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李清波?オ?
一、研究設計
(一)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采用自編問卷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法。調查結果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自編問卷經過發放預測問卷進行項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并進行信度檢驗,形成信效度較佳的正式問卷,后展開大范圍調研,其中預測問卷發放80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問卷76份。正式問卷發放500份,回收463份,有效問卷為433份。有效回收率為86.6%。
創新能力培養現狀涵蓋大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素質培養情況,以及大學生亟需培養的能力、高校現有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最有效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制約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
(二)調研對象
本次調研的對象為M省8所本科院校(以下簡稱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大學生(以下簡稱大學生),在A校至H校發放500份問卷,抽樣被試基本情況如下: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涵
(一)創新
從教育學角度來講,創新是一種文化過程,它是由一種新觀念、新行為以及新事物的出現,所引發新方式的推廣和普及的過程。筆者認為只要創新主體能夠用新方法、新思維、新途徑來認識和解決問題,都能稱之為創新。本文的“創新主體”,意指學生能夠在教師引導、獨立思考、協作實踐過程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方法、理念、理論、產品等成果。概括起來創新的特征主要包括:新穎性(首創性)、未來性、創造性、變革性、價值性、先進性、時間性、市場性、風險性、協同性、效益性。
(二)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指在前人發現和發明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努力,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發現、發明或改革舊方案的能力。綜合來講,創新能力涉及一個人的多種能力,如認知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試驗能力 、自學能力、吸收知識能力、信息能力等,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
盡管學術界對創新能力還沒有統一定義,但許多研究者在“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后天學習和教育的結果,以及具有獨特的、穩定的心理特點”的觀點上已達成共識。對大學生來說,創新能力就是在鞏固己有知識的基礎上獨立學習、發散思維、實踐探索而獲得知識、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創新能力并不是孤立的,主要由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學習能力、創新品質、創新知識這幾個要素組成,要培養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就要從創新能力組成要素入手,以各要素的發展促成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63%大學生認為亟需培養創新能力
如表2所示,63%大學生認為專業基礎知識、工作實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創新能力亟待培養。大學生更希望學校有針對性地加強這幾方面能力的培養與創新教育教學改革,以期滿足大學生在深化專業知識,提升工作實踐能力,強化社會交往能力,開拓創新思維等方面的需求。
(二)M省高校普遍采取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如表3所示,M省高校普遍采取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呈現多樣化、差異化,普及率較高的培養途徑依次為參與老師科研課題、學生自己從事課題研究、社會實習實踐、撰寫學術論文、課堂教學、相關創新活動;而兼職機會、研發專利、本科生導師制和其他培養途徑普及率較低,開拓更為豐富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是一項具有現實價值的課題。
(四)大學生認為制約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
如表5所示,超過40%以上的同學認為制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依次為:學校硬件資源不足、創新經費不足、考評方式單一、教師隊伍不強、缺乏導師指導、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環境。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瓶頸主要表現為投入不足,尤其是軟硬件設施、創新經費、師資導師等。另外考評制度、教學改革、創新環境營造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五)M省高校對大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素質培養的側重點
本文將培養現狀構建成創新知識和創新素質兩個變量來進行測量。如表6所示,效果相當于百分制的73.3433,整體情況未達到優良水平,創新知識培養現狀優于創新素質培養。可見,高校普遍更為側重創新知識的培養,對創新素質的激發和培養還不足。
(六)大學生創新知識、創新素質與創新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雙變量積差相關分析,創新知識、創新素質與創新能力之間呈現顯著性高度正相關(R﹥0.8),創新知識較創新素質相關度更大。創新知識、創新素質均為培養現狀的主要素,創新知識更能解釋培養現狀。
(七)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差異性分析
1.創新能力培養的校際差異
通過平均數差異檢驗分析,如表8所示,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創新能力培養的年級差異
如表10所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在年級因素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可見,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并未達到預期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提升。
相關顯著性達到0.05水平,***.相關顯著性達到0.001水平
責任編輯朱守鋰endprint