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寧
摘要:本文以《紐約時報》中的新聞報道為語料,運用Ruth Wodak 的語篇-歷史分析方法,分析報道所涉及的語篇策略以及相關的論題,旨在揭示媒體報道背后的意識形態。研究發現災難性報道的語篇策略中隱含了說話者的消極態度。
關鍵詞:語篇-歷史分析方法 災難性報道 語篇策略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078-02
在對待國內事故、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中,國內外媒體往往采用不同的語詞和感情色彩,雖然對事件的描述大致相同,但讀者解讀出的意思卻是不同的。《史記·漢書》有這樣一段描述:“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雖然司馬遷是在表述親人相見喜極而泣的情景,但一個“助”字盡顯其感情色彩。大多數讀者對事件的了解是借助媒體實現的,因此媒體的報道會影響讀者對某一事件的看法。許多英語新聞看似客觀公正,實則含而不露地表達各種意識形態的意義,對讀者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辛斌2005:83)本文運用Ruth Wodak創立的語篇-歷史分析方法(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分析英文報道,分析報道使用的語言策略,探討新聞媒體是如何將自己的觀點融入報道之中,借此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
一、語篇-歷史分析方法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批評性語篇分析在英國興起,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三大主要學派,分別是:以費爾克勞(Fairclough)為代表的語篇實踐分析方法、范代克(Van Dijk)的社會認知分析方法和沃達克(Wodak)的語篇-歷史分析方法。批評性語篇分析以社會問題為出發點,“堅持以社會問題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變革為研究目的”(田海龍2009:104-106)。沃達克的語篇-歷史分析方法起源于對奧地利種族歧視問題的研究,旨在通過語篇研究消除種族歧視。不同于其他的語篇分析方法,語篇歷史分析方法注重結合歷史背景進行跨學科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語篇:確定語篇的主要內容和主題;分析互語關系(interdiscursive)和互文關系(intertextual);分析文本使用的語篇策略。(Reisigl, Wodak 2001: 44)語篇策略包括五個部分:所指策略、謂語指示策略、辯論策略、視角化、框架化或語篇再現策略、強化策略及淡化策略。辯論策略涉及了相應的論題(topoi)分別是:有用/有利,無用/不利,定義,危險或威脅,羞辱,公正,責任,累贅,財務,事實,數字,法律和權力,歷史,文化,濫用。(Wodak 2001:29)語篇-歷史分析方法多用于分析政治新聞、通知和廣告等體裁的語篇,語言以英文為主,近年來有學者開始運用此方法來研究中文語篇,如向蘊華(2013)。
二、文本的語篇策略分析
《紐約時報》作為發行量最大的報刊之一,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具備公信力和權威性。筆者在ProQuest newsstand數據庫搜索了《紐約時報》關于災難性事故的相關報道,由于篇幅有限,選取了一些新聞作為分析文本。結合語料的特點,本文運用所指策略、辯論策略、視角化策略分析一些事故的相關報道,探討語言策略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發揮的作用,揭示外媒的真正意圖。
(一)所指策略
所指策略指通過把一個人歸為自己一方或對方來實現社會主體的建構。這種對社會活動者的劃分方式產生了“組內成員”與“組外成員”。(田海龍2009:158)所指策略能夠反映出語篇生產者與其他社會活動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簡而言之,說話者是如何定位聽話人的位置的。
在外媒報道中,經常會故意劃分人稱代詞的所指范圍。首先,時常劃分出“我們”和“他們”兩大組別。將一部分群體劃分到了組外成員,而“我們”作為同組成員與“他們”立場不同,不相信“他們”的言辭。其次,“我們”所指代的主體并不明確,一方面有可能指事件主人及他的家人,另一方面可能代表更大的社會群體。這種劃分往往將事件主體與政府放在了對立面的位置,使得讀者思考要站在哪一方。而讀者通常傾向于同情弱者,事件主體相對于政府來說處于弱勢地位,讀者更容易被拉入“我們”的行列之中。
(二)謂語指示策略
謂語指示策略指在謂語成分中使用肯定或否定意義的修飾語,對社會活動者賦予正面的褒義或負面的貶義。(田海龍2009:158)這一策略可以反映出語篇生產者對主體或某一事件的態度。
在外媒報道中,經常可見利用中英文翻譯之間的伸縮性來夸大事件報道。如“刪除”和“清除”,“不愿意”回答相關問題和“拒絕”回答相關問題。這些具有否定意義的字眼,傳達出負面意義,翻譯的過程可謂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借助這些含有否定意義的詞語,會完全改變報道本身的中立態度。
(三)辯論策略
辯論策略的使用旨在證實相關的正面報道或負面報道,涉及了相應的論題,如有用/有利,無用/不利,定義,危險或威脅,等等。
1.無用/不利論題
Wodak(2001:63-94)認為如果人們預料的結果不會發生,或是其他的政治行動更容易實現預期的目標,那么就該否定先前的決定。如果現行的規則制度無法幫助人們實現既定目標,就應得到調整。
Behind blast in China, shortcuts and lax rules: Chemical firm thrived as closed political system pushed industrialization(爆炸背后是發展捷徑與松散規章,化工企業發展的背后是封閉政治體制下的工業化)
這是一篇新聞報道的標題,報道者將爆炸事故發生的深層原因歸于松散的規章制度及不合理的政策。新聞標題預示著封閉的政治體制下的工業化是不合理的,因為化工企業蓬勃發展的背后隱藏了很多問題,此次爆炸事故的發生在報道者看來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與此同時,標題暗示松散的規章制度并不利于經濟發展,只是短暫性的繁榮,這意味著要改變現行政治體制。通過在新聞標題使用無用/不利論題,報道者已經定下了文章的基調,引導讀者向制度和體制方面找原因。
