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梅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語文課上仍存在“教得多練得少”“教學與練習脫節(jié)”等現象。怎樣把教學與語言訓練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是眾多語文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筆者所在校的教師借助語文校本作業(yè)這個載體,實現語文教學的“學練合一”,有效落實了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一、緊扣課堂教學主線,凸顯“學練”的對應性
語文校本作業(yè)不是備課組教師制作的“習題集”,而是教師為自己的學生量身定做的作業(yè)。它緊扣課堂教學主線,與教學內容對應,創(chuàng)設語言訓練的具體語境,規(guī)定了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等。
1. 配套環(huán)節(jié)。語文校本作業(yè)一般由“課前預習”“課堂練習”和“課后拓展”三大部分構成,每一部分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大致匹配。課堂上,教師導入新課配套使用“課前預習”,為新課拉開序幕。隨后,在對關鍵語句的品析中實施“課堂練習”,題目有口頭練習也有書面練習,有語句賞析也有讀寫遷移。教師“教什么”就讓學生跟進“練什么”。教學結束時布置“課外拓展”,把學習延伸到課外。閱讀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能在校本作業(yè)中體現,也就是一堂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能通過校本作業(yè)大致看到,或者透過校本作業(yè)能回放課堂經歷了哪些環(huán)節(jié)。
2. 關聯目標。相對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言,校本作業(yè)不需面面俱到,但必須具有一定的對應性。例如,《卡羅納》的教學目標是:(1)了解《愛的教育》,進一步激發(fā)閱讀名著的熱情;(2)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品讀文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情的語句,感受師生對卡羅納的關愛之情。教學目標中的每一項要求,幾乎都能在校本作業(yè)中找到對應的內容。如教學目標第一條,我們可以在“課前預習”部分中讓學生邊讀邊勾畫,說說獲得哪些信息;讓學生用填空的方式寫出主要內容;在“課外拓展”中讓學生閱讀《愛的教育》,把作者在表現人物時寫得特別棒的地方畫出來,并想想作者寫作的秘決是什么。校本作業(yè)與教學目標相關聯,不管教師采用哪一種方式,學生的訓練內容都是具體的,避免了“學練”的盲目性。
3. 聚焦重點。閱讀中的教學重難點,是一篇文章的“關鍵部位”,也是設計作業(yè)題目的重點考量部分。如《桂花雨》中第四段“浸”字的賞析,是教學的重難點,自然也成為校本作業(yè)設計的焦點。教學中,引導學生找出帶有“浸”字的語句,聯系實際說說人們一般把東西浸泡在哪里,并用“_____沉浸在桂花的香氣里”的句式描繪桂花的香氣,讓學生用借助插圖、聯系生活等方法描述村子里無處不在的桂花香。隨后呈現校本作業(yè)題:_____浸透了桂花的香氣。以“關鍵部位”為突破口,著眼于對“某一內容”或“某一能力”的訓練而進行作業(yè)編制,不但讓學生感受到“浸”字的妙用,而且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悟出桂花香里濃濃的鄉(xiāng)情。
二、重視學生主體,兼顧“學練”的多樣性
校本作業(yè)要實現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不但要結合文本的重難點部分精心編制題目,更要考慮學生主體的需要,設計形式豐富、內容有趣的題目。
1. 形式豐富。語文校本作業(yè)從作業(yè)類型看,可分為口頭作業(yè)和書面作業(yè);從答題方式來看,則有填空、選擇判斷、問答等;從內容看就更豐富了,有拼音讀寫、字詞填空、讀寫練筆、拓展閱讀、鏈接生活等。學段不同,文體不同,主題不同,題目的編制也不同。同樣是生字詞訓練,一年級采用“田字格”拼寫,是由低年級工整規(guī)范的書寫要求決定的;中年級以選擇題等形式呈現豐富的信息,突出生字詞“音”“形”辨析的要義;高年級段獨立閱讀課文,生詞“會讀會認”即可,基于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的考慮,可以進一步提出“選用兩三個詞語說幾句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話”的要求。
2. 內容趣味。充滿趣味的題目會激發(fā)學生答題的興趣。如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要求學生理解“我們做了什么蠢事?為什么說是愚不可及的蠢事?”教師出示兩道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1)完成課堂小練筆《偵察小龜要投訴》或《嘲鶇日記》;(2)用繪本的形式描繪嘲鶇和其他海鳥飽食后沙灘的景象。這樣的題目有趣,答題的過程更有趣,學生必將樂在其中。
3. 對象分層。設計語文校本作業(yè)可編制面向全班的普適性作業(yè),也可設計針對小部分學生的個性作業(y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擁有適合自己的練習。如《生命___生命》提供杏林子生平資料,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能“用簡要的語言說說從中獲取的信息”足矣。而對語感較強的學生來說,這樣的題目明顯太“小兒科”了,他們更喜歡“挑戰(zhàn)題”,那就可以讓他們將資料概括成兩個短句,然后用恰當的關聯詞語連起來說一句話。
三、注重感悟和運用,彰顯“學練”的實效性
語言文字訓練是閱讀教學永恒的主題,其中最重要的是語感的訓練。校本作業(yè)可以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語感。
1. 支架輔助。在《卡羅納》的教學中,“感受悲痛”和“體會關愛”是教學的主旋律,卻也是學生理解和感受的難點。不乏初讀課文就已淚花閃閃的學生,但語言感受不敏感的學生則需要借助教師架設語言聚焦的支架,通過“作業(yè)”去品析語言,體會情感。在課前預習中,先讓學生整體把握文本,了解卡羅納失去母親的不幸及師生表現出的關愛,然后在課堂練習中呈現口頭練習讓學生找出卡羅納“哭”了的原因。校本作業(yè)的輔助,讓學生在語境中產生具體的聯想和想象,補白了畫面,對“悲痛”感同身受。
2. 語境實戰(zhàn)。校本作業(yè)編制的多樣性和趣味性,為學生感悟和運用語言創(chuàng)設了具體的語境,提供了言語操練的平臺。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有教師設計題目如下:從“輕、響、高、低、歡快、舒緩”中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入句子:溪流聲時時變換調子,時而_____ ,時而_____ ,時而_____ ,時而_____ 。選擇詞語填空,看似不難。但是朗讀句子時,學生發(fā)現了填詞是必須講究的。比如,如果都選單音詞,程度上要先“輕”后“響”,先“高”后“低”,或反之,才有層次感……校本作業(yè)彰顯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實效性,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已然歷經了一場實戰(zhàn)的語感訓練。
3. 學練合一。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真諦》中闡述了“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提出“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的主張,這對于語文教學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語文校本作業(yè)既可以當作“教學前測”,亦可作為“當堂檢測”,教師可以“邊教邊練”,學生可以“邊學邊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