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穎+龔小萍
摘要:概念隱喻是政治文本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本文就其英譯進行研究。通過對隱喻的語境及語義的分析,結合中西方文化及表達的差異,“因喻制宜”地提出“舍喻”“增喻”和“譯喻”三種翻譯方法,以期對后來政治文本隱喻的翻譯研究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隱喻 舍喻 增喻 譯喻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081-01
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政治文本的英譯至關重要。而概念隱喻作為政治文本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該內容的翻譯也應引起足夠重視。由于中西文化和表達方式的差異,有些隱喻在目的語中沒有意義可循。那么在翻譯的過程中,該不該保留隱喻?又如何使隱喻達意、傳神呢?本文通過對政治文本中出現的隱喻進行分析,以權威的譯本為參考,對不同情況下的隱喻,試圖提出不同的翻譯方法。
一、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理論由Lakoff 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該理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源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目標域)的系統映射,是一種認識手段和思維方式。概念隱喻是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認知模式。在隱喻結構中,我們對兩個毫無關聯的內容產生感受交融,實現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投射,從而對抽象事物的特征和意義實現理解。例如“a fish out of water”, 字面意思是“離開水的魚”, 用來表達抽象概念“不自在”。兩者之間的映射基礎是人們的認知:魚離開了水則上竄串下跳,渾身不自在。
根據概念隱喻理論,概念隱喻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話語中也不例外。概念隱喻是政治話語中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進行著傳達思想、建構概念、表達意識形態、勸說聽眾等功能。那么政治文本中概念隱喻的翻譯則關乎中國意識形態、政治概念、政治話語權等等重要問題,對于中國形象的塑造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力之一。
二、隱喻的翻譯
(一)舍喻
舍喻,顧名思義就是舍棄原文中的隱喻表達,將隱喻表達的意義直接呈現出來。特別是出現中國式的表達方法時,往往采用該方法。如:
……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要進展,全面深化改革邁出重大步伐。
Pushing ahead with all-around efforts, we have achieved major progress in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在原文中,“邁出重大步伐”意思是“取得了重大的進步”,顯然是中國式表達的隱喻,如果我們采取直譯策略將其譯成“ walk big steps”,一定會引起外國人的理解錯誤,因此我們舍棄隱喻,直接譯出隱喻表達的意思“achieved major progress”。
(二)增喻
所謂增喻,就是對源語中的隱喻進行補充說明,以表達完整的意思。尤其對中國特色詞匯,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對其進行解釋和補充說明,以達到達意的效果。如:
認真落實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糾正“四風”……
We worked scrupulously to ensure compliance with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eight-point decision on improving Party and government conduct, took firm action to address formalism, bureaucratism,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源語中的“四風”是指四種風氣,鑒于政府工作報告簡練的特點和該問題的反復提及, 原文對該表達進行了隱喻,將其簡化量化。但英譯版的受眾群體對該問題并不熟悉,簡單地將其譯成 “four kinds of actions/phenomenons”實為不妥,所以此處對隱喻進行補充說明,非常有必要。
(三)譯喻
簡單地說,譯喻就是將源語中的隱喻完整地翻譯過來。由于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對于某些問題的共同認知,我們在表達上存在很多共通的地方,因此當中文的隱喻在英語中存在平行表達時,我們不妨將隱喻完整地進行翻譯,不僅可以達意,同時也保留了比喻的生動性。如:
今后,我們仍然愿意做一名“扳道工”,把問題扳回到談判解決的軌道。
China will continue to be a switchman. We will switch the issue back onto the track of seeking a negotiated settlement.
“扳道工”的形象在各個國家都是存在的,因此在對這個喻體進行翻譯時,大可放心地將其直譯為switchman, 保留隱喻,達意傳神,兩者兼得。
三、結語
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和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中國已漸漸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因此如何將中國的話語正確地傳達出去,至關重要。概念隱喻是政治話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在對這些內容進行翻譯時,切不可大而化之。對于中文表達句式的隱喻,我們可以直接舍喻達意,將文本意思翻譯出來;而對于帶有中國特色詞匯的隱喻,我們在保留隱喻的同時,要注意進行補充說明;當然,由于中西文化的部分共通,我們有時還可以對隱喻“照譯不誤”。這只是在中西文化和表達差異的層面上,對隱喻翻譯進行的分析。隨著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也將成為翻譯中需要考慮的必然因素,屆時對隱喻的翻譯標準還會改變,主旋律呈現從“尋求接受”到“傳遞文化”的轉變,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朱曉敏,曾國秀.現代漢語政治文本的隱喻模式及其翻譯策略——一項基于漢英政治文本平行語料庫的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36(5):82-86.
[2]文旭,葉狂.概念隱喻的系統性和連貫性[J]. 外語學刊,2003(3):1-7+112.
[3]劉翼斌.概念隱喻翻譯的認知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