2.危險或威脅論題
Wodak(2001:63-94)認為如果某些舉動或是決定會導致危險發生或帶來威脅性的結果,那么人們就不該采取這些舉動或決定以有效規避風險。
The government has insisted that it ensured the safety of the city's air, but after rain on Tuesday, the streets began to foam.(政府聲稱能確保空氣質量安全,但星期二下過雨之后,街道路面開始泛起泡沫。)
Within minutes of the immense chemical explosions that sent apocalyptic fireballs into the night sky over Tianjin…(伴隨劇烈化學物爆炸,夜空上方隨即騰起火焰)
危險化學物發生爆炸之后,人們必然會關注空氣質量等問題,政府部門也會采取相應措施,但報道者卻在文章多處提及“泡沫”,預示環境質量堪憂。
3.責任論題
責任論題指如果某個國家或群體對一些個別問題的出現負有責任,那么他們就該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Wodak 2001:63-94)
Rather than depend on official announcements, many Chinese look to social media, where a cat-and-mouse game is played between a public hungry for answers……
在上面的例子中,報道者使用了隱喻修辭手法,將公眾比作貓而將審查員比作老鼠,公眾急需尋找信息,審查員則洗刷任何不利新聞,一場貓和老鼠的游戲便在兩方展開。在外媒的新聞報道中,報道者使用隱喻等手法,不對客觀的事實進行描述。
(四)視角化策略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它不可避免地會把所表述的內容至于某種價值觀框架之下。(辛斌2005:84)視角化策略指講話者在報道、描述、陳述或轉述某些事件時,使用特定的語言手段表達他們對某些事件的看法。(Wodak & Meyer,2001:73)講話者也可通過選取不同的視角將自己的觀點融入自己的報道、描述、陳述或轉述之中。(田海龍2009:159)
Suspicions of a cover-up are so widespread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s official newspaper……
報道者使用“懷疑”的名詞形式,將其放在句首而將表示懷疑的主體省略,突出了“懷疑”心理,然而,究竟是哪些人表示懷疑,抱懷疑態度的人有多少,報道卻并未提及。通過使用名詞化的方式,報道者將“懷疑”作為信息的出發點,這樣“懷疑” 便成了現象與客觀事實,而且廣泛存在,另一方面報道者隱瞞了動作的發出者,即“施事”創造出一種“非人格化的”效果。通過文本的分析可知,報道者懷疑媒體掩蓋真相,但未在新聞中明確表達而是借助名詞化將“懷疑”現象普遍化,隱含地表達了他們的質疑。報道者可以借助語言手段將自己的觀點融入新聞報道之中,而讀者往往不容易察覺。通過分析文本所使用的語篇策略,聽話人更能領會說話者的真正意圖。
三、結語
政治新聞語篇一直都是批評性語篇分析關注的焦點,很少涉及災難性新聞報道。本文從批評性語篇的角度出發,以Ruth Wodak 的語篇-歷史分析方法為理論指導,選取了《紐約時報》中關于突發事故的英文報道,運用語篇策略對文本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報道者在報道中渲染環境威脅論。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幫助讀者提高批評性意識,避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報道誤導,增強閱讀國外新聞時的判斷力。此外,本文嘗試將語篇策略分析與災難性新聞報道相結合,期望為擴展語篇-歷史分析方法應用范圍起到積極作用。
注釋:
①語料為英文報道,括號中的相關中文均為作者譯.
②語料來源http://search.proquest.com/results/97D2BAD59C674F80PQ/1?accountid=48213.
參考文獻:
[1]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田海龍.語篇研究:范疇、視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 152-165.
[3]Reisigl, M.Wodak, R. Discourse and Discrimination [M].New York: Routledge, 2001:40-50.
[4]Wodak, R. 2001.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In R. Wodak, & M. Meyer (eds.). 2001.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p. 63-94.
[5]項蘊華.維也納學派語篇-歷史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J].武漢: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New York Times'disaster reports on warehouse blasts with the method of 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strategy and related topoi revealing the deep ideology behind the news reports. It finds that passive appraisal is embedded in the discourse strategy to construct a negative image of government.Keywords: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 Disaster News Discourse; Discourse Strategy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