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香
摘 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近些年來,我國加快了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的步伐。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的基本社會制度之一。目前,由于覆蓋面窄、投保率低、基金保值增值困難等問題的存在,成為了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健康發展的阻礙因素。因此,要從千方百計擴大保險覆蓋面、努力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等方面著手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問題 對策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加快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步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逐步擴大。所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指農民通過個人繳納一定的勞動所得,同時由集體和國家給與一定的支持,將資金儲蓄積累起來,保障農民在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享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它由國家、集體、個人三方籌資,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需要,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政府才開始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探索。1995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會議上明確了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分類指導,規范管理,目標為到2005年基本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從現在來看,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部分地區已經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按照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政策扶持的原則建立了積累式的個人農村養老保險帳戶。但是,由于尚處于起步階段,經驗不足,保障層次低,范圍小,資金籌集困難等原因,所以取得的效果并未顯著,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任務緊迫而艱巨。
一、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
(1)覆蓋面窄,參保率低,保障水平有限
據統計,目前未納入社會保障的農村人口還很多,何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其覆蓋面可謂更窄。以2008年為例,該年我國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1900多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但參加保險的農村人口只有約5000萬人,參保人數甚少。就覆蓋區域來說,也是相當不平衡,未能做到廣泛覆蓋。主要集中在東部發達省份,如山東、江蘇、浙江等省。此外,由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由此導致農民繳納保費能力低,從而影響到了農民年老時得到的保費給付水平,無法滿足農民在年老時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水平十分有限。
目前,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加之城市和農村長期存在著貧富差距,使得家庭收入較低或無家庭收入的農村青壯年人口紛紛離開家鄉去爭取勞動,爭取技能,大量農村勞動力輸出,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進入城市,農民工群體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同城里人一起工作、生活,但是社會養老保險對于他們來說是同城里人無法比擬的。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情況令人擔憂。據調查,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農民工因為所在單位沒有為其繳納保險費而未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從這一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整體水平很低。目前,農民工的數量已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200萬人增至過兩億人,所以,在社會養老保險方面非常有必要考慮到這個特殊的群體。
(2)執行管理不到位,水平低,存在缺陷
為了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管理,各縣(市)普遍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和辦法,一些地區的管理已經走向正規化。但是各地的發展還很不平衡,有些地區的管理規章制度仍不夠健全,制度執行上不夠嚴格,甚至出現管理混亂現象。缺乏較強的管理能力是產生這些現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至今,仍未理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管理體制,管理機構業務能力有待加強。信息管理系統建設落后。同時,管理人員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管理知識、業務技能。這都影響到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正常運行。由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仍屬于低水平運行狀態。從管理常態上來看,未能做到恒久堅持。一些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成績突出而受到表揚的地區難以承受住時間的考驗,走向了滑坡。
(3)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困難,運行缺乏有效監督
基金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主要以購買國家財政發行的高利率債券和存入銀行實現保值增值。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還很不完善,缺乏適合的投資渠道,保險基金很難入市。目前主要的運行方式仍是存入銀行。受國際金融危機等經濟環境影響,銀行利率不斷下調,使得基金的保值增值面臨嚴重困難。同時,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缺乏必要的行政監督及群眾監督。由于基金是由當地民政部門統一征繳、使用,獨立管理的,而當地民政部門受當地政府管理,所以,政府擅自挪用、擠占、貪污基金的情況時有發生。上海陳良宇案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此,加大監督力度,推動政務公開,使基金在陽光下運行任務依然艱巨。
(4)宣傳不到位,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
保障貧困,毋庸置疑,尤其是那些貧困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養老保障問題則更需要重點關注。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對國情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增強了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對自身的養老問題同時也更加關心。他們當然知道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政府為他們做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但是,由于政府宣傳、引導力度十分有限,導致信息傳播不暢,大多農民未能真正的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一個全面地了解,缺乏科學的認識。加之受到千年來封建殘余意識影響,“養兒防老”觀念仍然較重,由此導致了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不高,參保率低。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確存在著諸多問題,改革完善發展任務刻不容緩,建立健全一個適合本地區發展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仍是各級政府的一個重要工作。
二、完善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對策
由于當前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所以,需要繼續加強改革和完善。重點應堅持以下原則:第一,自愿與強制相結合原則。這就要求在經濟社會較發達,組織管理較好地區的農民必須參加養老保險,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農民自愿參加。第二,保障水平適度原則。各地應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程度適度確定保障水平,不應搞全國“一刀切”。第三,法治化原則。這要求我們盡快建立健全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律體系,保證該項事業在法制的框架內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正是基于這條原則而頒布實施的。
參考文獻
[1]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中國社會養老保險體制改革.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
[2]楊翠迎.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理論和政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3.
[3]穆懷中,柳清瑞.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關機問題研究.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5.
[4]福建省農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課題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創新.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5.
[5]朱俊生,李樹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三農問題"保險創新.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5.
[6]候立平.歐美養老保險改革及其啟示.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6.
[7]呂學靜.日本:三大步解決農民養老.中國社會保障.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