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梅
為了對小學識字教學所產生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可行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小學的識字教學任務,筆者對已呈現的諸多小學生識字問題進行分析,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漢字自身存在的問題
漢字不完全與拼音一樣,拼音有自身的一套體系,以符號表示音階。然而漢字系統中的漢字僅為漢字的表面含義,通過漢字自身的意義組成。根據文字本身可以看出,漢字之所以組成的部分和結構不同是因為其傳達的意思不同,憑借本意而構造出的漢字其外形構造和含義密不可分。人們只有對漢字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更好地掌握它、應用它。這樣,無論是對整體地認識漢字,還是系統地認識漢字以及漢字結構之間的關聯,都有很大的幫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漢字在使用過程中,其形態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大家現在所使用的漢字,都是通過長期演變而來。因為漢字的改革、簡化,使很多字的結構、形態都發生了改變,當初造字時的栩栩如生不復存在,這樣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識字的難度,使他們在運用漢字的過程中容易混淆、弄錯。
二、教學目標的因素
在小學階段,識字教學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如果一個學生沒有很好的識字基礎,那么他的閱讀和作文就很難順利地完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3000個字。這么大的識字量,相對于小學生而言,任務確實非常艱巨。再加上漢字繁瑣的筆畫、復雜的構造,又有許多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這些因素不但給學生學習漢字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且也使教師的識字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
三、教學對象的因素
學生的年齡因素和心理因素也給識字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
1.學生注意力有限
對于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只有十幾分鐘,連半堂課都不到。這樣就使教師的講課時間受到限制。因此,有時候教師根本完不成課堂識字任務。
2.學生認知和觀察能力有限
對于新事物,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并不強。他們認識的主要都是事物的整體外觀,對于事物的細小差別卻不易發現。學生由于觀察能力有限,所以在識字過程中,很難獨立發現漢字細微的不同之處,這樣就使他們學習漢字的難度大大增加了,也使他們在使用過程中極易出現錯別字的現象。
3.學生死記硬背占主導
學生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這個字的含義,所以就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住這個字,并且把這個字所關聯的詞語記在心里。還有不少字學生是靠記筆畫來記憶的,并沒有把這個字當成一個整體的形式記在心里。還有的學生把一個字拆開來記憶。例如“還”字,里面是“不”,外邊是“走之旁”。這種拆字記部件的學字方式也很好,在識字教學中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相對容易的字可以通過記筆畫的方法來記憶,比較繁瑣的字可以通過記部件的方法來記憶。部件出現次數多的字就比出現次數少的字便于記憶。依據人的記憶模式,不同的字在人的腦海里記憶需要的時間也不同,這完全取決于部件是不是經常出現。有些部件學生經常見到,所以更容易記住帶有這些部件的字。有些部件很長時間才見到一次,那么帶有這樣部件的字學生又怎會輕易記得。
四、教者的因素
繁重的教學任務,一味地追求考試成績,使得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變得乏味,沒有一點兒生機。課堂上,有的老師從頭講到尾,完全不考慮學生的感受。有的老師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就是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抄寫。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被調動起來,完全是被動地接受,課堂效率可想而知。有些生字學生當時是記住了,可是時間一長,學生的記憶就會變得模糊。有些形近字、同音字更是難以區分。再加上每天都會有新的生字不斷注入,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厭煩了,漸漸地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學習上不再主動,完全等待老師的“填鴨”。學生的生字掌握得不好,老師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還以為學生的練習不到位,繼續加大課業量,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漸漸步入中高年級,進入了錯字、別字多發期,很多學生寫作中錯字、別字連篇。有不少教師認為學生出現錯別字是因為他們的馬虎,或認為是字太難。其實,有很大成分是學生不理解字意造成的,還有就是學生不理解漢字的結構,機械記憶造成的??墒墙處煵]有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只知道讓學生反復地抄寫,反復地背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樂趣。
以上是筆者對小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的一些調查。有些材料掌握得不一定全面,有些問題分析得不一定透徹,筆者將會對此類問題繼續關注,繼續不斷地探索,爭取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