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丹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互聯網已經進入千家萬戶,教育同樣也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之中,在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也要將信息技術的內容滲透到其他科目的教學過程中。語文作為小學教育的一門重要科目,自然也應當進行探索和革新,語文教師應積極將新的技術與語文學科的特點及現有教學方法進行融合,并借此提高教學質量,為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貢獻。
一、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教學素質
為了應對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教師應當通過不斷的自我提高來獲得更為有效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應當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并且學會基本的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方法,這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掌握了足夠的技術才能真正游刃有余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第二,教師應當從知識、觀念、技術和行為等多方面逐漸適應信息技術教學的模式,調整思維,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新技術和原本優秀的教學方法進行結合,這樣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才能夠更自如地用新的思想、新的技術向學生傳遞新的知識。
隨著新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學校應當在信息技術上投入更多的資源,例如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向那些對計算機還不夠了解的教師,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教師傳授運用計算機以及其他多媒體教學的方法,保障學校的老師都能夠切實地掌握信息化手段,為信息化教育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教師也應當多閱讀相關書籍或聽相關講座,轉變自己的觀念。很多教師往往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才是有效的,不愿意承認新型教學方法帶來的便利,故而學校也應當為教師思想的改變作出一定的努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將信息技術融入學校教育當中。
二、拓寬語文信息技術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往往一篇文章僅僅是眾多優秀文章之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知識點范圍往往較為狹窄,難以讓學生學到足夠的知識,而在信息技術手段的幫助下,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素材,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能夠了解到更多教學相關的內容;同時,在進行某一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向學生直觀地展示課文所表述的畫面等,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看到課文中的畫面,更清晰地理解作者所描繪的內容,也就更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之中。這樣學生將會更加輕松地了解自己所學的內容、知識點等,學習難度減小,教學效率自然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趙州橋》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趙州橋的外型,并對照圖片或視頻等資料,讓學生能夠將課文所描述的內容和實際相對比,更為直觀地看到趙州橋的全貌,這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圖片以及視頻資料的幫助下,學生也將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在學習一些名家名作時,教師則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提供同一個作者的不同作品,讓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該作者的寫作風格,或者提供同一時期不同作者的作品,學生將會感受到這個時期作者的共同特點等,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學習過程中將會有更多的感悟。
三、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整合能力
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學生面對各種來源的信息,往往會覺得眼花繚亂、手足無措,甚至可能會因為不能判斷事物好壞而誤入歧途。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之中的另一個重要好處就是,學生能夠通過對計算機等技術的運用學會如何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偽,獲得獨立判斷和鑒別的能力。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很強的科目,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很多機會向學生傳授如何辨別是非的知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學生自身的辨別能力自然會不斷地提高,也能夠主動篩選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授完課文相關內容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對學生的自我提升有幫助的或能夠輔助學生深層次了解課文的網站,鼓勵學生自主地、有選擇性地拓展學習,讓學生明確什么樣的網絡內容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能夠提高他們自身的水平。從對社會要求進行反饋的角度來說,教師應當積極回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擁有豐富的知識固然重要,但獨立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這往往能夠決定學生未來的走向,對他們將來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總之,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教育的改革不斷引導著教學過程的變革,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想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要大膽探索革新,積極運用信息化的手段為教學提供拓展,讓學生在獲得豐富知識的同時,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