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迎
摘 要:地理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學生往往會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這的確對實際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可如何在地理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將地理知識與心理健康有機結合等一系類問題依舊等待商榷和解決。在不斷研究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地理課堂已經逐步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二者相輔相成,對學生的成長也有著極其重要的輔助作用。但就目前中學課堂現狀來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并沒有引起廣大教師群體的充分重視。教師、家長總是統一戰線,一味地要求孩子考取高分,這也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只是簡簡單單停留在分數的層面。更進一步來說,成人才能成才,只有將德育與智育共同作為教育目標,才能促進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關鍵詞:地理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一、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增強意志力
對地理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實踐活動,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同時也可以間接地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可如何才能將課堂、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結合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教師為了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等高線在山頂、山脊、山谷及鞍部陡崖的不同特點,可以發動學生一起去登山。這樣不僅可以在登山的途中講解“坡度陡,等高線密集;坡度緩,等高線稀疏”等地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擁有不輕言放棄的精神。登山本來就需要耐心和毅力,大多數學生可能會半途而廢,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在旁邊加油鼓勁,告訴學生堅持不懈的重要性。對于學生來說,登山的過程中還可以仔細觀察山各個部位等高線的分布,他們親自去觀察地理課本中的地理現象,在老師的鼓舞下咬牙堅持爬到頂峰,不僅充分了解到課本中的知識,意志力也隨之增強,這樣一舉多得的教學活動值得廣大的教師群體模仿學習。
二、關注海洋環境,提升責任感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大幅提升,海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近幾年來,海洋環境問題得到社會各行各業的關注,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應該給學生仔細分析我國周邊海域的環境問題。我國周邊海域由于過度捕撈造成漁民養殖不足,大量船舶也致使近海受到嚴重污染,情況不容樂觀。每況愈下的海洋環境給我國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損失,長此以往,終會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就海洋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鼓勵學生依靠自己的綿薄之力呼吁周邊的人關注海洋,保護環境,為自己爭取碧海藍天。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我們一定能生活在一個更好的家園。在整個學習、宣傳的過程中,學生會自覺提升對海洋環境的關注度,當他們盡心盡力地勸告身邊的人為解決海洋環境問題出一份力的同時,青少年的責任感也會油然而生。他們作為國家的棟梁和民族的希望,如果能在日后建設祖國的過程中擁有高度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有益的。
三、導入地理小故事,灌輸樂觀心態
在地理課堂上,學生難免會感到有一些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提升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大多數教師會選擇用一些視頻、音頻作為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產生濃厚興趣時,再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板塊漂移學說”的同時,可以穿插講解關于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說的故事。先告訴學生魏格納不僅是著名的天文學家、氣象學家,還是地理物理學家。讓學生對這一人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然后再繼續講述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偶然的一次,由于身體不舒服,魏格納住進了醫院,無聊之時,魏格納的眼睛緊緊地盯著病房里面掛著的一張世界地圖,他對著這張地圖仔細觀察起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魏格納作為這個幸運的“有心人”,他驚奇地發現,地圖上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然驚人得相似,而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巴西海岸與非洲海岸。愛研究的魏格納馬上翻閱資料查找原因,而在這一過程中,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從此以后,魏格納一夜走紅,立刻成為社會的焦點。本來是百無聊賴時的無心之舉,卻讓自己的人生有了重大的轉折與契機。偶然中其實有注定。在病房中的魏格納依舊能對一張地圖產生濃厚興趣,這也說明了他不懼病魔、積極樂觀的心態。日本著名實業家、哲學家稻盛和夫曾經說過:“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于多么嚴酷的境遇之中,心頭都不應為悲觀的思想所縈繞。”只有擁有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我們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中無所畏懼。學生總會因為一些瑣事而喪失自信心,在面對一些問題時,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從何做起,是該鼓起勇氣面對還是直接放棄。教師作為學生人生路上的指引者,在課堂上灌輸積極態度也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
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和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全面和諧的發展意味著勞動與人在各類活動中的豐富精神的統一,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系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能力與需求的協調賦予人的充實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體會和感受其中的幸福。我們只有充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讓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生存環境。將地理知識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勢在必行。對于我們來說,這是教育工作中邁出的一小步,對于這些青少年來說,這是他們內心深處邁出的一大步,他們需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意志力;需要“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樂觀精神;需要“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初步形成時期,各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也為我們拉響了警報。教師的諄諄教誨和循循善誘會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成長,地理課堂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也促使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內心充滿了陽光與正能量。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