御系統,尤其是有過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寶寶,若完全以母乳哺育,則其發生異位性皮炎及食物過敏的幾率比用配方奶粉喂食者大為降低。
4.止癢
患了濕疹會很癢。如果做了護膚、環境調節等工作后,孩子還是癢,醫生可能會開一些抗過敏的口服藥,有止癢的功效。另外,要注意不要讓孩子用手去抓,最好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以免抓破皮膚造成感染。
5.避免情緒壓力
大孩子如果精神壓力大,有時也會誘發濕疹。情緒問題也會令寶寶有搔抓的習慣,使得皮膚狀況更易惡化。家長對寶寶應該盡量給予鼓勵,減少責罵,讓寶寶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